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 20世紀80年代伊朗與伊拉克戰爭爆發後,美國迅速確立了不干涉、不介入兩伊戰爭的“中立政策”,然而在“中立政策”的掩飾下,美國設計了暗中支持伊拉克薩達姆政府的“偏向政策”,這項政策潛伏在“中立政策”下多年,成為這一時期美國海灣政策最核心的實踐目標。
  • 隨著兩伊戰事的演進及戰略需求的變化,從1986年開始,美國暗中恢復了同伊朗的武器貿易往來,美國既支持伊拉克又支持伊朗的“雙軌政策”出臺,由此引爆的“伊朗門”醜聞令里根政府形象蒙羞,其對伊朗政策也隨之調整,但對伊拉克的“偏向政策”卻始終堅挺。
  • 兩伊戰爭接近尾聲之際,隨著高達10億美元的對伊拉克貸款擔保的批准,以及1988年伊朗屢次遭到美國軍方報復性打擊,美國對伊拉克的“偏向政策”達到頂峰。而在戰爭結束以後,隨著伊拉克對庫爾德人使用化學武器以及武力佔領科威特,美國與伊拉克關係惡化,美國“偏向政策也隨之轉變。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兩伊戰爭局勢圖

美國為何偏向伊拉克

兩伊戰爭之初,美國公開表示對兩伊的政策態度是“保持中立”,這種觀望態度下掩飾的是美國決策層內部的舉棋不定。從1983年10月開始,里根政府通過一系列重要的內部文件確立了對伊拉克政府的新政策,其中多次用到“偏向政策”一詞。

這是美國對伊拉克“偏向政策”的開始。該政策設想最早可追溯到卡特政府時期,當時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建議美國為了彌補失去伊朗所造成的損失,應將政策向伊拉克傾斜,並聲稱“我們沒有看到美國和伊拉克關係從基礎上存在利益衝突。

我們沒有感覺到美伊關係要在對抗中凍結。”當時卡特政府認為時機不成熟,所以沒有采納。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美伊關係經過一系列密切接觸,獲得飛速發展,美國決策層內部開始呼喚對伊新政策。

隨著兩伊戰爭呈現膠著狀態,里根政府認為最初的“中立政策”已經不能滿足其在海灣地區的戰略設想,因為:

其一,在兩伊戰爭最初3年裡,美國與伊拉克雙邊關係得到迅速發展,但是與伊朗之間“沒有實質性進展”,正是“中立政策”促使交戰雙方陷入目前的軍事僵局;

其二,兩伊雙方已經開始對對方的石油設施實施毀滅性打擊,海灣石油出口遭到重創,美國石油利益遭到挑戰,“中立政策”想要達到的“避免波斯地區石油供應遭到毀滅性打擊”5的目標很難實現;

其三的考慮來自薩達姆政府可能垮臺的推測,而此時里根政府正在嘗試選擇薩達姆作為新的代理人培養對象,這促使里根政府開始實施對伊拉克可能的“偏向政策”。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時任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

美國是如何偏向伊拉克的

通過1983年10月至1984年3月出臺的一系列秘密文件,美國推出了包括經貿、外交和軍事三個領域的對伊拉克“偏向政策”:

  • 經貿領域主要措施是放寬對伊拉克的出口限制以及提供直接經濟援助;
  • 外交領域主要措施是發表公開聲明支持伊拉克領土完整及現政府,同時在聯合國進行有利於伊拉克的斡旋工作,特別是鼓勵第三方對伊拉克進行經濟援助;
  • 軍事領域主要措施是阻止向伊朗提供關鍵軍事裝備和敏感情報,允許美國軍事設備通過第三方進入伊拉克,提升美國對波斯灣國家防禦的支持,甚至不排除美國加入多國部隊保護伊拉克石油出口設施的可能性。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從上述解密文件可以看出:海灣石油安全是美國製定對伊“偏向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文件中明確指出:“美國的任何行為都應該以保證波斯灣地區國際石油輸送的安全為前提”。

對伊“偏向政策”啟動後,重點放在了經貿領域,在美國內部文件中屢次提到放寬對伊拉克的出口限制,“偏向政策”洞開了美伊貿易之門,也正式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同伊拉克“建設性接觸”階段。

整個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薩達姆政府進行了不遺餘力的經濟援助和貿易合作,並提供了非常優惠的出口政策。這在美國對伊拉克的情報支持、優惠的農產品貸款擔保,以及生化物資出口政策上都有明顯體現。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

美國“偏向政策”的原則是:只要用經濟援助和貿易出口等所謂“低級別”外交手段能夠解決的問題,那麼就儘量避免美國直接的軍事幹涉。

這一政策又被美國高層統稱為“積極中立政策”,其特點就是在兩伊戰爭中,即不支持伊朗也不支持伊拉克,但是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傾向於伊拉克的立場。

美國的這種政策可以使其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達到不損害其國際聲譽的目的,最終則是為了達到在海灣地區接近和控制地區政治和能源大國———伊拉克的戰略目的。

美國迅速推行對伊拉克“偏向政策”的另一方面,突出表現在對伊朗實施的階段性武器禁運上。在伊朗巴列維國王統治時期,美國同伊朗保持著良好的軍事貿易和武器援助關係。

1977年美國向伊朗出口的武器協議額是27.6億美元,移交額是24.16億美元,這是兩國軍事貿易往來的最高歷史記錄。

1978年伊朗革命後,兩國的武器貿易最初也未受到根本性的影響,1979年還保持在26億美元。但是霍梅尼伊斯蘭革命後,尤其是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的對美強硬態度導致美國同伊朗關係全面破裂。

1980年4月7日斷絕關係後,兩國之間的武器貿易驟然下降,1980年的數據顯示已經降到了僅剩1400萬美元,此後美國對兩國間武器貿易實行了凍結。與此同時,美國在放寬對伊拉克出口限制方面則提高了調門。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美國的偏向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

1984年伊拉克開始在海灣北部對購買和運輸伊朗石油的國際油輪展開襲擊,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導致海灣石油運輸總量減少了1/4。

伊朗也展開報復,開始在海灣地區佈設雷場,兩伊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封鎖戰。1987年5月17日,美國護衛艦斯塔克號被伊拉克飛機誤中,7月份一艘科威特油輪撞上了水雷。

這些事件觸動了美國在霍爾木茲海峽航運的安全利益,許多國會議員要求改變里根政府的海灣政策。

里根的海灣特別委員會討論後對海灣政策做了一些調整,從接下來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政策非但沒有因為伊拉克誤中美國護衛艦的尷尬事件而向伊朗方面傾斜,反而促使里根政府決定“我們不光要繼續採取援助伊拉克的行動,而且要保證使這種援助眾所周知。”

政策調整後,里根政府拋棄了以往不願從軍事上捲入兩伊戰爭的立場,採取了一系列明顯支援伊拉克的軍事行動。

7月末,里根發表政策宣言,宣佈科威特石油船隻改旗,美國海軍負責提供航運保護。8月份,中央情報局提供給伊拉克的情報已經徹底變成軍事性的。

9月21日,一架帶有夜視裝置的美國休斯AH6攻擊機襲擊了伊朗的安吉爾號佈雷艇,炸死3名伊朗士兵。

10月19日,美國的4艘導彈驅逐艦向伊朗兩處石油設施開火,將其變為廢墟。1988年2月,美國又派出15架OH-58D型基奧瓦直升機到伊朗海域,對伊朗艦船進行偷襲。

7月,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在海灣擊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機,導致機上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1987~1988年的秘密海戰將里根政府對伊拉克的“偏向政策”推向了最高峰,秘密海戰打破了美國政府在對伊“偏向政策”中輕易不動用軍力的準則。

為了支持伊拉克,美國不惜違反《戰爭權力法》(War Powers Act)的中立原則。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伊拉克的貸款擔保計劃也在1988年度達到最高峰。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兩伊戰爭景象

四、屁股決定立場,美國對伊拉克偏向政策的轉變

1988年8月,伊朗和伊拉克達成停火協議。此後薩達姆開始出手解決境內的庫爾德人問題。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顯示:1988年3月,伊拉克政府對哈萊卜傑的庫爾德居民和伊朗士兵使用了化學武器和神經毒劑,導致7萬多庫爾德人向土耳其逃亡,伊土邊境吃緊;同時薩達姆還開始插手黎巴嫩內部事務。

8月25日,兩伊停火後5天,伊拉克再次對庫爾德人村莊進行了襲擊。

薩達姆政府的暴力強權形象惹來國際社會質疑之聲,土耳其和黎巴嫩接連到聯合國告狀,美國在國際道義上面臨巨大壓力,國會也頻頻質詢國務院對伊拉克政策。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


美國政府此時面臨的挑戰包括:

“偏向政策”促使美國同伊拉克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貿易網絡和利益紐帶,既得利益集團施加壓力要求美國政府出臺更有利的對伊政策或促進商貿的政策;

美國政府內部將美國同伊朗和伊拉克的戰時關係看作是“零結果”遊戲的觀點開始流行,覺得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特別是美國對伊拉克“安撫”多年,但伊拉克始終不能被培養成對美國言聽計從的代理人;

伊拉克襲擊美國斯塔克護衛艦事件的餘波導致美國國內反伊情緒高漲;

第四,戰時伊拉克在美國滋養下建立的新軍事能力加強了它作為激進的地區霸權國家的地位,使得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問題重獲國會重視;

第五,伊拉克政府對庫爾德人使用化學武器的事實及其聲名狼藉的人權記錄也是插入美伊關係的利劍。

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兩伊戰爭中的美國

兩伊戰爭景象

這些都推動美國國會出面干預對伊拉克的政策。

1990年8月,自感羽翼豐滿的薩達姆悍然出兵佔領科威特,美國對伊拉克繼續推行“偏向政策”的路徑徹底堵塞。

形勢的急轉直下讓美國決策者惱羞成怒,為了美國自身利益,“偏向政策”迅速被“攤牌政策”和海灣戰場上的兵戎相見所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