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设九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但随着明成祖朱棣之后的卫所内迁,就只剩下了九边重镇。这九边重镇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成为了绵延万里的明朝北部防线,抵挡北部的北元蒙古骑兵。

山西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按理说作为明朝边防重镇的存在,应当会受到朝廷的足够重视,但为什么在嘉靖年间会频繁爆发叛乱呢?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一、大同兵变爆发的背景

明王朝建立初期,将蒙古族的残余势力逼至北部,也就是北元。

虽然说他们在退出中原之后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但是势力仍然不可小觑,尤其是明朝后期,国力已经明显下降,由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主动出征变为被动防御之后,明朝过去的优势地位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虽说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绝对不能再继续让他恶化下去,因为如果放任蒙古诸部对明朝边塞的侵扰,那么将会为明朝带来更多的损失,于是为了保卫疆土,就必须要修建堡垒,然后派兵驻守。

《明实录》记载:“张文锦筑水口等五堡,遣卒二千五百家戍之。皆不乐往。文锦严令趣之。……叛卒拥众围王,索文锦,曰,巡抚不出,我且焚王宫。王惧,出文锦,杀之,亦裂其尸。”

张文锦认为应该在北方修建五座堡垒,以守卫大同城,并打算在堡垒修筑好以后再遣两千五百家去戍守,也就是每个堡垒五百户。

士兵们自然是不愿意的,你让我们修筑堡垒,可以,但是让我们带着家人去那危险的地方就不行,谁想将自己的家人整日都暴露在危险之中呢?

但是身为督促者的张文锦并不在意这些士兵以及他们家人的死活,用更加严酷的手段命令士兵必须照做。最后士兵在被逼急了的情况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张文锦杀死,掀开了这场大同兵变的序幕。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二、大同兵变爆发的原因

大同分别在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以及九年后的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爆发了两次叛乱。而爆发叛乱的原因,可以分别从中央上和地方上来进行分析。

1、地方上

首先地方上的将领不能与戍边的将士达成一致。

嘉靖元年,张文锦做了大同府巡抚的时候,考虑到大同府地势平坦,一旦敌方来袭就没有可以躲避御敌的场所,所以最终得出“议于城北九十里外,增设五堡”的结果,从张文锦的角度考虑,这样其实是没有毛病的,但是戍守大同的将领就不愿意了。

《明史・张文锦传》:“参将贾鉴督役严,卒已怨。及堡成,欲徙镇卒二千五百家戍之。众惮行,请募新丁,僚吏咸以为言。”

张文锦看到士兵都不愿意前去,为了在军中树立威信,并不同意他们“请募新丁”的建议,并威胁说,如有不从者,军法处置。

“亲兵素游惰有室。闻当发,大恐。请孑身往,得分番。又不听,严趣之。鉴承风,杖其队长。”

这里说的意思就是亲兵不愿意拖家带口前去戍边,请求独自一人前去,但是张文锦不同意,并且更加严厉督促他们尽快前行,为了让士兵更听话,部将贾鉴秉承文锦的意思,杖责了执行不力的亲兵队长,由此激起了士兵的愤怒。

由于在戍边方式上,张文锦以及他的部下与将士们并没有达成一致,加上对方的手段颇为残暴,激起了民愤,最终招致了第一次大同兵变事件的发生。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其次是军饷和粮草一直都被克扣,士兵心有不满。

明朝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屯田制,但是和每个朝代都有一样的通病,那就是越到后期土地兼并的问题就越厉害,相对应的,士兵的粮饷问题就始终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针对边关将士的粮饷问题,张文锦就曾“劾奏阳和天成分守太监李睿,报纳官草,累军采运,侵占庄田,役军耕种,结逆党黄福添等为腹心”请求朝廷“正其罪,别选老成安静者代之。”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于是就此搁置下来。

到第二次大同兵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十分抠门的将领,经常克扣士兵粮饷,士兵几乎是拿生命在拼,后方却不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事搁谁身上都不乐意接受,于是第二次大同兵变又以粮饷被克扣的契机彻底爆发。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最后是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将士种种残暴措施,使得戍边将士不得不采取措施反抗以自保。

在第一次大同兵变爆发之前,因为大同巡抚张文锦的一意孤行,非要让原本的士兵拖家带口去做最危险的戍边工作,并严格镇压不听话的士兵,为此更是杀了不少头领,以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激起了士兵的愤怒。

如果说这些中央派来的将领不顾戍边将士的意愿,随意杀害他们的小头目是戍边将领起兵造反的一个原因,那么,中央政府的毫无作为轻拿轻放就更是在火上浇油。

《明史・张文锦传》记载:“诸边卒自甘州五卫杀巡抚许铭,朝廷处之轻,颇无忌。至是,卒郭鉴、柳忠等乘众愤,遂倡乱。”

这次也算是将大同的士兵们逼得造反了,因为他们人被杀了上头还不给做主,心里委屈又气愤。

而第二次大同兵变爆发的时候,重要派出了刘源清领兵镇压,但是刘源清在抵达大同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屠杀大同周边的军民,更是让大同军民内心的愤懑似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明臣奏议・豫防边患疏》载:“各镇守臣因循怠忽,不肯豫先料度边情。”

被中央下派到大同的边臣,原本的职责应该是专心经营边事,但是他们却始终目无法纪,御下无方,又因为种种残暴措施招致民怨,最终士兵为了自保不得不采取措施反抗,杀掉区域里最大的头目。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2、中央上,中央政府没有足够重视

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嘉靖三年的第一次兵变到嘉靖十二年的第二次兵变,明王朝对这两次兵变都没有足够重视。从第一次兵变时,“诸边卒自甘州五卫杀巡抚许铭,朝廷处之轻,颇无忌”。

朝廷对于张文锦一行人随意诛杀将士头目的行为抱以轻拿轻放的态度,而当时的嘉靖皇帝登上帝位也才三年不到,各方势力相互倾轧,使得身为皇帝的嘉靖帝压根没有多余的心思放在大同镇。

除此以外,关于戍边士兵的粮饷问题也一直都没有解决。

从第一次大同兵变的张文锦时期,就提出了要选选老成安静的人去采运官草,但是到了九年后第二次大同兵变爆发之际,关于戍边将士的粮饷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明臣奏议・豫防边患疏》载:“宣大二镇共有官军一十四万,延宁二镇又设有官军七万,岁费粮储数百万计。”

明廷一直以来面临着中央财政赤字的问题,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并不是不乐意给戍边的将士发饷银,而是实在是手中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只能扣扣索索,省着点用,最终省出了事情,逼得众将领起兵谋反。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三、大同兵变只是缩影,它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第一次的大同兵,明廷先是以蔡天佑为大同巡抚,桂勇为总兵官,前往大同安定民心,奈何当地的士兵对明朝已经彻底失望了,誓死不屈,最终明廷改变策略,软的不行来硬的,派兵镇压,打的你叫爸爸就行了。

于是第一次兵变时,主要首领有郭鉴、柳忠等人相继被杀,其余大同的将领继续垂死挣扎,最后在来年的二月份被明军成功镇压。

第二次的大同兵变,戍边的将士们因为不满朝廷的不公正对待,再一次选择了起兵叛乱,这一次明朝花费了颇大的力气镇压了叛乱的大同士兵,由于叛变的将士首领太多,即便是首领黄镇死后,明廷也是继续逮捕了三十多个在军队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人物,最终才平息了这一次叛乱。

虽然说两次兵变最终都被明王朝平息,但是大同作为明王朝北部防线之一的九边重镇,在经过了两次兵变之后不可能一点都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如果大同的兵变明廷最终没有成功镇压,那么就相当于在北部防线这个比较坚硬的壁垒上硬生生打开了一个口子,不仅可能会威胁到与大同一个作用的其他八镇,在蒙古兵南下的过程中更是会失去一个保护屏障,置后土于不顾。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反思?

明王朝根部存在的问题并没有随着大同兵变的成功镇压而烟消云散,相反,它将明朝内部存在的问题再一次真实地摆在了所有人的眼前。这种叛乱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同兵变只是明王统治问题爆发的一个缩影,镇压兵变治标不治本,只是苦了万千百姓了。


参考资料:


《明实录》


《明史・张文锦传》


《明臣奏议・豫防边患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