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腦海中的放大鏡在“作祟”

01

上次是李佳琦,這次是張藝興。

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腦海中的放大鏡在“作祟”

再上次是王源和周冬雨。

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腦海中的放大鏡在“作祟”

無論成年與否,無論室內室外,每次的明星抽菸事件總會在熱搜上轟轟烈烈地掛幾個小時,然後以本人道歉告終。

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腦海中的放大鏡在“作祟”

於普通人而言,吸菸只是個“普通事件”, 但於公眾人物而言卻是個“頭條新聞”,尤其是在“狗仔”、“偷拍”等的加持下,眾人的吃瓜熱情被捧得愈發高漲,體內的批判因子更是在一波波的引導下蠢蠢欲動。


責任是每個公眾人物都必須扛起來的大旗。


TA們要為追隨自己的粉絲負責,不能做出任何一絲絲不正確的引導;TA們要為身上揹負的代言負責,不能有損品牌形象;TA們要為自己所處的行業負責,不能破壞別人眼中的行業印象……


責任,是公眾人物的標配,但不是我們隨意鞭笞TA們的理由。


有些室內的、未成年的抽菸事件的確該罵、該罰、該道歉,但未曝光於大眾面前的、私下的、符合禁菸管理規定的抽菸,卻不必拿著“責任”這兩個字猛砸。


02

每個人的腦子裡都有一面放大鏡,每個人都習慣放大在乎的,縮小介懷的。然而透過放大鏡的成像,再大再清晰也只是自我欺騙的假象。

國外網友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心境。

有些拖延症的深度患者,會把重要的事兒放在一邊。但會在打掃,洗衣服,整理房間,洗澡等小事上毫不拖延,直接完成。

內心想著,一鼓作氣做完我就自由了,完成這個之後我就鬆口氣,獎勵自己一些發呆的時間,有種謎一樣的解放感……但對於大事兒,卻很難說幹就幹。

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腦海中的放大鏡在“作祟”

這就是腦中的放大鏡在作祟。借用@銀教授 的一句評價,“用低級的重複勞動來滿足‘我真的有在做事’的需求,是一種自我欺騙和逃避。”


03

這種放大鏡現象也在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判斷。


同樣是面對箴品網絡的消費持股,同樣是面對購物贈流通股的購物方式,社會和家庭角色不同,給出的定位和評價也不同。


主管家庭收支的,對消費持股的定位會更偏向於“省錢”;

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是腦海中的放大鏡在“作祟”

從事或更關注理財的,關注重點則在於持股,在於這件商品贈多少流通股、HK08491今天的價格幾何;


對副業或薅羊毛感興趣的,關注重點則在於獎勵金,獎勵金越高的商品,他的記憶愈加深刻。


購物這種事情,即便放大鏡再折騰,對我們的影響都是微小的。但某些關鍵時刻,我們要學會拋棄腦海中的放大鏡。


04

身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已經工作好幾年的人對當初文理科選擇的懊惱。


我聽到N多人抱怨過這件事情,“當初過於天真,總覺得理科天下第一,但卻忽略了自己物理爛得要死的事實,更忽略了自己文科方面的天賦。”


這樣講可能過於世俗,然而這是很多人面對的現實。回過頭來,當他們意識到一個好大學、一群好大學裡的優秀學子所能帶給自己的未來,遠遠高於那虛無縹緲的所謂的理科生的傲嬌時,為時已晚。


所以,凡事多想想自己有沒有帶著腦海中的放大鏡看問題。如果有,試著將它驅逐到不礙事的角落,這時,你或許才能看到真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