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

文|子佳看職場

字|6400字,閱讀約8分鐘

本文是一篇長文,詳細的闡述了在會議上不敢發言背後的心理障礙和技巧困惑,並以實踐經驗,給出了簡單易行的方法技巧及運用注意事項,建議收藏,有空可以細看。

01

道理都懂,為什麼就不敢抓住發言機會

2019年過去一半的時間了,各大企業都在進行年中總結會議,我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

參加了幾場的年中總結會,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當其他同事彙報完畢的時候,老闆總會隨機點人發言:“某某,你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有不少的同事磨蹭半天:“領導,我沒什麼補充的”。

我很詫異:難道大家不明白這個時候,是難得的表現自己的機會嗎?

私下和幾個同事聊了聊,發現道理大家都懂,也認可多發言、多說話對自己有好處:畢竟難得一年有個機會能在大會上說話,尤其是還有更高層領導或者兄弟領導在場。

但是知道歸知道,行動上最終還是沒邁出發言這一步。

通過溝通,總結大家沒有發言的原因,主要就3點:

  1. 擔心暴露缺點,讓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2. 要說的東西太多,一時不知從哪說起;
  3. 擔心不會說話,得罪了同事;

如果說第1點是心理上的障礙,那麼第2點和第3點則是屬於發言技巧上的問題。

到底怎麼破?聽我接下來一一道來。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辦公室開會,不敢發言

02

多曝光自己,有時候未必是件壞事

一、多曝光自己,才能挖掘更多的優點和缺點,擴大自我成長空間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一個經典的“周哈里窗”理論,通過他人認知與自我認知的不同,將人的內在分為4部分:分別是公眾我、盲目我、隱私我、潛在我。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公眾我:自己和他人都知道。比如我們的身高、樣貌、外在個性。

隱私我: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的。比如我們的興趣、愛好、慾望、缺點等。

盲目我: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比如小動作、口頭禪、下意識思維。

潛在我:自己和他人都還不知道的。也就是有待我們不斷去挖掘的。

周哈里窗理論,讓我們清晰地認知到我們並不完全瞭解自己,除了自認為的優缺點外(“隱私我”),其實還有“盲目我”區域的優缺點,以及“潛在我”區域的優缺點。

在會議上發言,曝光自己,雖然有可能暴露出缺點,但是我們得到的收益也同樣會更大。

①多曝光有可能發現“盲目我”區域的缺點,找到更多讓自己成長的空間。

“盲目我”區域可以讓我們更快發現不曾察覺的缺點,尤其是無意識下的錯誤習慣與思維方式。

為什麼我先講這一點,是因為“盲目我”區域曾讓我改掉了兩個不曾察覺的缺點,讓我印象深刻,並受益至今。

▶改掉口頭禪:

在上高中的那段時間,也許是受黑社會類電影及小說的影響,我說話會有一個不好的口頭禪:“我X!”

這句口頭禪我壓根沒意識到,直到相熟一位忘年交實在忍不住了告訴我:你下次說話能不能不要說“我X”兩字,聽起來很不舒服,而且對你也不好,小小年紀一句一個“我X”,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個地痞流氓呢。

後來我在每次說完一段話後,腦袋就會下意識地反應一下,剛才是不是又說“我X”了?直到慢慢改掉這個不好的習慣。

▶改掉“無意識的錯誤思維”:

2010年跨行業跳槽,當時新公司招聘我的原因,是因為看中了我在上家公司的行業經驗。

當年的年終績效訪談,部門老大反饋給我一個從來不曾意識到的錯誤習慣與思維:

部門老大很委婉地對我說:以後和其他部門溝通的時候,說話少用“就我上家企業的經驗來說”。

當時我突然反應過來,我曾經一直引以為豪地相關行業經驗,卻讓我犯了兩個大錯誤:

1、口頭上一直帶著上家企業,會讓我不容易融進新的公司;

2、雖然新公司要借鑑我過往的行業經驗,但是因為跨行業,不代表著需要完全照搬,在思維方式上,我要學會吸取過往的優秀經驗,並能轉化為適合新公司的落地方案,才能讓人信服。

所以,不需要懼怕曝光自我,曝光的越多,越能讓別人認識我們更多,這樣才有機會從別人那裡挖掘到“盲目我”的缺陷。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主動尋求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當然,曝光自我只是擴大了“盲目我”區域,要想真正獲得進步,還需要我們主動去挖掘出“盲目我”部分,把它變成別人知道,自己也能知道的“公眾我”。

如何挖掘?很簡單:去詢問最親密的親友或者最信得過的職場前輩,問問他們對自己的評價。

而就我過往實踐的經驗,詢問他人對自己評價最好的方式是:手寫書信。

  • 一方面,手寫書信具有延遲性,給了對方思考空間與迴旋餘地,避免了當面溝通及通訊工具需要即時反饋的尷尬局面。
  • 另一方面,手寫書信也表達了個人態度的慎重和誠意,讓別人感受到真誠與自我完善的決心。

②有可能挖掘出“潛在我”的優勢項,重新認識自己。

多去嘗試擴大舒適區,去接觸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才有可能不斷挖掘出自己的潛力。

在會議上主動去發言,也許我們會有與自我認知不一樣的發現:

• 我們的現場應變能力可能比自己想象中強;

• 又或者,我們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強大的控場能力。

就像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研究的:每個人類個體就像一個巨大的冰山,我們浮出表面的意識與行為僅僅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潛意識才是一個人身上巨大的寶藏。

我們真正開發出來自身的潛能只有1%,還有99%的潛能有待我們不斷去挖掘與探索,多嘗試多曝光,才能不斷開發自我潛能。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二、即使暴露出缺點,也沒什麼大不了,說不定還能收穫別人的信任與認可

我們不敢在會議上發言,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擔心暴露自己知道但是別人不知道的缺點,也就是擔心暴露“隱私我”部分。

但是,暴露缺點其實沒我們想象中那麼可怕。

①要明白,自我隱瞞≠別人不知道。

周哈里窗理論告訴我們,一定會存在一個“盲目我”,換句話說,在別人心中我們可能缺點已經不少了,只是還沒當面告訴我們。

甚至於我們本身想隱瞞的缺點,別人也是知道的,只是我們自以為隱藏的很好。

我小時候因為被親戚戲弄,導致我一直到初中,說話都有點輕微口吃。

為了不讓同學發現,我會在說話時刻意放慢語速,想給別人造成我說話較慢,同時還在不斷思考的印象。

但是直到有一天,某個好友說起:你好像有點輕微口吃,要不我推薦你一個方法練習一下吧,絕對有幫助!

從那一天起,我就明白,不要“自以為是”,或者“自欺欺人”。

直面缺點並找到方法解決才是正途。

②適當地暴露自己的缺點,會讓人們更喜歡你

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一個有趣的“暴露缺點效應”:

暴露缺點效應:對於一個德才俱佳的人來說,適當地暴露自己一些小小的缺點,不但不會形象受損,而且會使人們更加喜歡他。

為什麼會這樣?社會心理學家分析背後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 會讓人覺得你更像一個普通人,與你相處沒有壓力與自卑感,更容易相互親近;
  • 會讓人感覺到你對他人的真誠與信任,會覺得更加可愛與充滿魅力。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暴露缺點也不能肆無忌憚

當然,暴露缺點也不是說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也必須要講究方法和技巧。

a. 先抑後揚式的暴露缺點,更容易讓你獲得別人正面的看法

在某本書上曾看見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曾國藩剛創建湘軍,和太平軍接觸的時候一直在打敗仗,按理說這是要被責罵的。但是因為寫奏章上呈朝廷的時候,他把幕僚所寫的“屢戰屢敗”改為“屢敗屢戰”,不僅沒受罰還獲得了通報嘉獎。

為什麼?因為人們的看法容易受到“近因效應”和“認知慣性”的影響。

近因效應:我們對某一件事情或人的認知,更多會受最近一次的信息的影響。

認知慣性:我們習慣用已有的信息與經驗,去判斷接下來事情可能發生的趨勢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仔細感受一下:

  • 我是個大學生,但是其實我不太愛讀書,我最近在嘗試著讀一些書。
  • 我不太愛讀書,但是其實我是個大學生,我最近在嘗試著讀一些書。

同樣的信息,用不同的順序說出來,給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人們基於認知慣性,也會自動腦補出不同的場景。

  • 第一句話給人的感覺:我確實是不愛讀書啊,只是最近在“逼迫“自己讀書
  • 而第一句則讓人感覺:我在自責自己作為大學生,竟然能不愛讀書,太不應該了,所以我最近在積極嘗試讀一些書。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b.將缺點分類,選擇暴露不會與對方產生利益相關,或者輕相關的缺點。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少缺點,有缺點不可怕,只要缺點不對他人產生影響,對方是不太會在意我們暴露出來的這些缺點的。

比方說:我有個缺點是害怕與別人發生衝突,面對衝突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就想著要逃。

那麼這個缺點就不適合暴露給我的老闆,因為如果我想要晉升,尤其是想做個管理者,必然會面臨“衝突管理”這個課題。

但是這個缺點,暴露給我的家人或者平行同事可能並沒有關係,因為我的家人不在乎這個,而我的同事只會覺得你是個善良的人。

現在,我們應該對暴露缺點覺得沒那麼可怕了。在心理上放下了戒備,打開了心防,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在會議上發言時,如何解決發言技巧上的困惑了:

  • 想說的太多,不知道從哪說起
  • 擔心說話不當,得罪了同事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03

用2個說話技巧,讓會議發言既能充滿邏輯性,又能降低同事的預期不滿

職場上,最讓我覺得可惜的是:

明明思考的很深刻,卻因為缺乏合適的說話技巧,產生顧慮而不敢在會議上發言的人,白白錯失了表現自我,晉級加薪的機會。

互聯網上有很多的說話技巧類文章,但是我們能記住並運用的卻不多,效果也不好。

技巧這東西,“貪多嚼不爛“,學會一兩招,用熟練了就能產生好效果,而且只有用熟練了,才能做到“舉一反三”、“熟能生巧”的地步。

在會議這種即時發言的場景下,我分享2個技巧,一種幫助你快速梳理發言的框架邏輯,另一種則讓你的發言降低同事的預期不滿程度。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建立表達錨點,形成結構化套路

一、建立能快速整理思路的錨點,形成結構化的套路,讓發言充滿邏輯性。

很多員工在發言的時候,覺得自己有很多內容,卻不知道從哪裡講起,所以不敢講。從本質上看,其實這種擔心更深層次的原因是:

擔心一不小心內容講的多且雜,毫無邏輯性,會影響領導或同事對自己的印象,因此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如把想法憋在心裡,不要說了。

為什麼口頭表達,會出現講著講著就散了,主要是因為我們說話缺乏一個固定“錨點”,又沒時間再修改,跑偏了就拉不回來了。

怎麼辦?要學會建立口頭表達的“錨點”,保證口頭表達不跑偏。

錨點,就像是船隻航行過程中的導向標一樣,通過結構化的套路,我們可以為自己的表達建立錨點,這樣既能幫助自己快速建立起口頭表達的思考路徑,不容易跑偏主題,也能讓聽眾聽的清晰,覺得你的邏輯思路很強。

①要建立有效的口頭表達錨點,先學會拋棄“第一、第二、第三”式的表達方式。

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最大的區別就是即時性,我們需要快速的整合起思路,並能沿著思路在說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並且不偏離主題思想。

類似“首先、其次、再次、最後”、“第一、第二、第三”式的表達方式,用在書面寫作上,會顯得邏輯清晰,層次明顯,讓人讀文章時不會覺得累。

但是,這種方式,作為口頭表達的錨點,明顯缺乏一條清晰的“航道”:

  • 一方面,說著說著,就容易跑偏主題或者收不住尾;
  • 另一方面,也會讓聽眾難以跟上你的思路,聽到關鍵點。

②學會利用有關聯性的“錨點”,為自己的口頭表達建立清晰“航道”

什麼叫做有關聯性的“錨點”?

就是一旦我們說了第一個錨點,就能讓自己和聽眾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其他錨點,沿著錨點指引的前進“航道”,自己能說有條理清晰,聽眾也能聽得簡單明白。

常用的有關聯性的,且適合會議發言的錨點結構有以下4種:

  • 時間錨點:按時間順序為維度做表達。比如過去、現在、未來;季初、季中、季末
  • 空間錨點:按空間順序為維度表達,比如:北上廣深、東南西北;
  • 鐘擺錨點:從一個事情的極端的兩方面先闡述,再合併成相對中立的觀點。

鐘擺錨點是相對來講會比較客觀公正,常用來表達自己的中立觀點。

比如:一方面是……,反過來說……,所以……;正面觀點是什麼,反面觀點是什麼,建議觀點是什麼……;這事不幹會……,全部都幹了又會……,所以應該……比較好。

  • 變焦錨點:從大及小,從遠及近,從高到低,體現出來層次感,把問題拉昇到更高角度或者反過來聚焦到更具體的領域。

變焦錨點是雙向的,也就是說,既可以從大及小式聚焦,也可以從小及大式拉昇。就像我們用變焦望遠鏡觀察事物一樣,拉近或拉遠。

比如:具體來說……,廣泛來說……,從整體來講;從分公司操作來看……,區域角度來說……,從總部全體來看。

其實,具有關聯性的錨點還很多,比如因果錨點、5W1H錨點、骨牌錨點、正反錨點等。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我建議作為職場人,先學會4個最常用的錨點結構,因為這4個與職場的關聯性更強。

  • 職場工作都是以時間順序來推進的;
  • 職場上最容易以各部門、各地域等物理空間結構切分;
  • 為避免工作陷進極端風險,要表達的觀點一般要中立客觀,這時候就需要用到鐘擺錨點
  • 靈活運用變焦錨點,既能體現自己的全局觀和整體意識,又能聚焦個人本職工作,有高度,有視野,還有踏實落地的具體細節。

二、借鑑“漢堡原理”,讓自己的中肯建議不會引起同事的不滿

在職場,領導有時候點名做發言,尤其是點評同事的發言,想要不說點乾貨,是難以過關的。畢竟領導要的不是假大空的套話,說的太不靠譜,還真不如不說。

那麼如何才能既說出自己中肯的建議,還讓同事不至於產生不滿呢?

在管理者做績效訪談有一個“漢堡原理”,可以為我們所借鑑。

漢堡原理的基本操作:

第一步:表揚特定的成績,給予真心的鼓勵;

第二步:提出需要改進的“特定”行為表現;

第三步:以肯定和支持的話語結束。

漢堡原理原本只是給管理者做績效面談時使用的,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說的直白點,就是表揚+指出特定行為的改進+肯定式總結。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漢堡包原理:用兩層厚厚的“”表揚”,包裹著中間的“批評”

我們在會議發言點評時,一般不是作為上級管理者,而多是平行部門,不適合直接採用“漢堡原理”的鼓勵與肯定方式,在借鑑時一定要有所變通:

①真心的誇獎,要指出同事彙報的值得自己學習或借鑑的地方;

②提出自己覺得可以改進的小點,採用類似“我覺得什麼事情這樣做可能更好”式的語氣,表達出僅僅是自己的觀點與意見。

在這一點,尤其要注意,平級評價時,不要說同事發言的大框架、大方向、大邏輯上出現錯誤了,在職場,這不是一個平級可以隨意評價的點,即使真的出現太不靠譜的表述,也要含蓄、委婉地表達僅僅是自己的感覺。

最好的中肯建議:是指出同事在具體某一項行為上、落地方案細節上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③最後除了再次表達肯定和支持的態度,作為同事,還要表達具體支持的行動計劃。

在漢堡原理運用中,結尾一定要以整體的肯定來結尾,作為領導著重表達出肯定和支持的態度就行。

而作為同事身份,在借鑑漢堡原理時,我們一定要做出變通:既然提了建議,就要表達自己願意提供支持與幫助的善意,或者是從自己的本職工作角度出發,願意與同事一起合作改進的決心。

畢竟,作為同事,我們是一起配合做事的,提了意見,就代表團隊可能都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一定不能僅僅輕描淡寫的提出建議就結束了,自己作為搭檔,要體現出一起做事和保證落地的態度和具體行動計劃。

“菩薩保佑,老闆千萬別點我發言!”|解決這3點,公司會議不再怕

最後,成功應用漢堡原理,還有2點注意事項:

①誇獎和肯定要真誠,而要讓別人覺得真誠,一定是夠具體

所以提出誇獎和肯定的時候,要說出你覺得好的細節點是什麼,啟發有什麼。

②批評中提到的問題,不要在性質上、重要性上大於誇獎中提到的方面。

比方說,不要誇獎說PPT排版很不錯,值得學習,但是工作的某個方面落地沒到位徹底;

或者,不要誇獎說招聘工作中宣講做得非常好,但是招聘最終過來的人員質量有點差強人意。

為什麼這種方式不讓人舒服?是因為“對比原理”和“負面偏好”在作祟。

對比原理:當兩件事情一前一後展示出來的時候,要是第二樣跟第一樣東西有著相當的不同,那麼我們往往會認為,兩者的區別比實際上更大。

負面偏好:人們往往會更多地注意負面的信息和事物,並且強化這種體驗。

當兩件事物一前一後呈現在人們面前時,並出現不同時,人們就會放大兩者之間的區別。

就好像我們日常買東西的時候,先看到貴的價格,再看到打折後的便宜價格,就會下意識的覺得很便宜。

因此,當我們既說了表揚,又說了批評的時候,就會讓人們放大兩者間的區別,並且因為負面偏好而強化不好的感受。

這個時候,如果批評指出問題的重要性、性質程度還大於表揚的方面,無疑是我們自己在主動放大“對比原理”和“負面效應”的影響,從而使別人只關注到批評,而忽視了表揚。

04

跨出第一步,在會議上精彩的發言,也是自我的成長與進步

無論我們曾經在會議上,錯過了多少次發言的機會,從現在開始,勇敢的走出去,才有機會實踐技巧,展示自我,不僅能增大加薪晉級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成長與進步。

正如羅斯福夫人所說:害怕,這是我們唯一應當害怕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