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鱼有多大?

用户8452711610019


三峡大坝,全长3335米,高有185米,三峡大坝工程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而三峡水电站,在2012年就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所以,三峡大坝堪称世界奇迹,而我国也因此被称为:基建狂魔。

三峡大坝的建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历史性的,可以载入史册的那种,就三峡水电站而言,每年的发电量可以造福数以万计的人民,在2018年,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突破了世界单个水电站年发电量的最新纪录。


三峡大坝鱼有多大?

就三峡大坝来说,最大的鱼应该就是中华鲟了吧,中华鲟是一种头尖吻长,体态呈纺锤形的古代鱼类。平均身长有40厘米,而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中华鲟有1.3米身长,体重最重达1200斤。说到1200斤可能有很多人没有这个是多重的概念,这么说吧,10个成年人的重量大约有1200斤。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年龄可达40年岁,因为鲟鱼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存下来的古代鱼类,所以中华鲟是“活化石”般的存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


但是因为三峡大坝建成并没有鱼类洄游通道,所以在大坝截流后,三峡水库区原有的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虽然说中华鲟每次产卵能够高达上百万颗,但是鱼卵成活率比较低,而能够长成成鱼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三峡水坝的存在阻挡了鱼类的洄游产卵,所以不仅很多鱼种类消失,而中华鲟也成为了濒临灭绝的动物。

而三峡水坝最大的鱼类除了中华鲟还有人声称见过巨大的墨鱼,还有长的巨大能够“吃人”的水怪鲶鱼。但是这一切都无从考证。


因为三峡水坝没有洄游通道,鱼类无法洄游产卵,所以对于鱼类来说是影响巨大的,因此有人否定了三峡大坝的建立作用。

其实,有得就有失,就三峡大坝来说,虽然对鱼类存在了影响,但是三峡水电站对国人来说却是贡献巨大的。三峡大坝发电站,每年都要发很多电,而水力发电多就可以减少碳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并且因为三峡大坝的存在,可以在水多的时候蓄水,水少的时候泄洪,就光这一点就减少了很多次的旱涝和洪涝。


而针对于保护鱼类洄游产卵,国家也考虑到了这点,在三峡大坝的两头建立了鱼梯,是一种连续性阶梯性的水槽。而需要洄游产卵的鱼类,就可以通过鱼梯,一点一点往上跳,往上游,中间还有可以休息的平台,这样鱼类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游过三峡大坝,回老家产卵。

并且,还建立了稀有鱼类保护区,把稀有的珍稀鱼类保护起来,人工饲养,繁殖,避免灭绝的发生。并且在人工繁殖后,长出正常的鱼苗然后再把这些人工繁殖的鱼苗放到鱼类的产卵地,这样可以大大的降低三峡大坝对鱼类生态的影响。

因此,虽然三峡大坝的存在影响了鱼类的洄游和鱼类正常的迁移,但是也做出了相对的应对措施。并且,三峡大坝对于国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世界乃至历史上都是丰碑级别的,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妈妈不好惹


昨天我看到有条478.26斤的鱼在离岸201.5米的地方游。


在0777


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位于湖北宜昌三斗坪镇境内。

三峡大坝距下游的葛洲坝仅有38公里,大坝工程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主坝工程,二是导流工程,全长有三千多米。

大坝坝顶高度为185米,水电站大坝高度为181米,长度为2335米,正常蓄水175米,目前的装机容量为2240万千瓦。

通俗的讲,人工修筑起来的挡水坝体工程,我们就称之为大坝或水电站,而将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湖泊称之为水库。

也即是说,三峡大坝蓄水而形成的人工湖就叫三峡水库。这个水库总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涉及湖北和重庆21县市。

如果蓄水高度达到175米,则水库总容量将达到393亿立方米,水深将超过一百米。那么这么深的水中有多大的鱼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长江流域都有哪些鱼类资源。

长江水系现有鱼类400余种,其中有350多种是淡水鱼类,河海洄游性鱼类有11种。

在洄游性鱼类中又有9种是溯河洄游性鱼类,如中华鲟、鲥鱼(shí)等。还有鳗鲡、松江鲈等降河洄游性鱼类。

长江中的鲤形目鱼类有260多种,鲇形目鱼类有41种。

据统计,长江中的特有鱼类有147种,占长江鱼类种类的42%,仅上游的特有鱼类就有117种,剩下的分布在中下游。

长江盛产青鱼、草鱼、鲢、鳙、长吻鮠(wéi)、黄颡(sǎng)鱼、鲶、鲤、鲥、圆口铜鱼、鲫、刀鲚和鳗鲡。

达氏鲟、中华鲟、白鲟(已灭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花鳗鲡、贝氏哲罗鲑、胭脂鱼、金线鲃、松江鲈属二级。

近年来,长江流域中特有的一些野生鱼类数量和种类都在持续减少,其中不少大型洄游性鱼类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

比如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白鲟,就在去年底被宣布灭绝。白鲟体重可以达到300公斤,体长最长可达7米左右。

这种鱼主要生活在长江宜宾至江口的干支流中,春季溯江而上至上游进行产卵,白鲟是仅次于中华鲟的古老大型鱼类。

葛洲坝截流蓄水后,白鲟上溯繁殖的通路被阻拦,尽管在葛洲坝坝下江面曾出现过新繁殖地,但最终未能挽救其灭绝。

三峡库区蓄水后,中下游铜鱼的捕捞比例从33%下降到十年前的6%,而上游的比例变化不大,这一数据来自西南大学。

据专家介绍,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急流险滩消失,水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流水性鱼类来说,影响非常大。

像圆口铜鱼、黄颡鱼和长吻鮠等流水性鱼类急剧减少,鲤鱼、白鲢等静水性鱼类明显增加。库尾鱼种要比库中心丰富。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长江鱼类产卵地的变化。据西南大学姚教授介绍,三峡库区的蓄水主要对半洄游鱼类影响比较大。

三峡库区重庆段的鱼类产卵场几乎消失,流水性鱼类繁殖需要水流速度。当流速减小到一定程度后,鱼卵会沉底腐烂。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重庆三峡库区已组织数十次大规模的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鱼种700万尾。

目前库区的鱼类主要有鲢鱼、鲤鱼、草鱼、鳙鱼、胭脂鱼等,大部分都是人工增殖放流的鱼,野生鱼的数量不容乐观。

像中华鲟这种大型的野生洄游性鱼类已经很难寻觅,与白鲟一样,中华鲟也是在夏秋季洄游到上游金沙江一带去产卵。

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先后蓄水后,中华鲟的产卵通道被阻拦,虽然有洄游通道,但对于这种大型鱼类来说就是有去无回。

如果三峡库区中还有中华鲟,不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放流的,都会是库区中最大的鱼。

中华鲟被称为“长江鱼王”,通常能长到300公斤,体重最大可达600公斤。中华鲟不但体型大,而且寿命长,能活40年。

中华鲟一千多斤的体重,绝对是三峡水库中的庞然大物。

中华鲟在长江上游繁殖,幼鱼顺江而下,在长江口稍作停留,后在大海中成长。产卵一次需要往返洄游5000多公里。

2012年后,中华鲟的自然产卵未被监测到,直到2017年才再次发现鱼卵,据声呐监测,洄游坝下产卵的鱼仅有个位数。

如果三峡大坝中还有中华鲟,那无疑它就是水库中最大的鱼,保护中华鲟刻不容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