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榜罗,红色的榜罗

啊,榜罗,红色的榜罗

榜罗,一个西北干旱山区小县的一个镇子,因了一支队伍,一个会议,一个人物,从此光耀天下,再不寂寞,名垂史册。

算不上鸡鸣三省,也是甘肃中部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个县的显赫之地,车马通周边,商旅密集处,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榜罗镇商业兴盛,文教发达的特殊地位。

榜罗,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是中原王朝与吐蕃王朝频繁争夺的军事要地。榜罗,吐蕃语的含义是盆地,同时也有骡马市场的意思。站在山梁上往下看,榜罗镇的地势确实是一块四面被山坡围簇的锅底形盆地,四山环绕聚祥气,八水汇集润福地,天然的风水宝地啊。古代农业讲究有水,有地,而榜罗镇这块群山万壑簇拥中的平缓盆地,农业风调雨顺,出产的小麦、荞麦、蚕豆、胡麻质量上乘,众口皆碑,理所当然地成了通渭县的宝疙瘩,周边人心向往之的富庶之地。

不得不说的是,榜罗,还是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老家,家家读书声,户户挂中堂,兴文重教,是这里的古老传统。不论走进哪一户人家,大门顶端都镶嵌着门匾——祯祥第、祥和居、兴盛居、树德第、勤德第、福德第、敦厚居、崇德第、安乐居、吉祥居、福寿居、耕读第,让人对主人肃然起敬,不管他是穷是富,是官是民。这里的人普遍崇奉两件事,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民风淳朴,俨然桃园。

一九三五年的九月下旬,时间正好是八十四年前的今天。按照时令,仲秋时节,小麦、豌豆、胡麻等夏季作物早都收割上场,地里只剩下了苦荞麦、甜荞麦、谷子、糜子等少量秋季作物,沉甸甸的穗子挂在枝头,随风摇曳,等待最后的收获。河沟畔、庄廓边柳树、白杨树的叶子有一部分已经转为金黄色,一阵风来,窸窸窣窣,陡然增添了凉意,看,庄农人和行商坐贾早都穿上了棉布裹橐。

随着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的开进,四县通衢、通渭西南重镇的榜罗镇,注定要彻底改变命运了。

那一支队伍,衣服破破烂烂,但是精神饱满,意气奋发;

那一支队伍,步履蹒跚,面容憔悴,但是意志坚定,斗志昂扬;

那一支队伍,男女老少兼有,戴眼镜的文绉绉,年龄小的调皮可爱,妇女面貌和善,根本不像一支凶神恶煞的“军队”;

那一支队伍,长枪短枪、棍棒树枝都有,帽子上都有一颗红五星,领子上都绣有一对红小块,他们三三俩俩走上街头张贴标语,走进农家嘘寒问暖,遇到行人客气寒暄。

榜罗的士农工商睁大眼睛瞅着看着,思着想着,这是一支与国民党军队、马步芳军队完全不一样的部队,过了老半天,老乡们才从互相打探交流中慢慢地知道,这支特殊的部队,叫红军,从老远老远的南方走过来的。

很多人当时不知道,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许还有很多的人不知道,就是这支队伍,曾经经历了多少的艰难险阻,才能到达这里,安营扎寨,休养生息,焕发活力,再次出发,奔向光明。

长征,那是“前所未有的故事”,这句话出自于一个外国人索尔兹伯里之口。

之所以前所未有,是因为征途遥远,非常人所能及。万里长征,那不是诗人口里浪漫的吟咏,那是一步一步,凭着两只脚走出了的。数一数那些地名,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瞅一瞅那些山山水水,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武夷山、五岭、大娄山、大凉山、大雪山、夹金山、琼山、梦别山、岷山……想一想那些关隘、险道,娄山关、大渡桥、腊子口……想一想那些不毛之地,几百里草地,处处陷阱,步步惊心……还有那寒冷,饥饿,野无宿处,草根野鼠果腹。看看老一辈革命家、文艺战士、亲身经历者的回忆录《老山界》《飞夺泸定桥》《智取腊子口》……

前有狼后有虎,蒋介石的中央军志在必杀而后快,还有要从此处过留下买路钱的多如牛毛的地方军杂牌机虎视眈眈、摩拳擦掌,必欲邀功争宠,勇当先锋,湘军,川军,黔军,滇军,地方保安团,刘湘,鲁大昌,等等,纷纷张开血盆大口,等待着羊入虎口,啖其肚腹。湘江一役,战斗惨烈,江水染红,出发时的八万人锐减为三万人;赤水河畔,不屈不挠,屡败屡战……到达榜罗时,这支军队剩下不到一万人。

伟大的毛泽东,坚定地扛起“北上抗日”的民族义旗,踏上悲壮而又破釜沉舟般的北上之路。事实证明,中共中央、中央军事委员会、红一方面军坚决北上这条路走对了,走胜利了。

北上,有其时代合理性。这支队伍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自觉肩负起了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推翻三座大山,立志人民当家做主,就是她的神圣誓言。九一八后,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抵御侵略,天下有责,先进政党,救民水火,义不容辞。北上,就是前线,就是主战场,杀敌报国,男儿职业!

北上,能避开国民党的重军包围,避其锋芒,养己锐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来日必当显刚强,弘扬正义,重拳出击,自有主张。

北上,到榜罗,不是一时的偶然,而是天、地、人三者要素的因缘际会。不利的一方面,天者,九月过后,“胡天八月即飞雪”,西面的青藏高原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将进入严冬季节,来自南方的红军将士衣食俱缺,补给无靠,难以生存;地者,旅途遥远,险关重重,疲惫之师,难以逾越;人者,草地过后,是甘肃南部的地方军阀鲁大昌,盘踞经营甘、青两省几十年的凶残敌人马步芳,区区几千人,无异于以羊喂狼,以卵击石。有利的一方面,天者,向着东北,雨雪较少,气候比较暖和;地者,过了大渡河和雪山草地、天险腊子口、铁尺梁,地势平缓,基本再无高山大河当道;人者,哈达铺会议已经明确地知道,陕西北部甘肃东部还有一部分红军活动,那是星夜里的明灯,虽然弱小,但是照亮了夜行的旅人,还有沿着岷县、漳县、武山、通渭等乡村进军,可以有效地避开省城兰州和好几座县城,是出奇兵的理想捷径。

希望就在前头,前头就在北面,而榜罗镇隆重地登上历史舞台了。

榜罗之前,有两个地点,两个会议,明晰了中央红军的行进路线。这两个地方都在甘肃。前者是俄界,位于甘南藏区迭部县境内。九月十二日俄界会议上,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指出,向南是没有出路的,无论从地形、居住、给养等方面的条件看,南下都是绝路。最终,中央统一了思想,坚持了早前确定的北上方针,并作出决定,即红一、三军团继续北上,到靠近苏联的中国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一方面便于取得共产国际的帮助,另一方面休整部队,扩大红军,然后再大力进取陕甘广大地区。后者是哈达铺,甘肃南部军事交通重镇岷县的一个镇子。那是俄界会议几日后,红军攻克腊子口,打通了北上通道。行至甘肃省宕昌县小镇哈达铺,几个红军战士从哈达铺一个邮政驿所收集到多份《大公报》和国民党地方报纸,马上送给消息闭塞几个月、对读书看报如饥似渴的毛泽东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令他们欣喜若狂的是,从报纸上得知,在中国的陝甘地区,有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顽强地坚持斗争,还开辟了一大块革命根地。于是在9月22日在哈达铺召开的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对于长征北上,但是具体向何处去的问题上,这次会议给提出了初步的前进方向,就是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在那儿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汇合!希望,就在前头!于是党中央把总共不到一万人的红一、三军团合并整编成“陕甘支队”,沿着岷县闾井、蒲麻,漳县新寺,武山鸳鸯镇,一路到了榜罗。

1935年9月27日是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明确走向,从而彻底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中国,重新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篇章。

9月26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榜罗镇,毛泽东就住在榜罗小学校长办公室里。每到一地,搜集书籍,掌握信息,知己知彼,是毛泽东多少年以来形成的习惯。了解风土人情,与老百姓拉家常,察看地形地貌,那是一个杰出军事领导人的基本常识。毛泽东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地处六盘山以西的陇西黄土高原有着充分的了解,对于看似黄土覆盖,实则是丝绸古道,弥漫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小镇子上,毛泽东感受到了与贵州、四川等偏远地区不一样的氛围,不一样的气息。毛泽东的宿舍加办公室,就安置在榜罗小学一座土木结构、坐东朝西、十分简陋的校长办公室里,就是在榜罗小学校长办公室,当年榜罗镇最大文化人的办公室里,毛泽东和工作人员发现了大量报纸,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如饥似渴、焦急难耐地翻阅着,搜寻着,思考着。报纸有好多种,有国民党中央控制的《中央日报》、《民国日报》,也有民办和地方办的《国民公报》、《甘肃民国日报》等报纸,与在哈达铺看到的《大公报》一样,报纸上两类消息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一是日本变本加厉地制造事端,进一步暴露了其侵占我国华北,进而侵占全国,不惜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另一类是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军犹如山崖上的山丹丹花,虽经严寒酷暑,依然争奇斗艳,顽强盛开,同时还看到就在一个多月前,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已经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也就是著名的“八一宣言”),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将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中国共产党自觉担当起抗日救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就落在了自己肩上。毛泽东连夜与张闻天、周恩来商议,决定第二天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研究做出当机立断的新决策。

9月27日,在榜罗镇小学内,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秦邦宪(博古)等中央领导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他们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形势,讨论了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研究确定了今后的战略方针,最为伟大的有两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民族抗日救亡,那就是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北上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确认了哈达铺会议做出的去陕甘宁边区的决定,将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甘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如果说哈达铺会议提出了中央红军北上陕甘宁的动议的话,那榜罗会议就是将这个动议变成了决议,从这个意义上说,榜罗会议就是决定红军命运,也是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又一个遵义会议。

不要忽略了特殊背景特殊情况下的这个战略决策,要知道,方向和目标性问题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时期最为关键和要害的问题。没有目标,人心不能凝聚,动力无从激发,使命无法完成。就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党中央就在考虑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问题,瑞金出发时计划在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再发展回来,黎平会议决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决定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根据地,扎西会议决定在云贵川建立边根据地,会理会议决定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两河口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俄界会议决定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哈达铺会议初步选择陕北、榜罗会议正式确定陕北作为红军最后大本营,大概罗列了一下,面对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前后有八次之多。在北上还是南下的目标性原则上,党中央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更是发生过严重的原则性分歧。

在名不见经传的榜罗镇,随着这一伟大决策的做出,榜罗会议就成为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个遵义会议。贵州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连连失败走向接连胜利。榜罗会议明确了长征的落脚点,解决了长期困扰红军和中央的建立革命大本营的目标问题,从而使全党和红军有了盼头,有了方向,有了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无穷无尽的力量。

榜罗会议的参加者和亲历者陆定一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榜罗会议的第二天,在该镇小学的打麦场上,召开于全军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支队政治委员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司令员彭德怀同志、党的书记洛甫同志都讲了话,进一步动员到陕北去,到抗日前线去。毛泽东在讲话中说,“这样的会,是第二次战争以来所没有开过的。……我们经过了藏人区域,在那里是青稞,麦子,雪山,草地,我们受了自有红军以来从来未有的辛苦。……我们突过了天险腊子口,我们重新进入了汉人区域。我们渡过了渭河——姜太公钓鱼的地方。……现在,我们要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和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弟兄们去。……陕甘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同志们,努力吧,为着民族,为着中国人不当亡国奴,奋力向前!红军无坚不摧……我们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所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毛泽东无以伦比的逻辑理解,坚定执着的革命意志,充满信心的热情感召,鼓舞了红军将士的士气,多少天来的苦闷阴霾除了个一干二净,多少的疑虑烟消云散,到陕北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了全体红军干部士兵热血澎湃的希望之光。

另有吴起镇会议的记录说,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这一个改变,有了九月二十八日国民党通渭县县长阎权带着警察和保安团弃城而逃 的大溃败;有了二十九日毛泽东在通渭县城文庙街小学亲切接见一纵队一大队先锋连指战员时满怀喜悦心情朗诵自己翻越岷山以来就开始酝酿的诗篇《七律·长征》;有了三十日晚上陕甘支队全军将士在通渭县城南面牛谷河畔文艺晚会和大会餐,高唱《国际歌》,表演小曲戏,军民大联欢,那种被动、失败、犹豫、沮丧等不良情绪一扫而光,迎来的是热烈、欢快、信心与希望!火一样的热情重新开始燃烧。这是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长征开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从容、淡定、喜悦、庆祝,表示着党中央、毛泽东已经胜券在握,开始闲庭信步,布局新的战略谋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记住《七律·长征》这首伟大诗词首次公开朗诵的时间,公元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这是一首革命浪漫主义者的豪情抒发,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挫折打击、危机锤炼的人民领袖的真情告白,也是一个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迎来命运转机、久经考验之后的胜利宣言。这首诗的公开朗诵,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流传世界,广为传颂。有了这首诗,英雄的红军浑身上下就充满革命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敢于迎接和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因为这首诗,耕读通渭将成为红色通渭,红军精神,代代流传。

那一年,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领袖人物风华正茂,正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黄金年龄,毛泽东四十二岁,周恩来三十七岁,张闻天三十五岁,王稼祥二十九岁,秦邦宪二十八岁!有志不在年高,实践出真知,斗争显英豪。

有了榜罗会议精神的鼓舞,有了通渭三天的修整,铁流滚滚,势不可挡,红一方面军顺利突破蒋介石在西兰公路和平固公路的封锁线,穿过静宁,翻过六盘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下旬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又联合组织直罗镇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想趁中央红军立足未稳消灭红军的企图,为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把大本营放在陕甘宁边区,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奠基礼。

同年十二月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又给党的活动分子作了一场激情洋溢的报告,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五里,纵横十一个省……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不得不说到毛泽东同志的又一首长征名词《清平乐·六盘山》,它同样气势宏伟,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振奋人心: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铁流远去,精神长存。榜罗会议纪念馆里,参观的人流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纪念馆中陈列的红军标语、衣物、用具,无声地讲述着红军的故事,会议的神圣严肃、重要意义。文庙街小学内塑起了《长征》诗碑,南河滩里建造了红军广场……

回望榜罗,红旗飘飘,金银花开,民众乐业,和谐幸福,小康安宁!

回望通渭,书画立县,文旅当先,支柱产业,富民有策。

回望定西,市委市政府带领三百万定西人民,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开始新的长征,发扬“三苦”精神,通过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阶段的持续攻坚,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修出了层层梯田,在荒山秃岭上建起了生态家园,在千山万壑间铺就了通达道路,建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引洮工程,圆了定西人民的百年梦想,彻底解决了整体性贫困问题,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的转变,改写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历史,打破了上世纪初期联合国有些官员关于定西不适合人居的武断结论,书写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伟大诗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定西人民继承和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奋斗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将紧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使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啊,榜罗,红色的榜罗,吉祥如意的榜罗,历史性大转折的榜罗,红军走向最后胜利的榜罗!

谨以此文,

献给榜罗会议召开八十四周年,

献给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八十三周年,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也献给诗书传家、勤劳睿智、敦厚善良的通渭人民。

注:1.压题照片为著名画家、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卫平先生二零一一年创作的巨幅国画《榜罗会议》。

2.裹槖,棉衣。

己亥猪年癸酉月壬午日(公元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二日)草于定西,

己亥猪年癸酉月癸亥日(秋分)修改于岷州

啊,榜罗,红色的榜罗

啊,榜罗,红色的榜罗

啊,榜罗,红色的榜罗

啊,榜罗,红色的榜罗

啊,榜罗,红色的榜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