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文一

​ 讀這本書也是由於李錄的推薦,他在《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中有篇章節專門寫了對這本書的認知,於是我也專門找來本書一閱,還是挺受啟發。這本書論證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最近幾十年只有中國實現了偉大的工業革命,繼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之後,為什麼印度,中東,拉丁美洲,俄羅斯等國家都沒實現,能實現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在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引爆工業革命?

近代中國開啟了四次引爆工業革命的努力,第一次是洋務運動,第二次是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毛時代包括大躍進等一些列工業化運動,第四次是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前三次無一例外都以失敗而告終,只有第四次意外引爆了持續40多年的大規模工業革命,獲得了巨大成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算是一個奇蹟。奇蹟的背後,當然引起各方面解讀,有的說中國基礎設施保障的好,有的說抓住了全球化的趨勢,有的也說是人口紅利的爆發。為什麼前三次都失敗,只有第四次才引爆成功?現有的各種理論不足以解釋已經發生的歷史,也就更無法預測未來。既使今天,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對中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仍存在著各種誤解疑惑,對中國未來的崛起也不太確定。我們需要找到引爆工業革命的核心密碼,從哪裡尋找?自然從不飛躍,歷史也是。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從歷史的角度重新解讀了引爆英國工業革命的真正原因,再以英國的歷史對照中國工業革命的嘗試,以此來解讀為什麼中國正在發生的工業革命事實上已經成功且未來不可阻擋。

統一的大規模市場並不是生來就有,它像一個胎兒,需要培育和扶持。說白了就是怎麼把國家剩餘農村人口轉變為工業服務的有組織的勞動大軍,把人們對於生孩子的激情轉移到了對於工業消費品的激情,促成了從積累人口到積累物質財富的歷史性的轉變,逃脫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前提就是形成統一大規模市場。英國工業革命前的農村手工業市場化,持續了一兩百年。這一時期適於新大陸被發現之後,英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形成一個非常繁盛的跨大西洋的貿易圈。這種大西洋經濟把英國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真正組織起來,形成一種小規模,以手工作坊為主要形式的,以自由市場原則組織起來的跨全球貿易體系。這種組織解決了農業文明時代最根本的限制,也就是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在農業文明時代,當土地有更多產出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生產更多的人口,在土地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這些人口很快就超出土地產出的限制。最後不得不用各種各樣的危機和災難來填平這種陷阱,這是一個週而復始的過程。歐洲因為發現了新大陸,在保持糧食產出的前提下,讓新生的人口開始有了新的職業,用原始工業加上貿易,和新大陸完全聯繫在一起。新大陸的面積非常巨大,比英國加上歐洲大陸再加上英國殖民地還要大,所以剩餘勞動力就以貿易和商業的方式被組織起來。回看中國,1949年之後共產黨一直試圖把中國農村組織起來,形成了很多鄉鎮企業。在70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實際上已經有150多萬個鄉鎮企業,到了鄧小平改革開放時代的第一個10年,改革的核心動力是鄉鎮企業在市場機制下的大規模發展。這種發展實際上正好對應了英國原始農村工業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鄉鎮企業從150萬個發展到將近2000萬個。中國由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統一的國內自由市場,輕工業,手工作坊式的鄉鎮企業因為滿足了短缺經濟產生的巨大需求而迅速崛起,一下子在全國形成了以市場機制為基礎聯合起來的廣大的市場。全國性的市場機制,不僅使糧食生產得以保障,同時也把農村剩餘勞動力真正以市場方式組織起來。


讀書筆記:《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文一


自由市場,其實既不自由也不免費,而是一個非常昂貴的公共品,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重商主義政府花大力氣,大代價去建設和維護。

培養嬰兒的是父母,孕育大規模自由市場的是重商主義政府。英國為了得到開發市場,採用海外殖民,甚至不惜開炮以戰爭形式打開別國國門。中國採用另外一種方式:在政治穩定和社會秩序保證的前提下,通過一切可能的方式發展經濟。在村,鎮,縣,市、省政府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而進行的激烈的全國競爭中,任何政府官員如不能找到為當地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方式將會被認為不合格而遭到淘汰。這種務實主義發展戰略利用了改革開放前30年中央計劃經濟建立的強大的行政管理網絡和社會資源,非常有效的把中國各級政府官員變成了高度激勵的“公眾商人”階層。通過新標準下的擇優選擇和與周邊地區的競賽,形成了新一代即有商業談判頭腦又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一大批管理者。他們通過低稅和便宜的土地吸引外部投資,為當地產品打廣告、洽談生意,保障原材料供給、建立分銷網絡,為當地商業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這些市場創造者不揹負傳統商人的標籤,不會被認為是奸商。他們重新創造了歐洲歷史上誘發第一次產業革命的原始工業化過程,規模更大,效率更高。他們通過提供低息貸款、加強支付監管、提供商業信息、組織工業園和貿易展覽論壇以及致力於與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和中間品的非區域實體協商,為農村企業提供重要的”中間人“服務。他們又是甚至幫助協調存貨的庫存以平滑供求波動對企業的衝擊。他們也幫助組織農民在空閒時間建設道路,改善灌溉系統,以及從省或國家銀行獲得優惠貸款建設當地基礎設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始積累,是在中國沒有從事殖民主義,奴隸販賣和帝國主義炮艦政策的情況下實現的。

開啟自由市場的完美工具:紡織品。因為紡織品據有最大的消費需求彈性,技術門檻低,勞動密集型產業。英國能夠實現紡織品的大規模生產,原因是這時英國已經通過殖民主義,奴隸制,重商主義形成了跨全球的共同市場。棉花從美國南部奴隸莊園和印度的棉花田採摘又因為珍妮紡織機,蒸汽機的發明,在英國實現大規模快速生產成本大規模減低,並且國內已經形成大規模的統一市場,這個市場又延伸到北美和其所有的殖民地包括印度。政府和商人結合在一起,進行對全球統一市場的管理,同時國內的人口又被大規模組織起來,可以進入工廠,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工廠獲得的收入又能返回到產品的開發,升級、銷售,由此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核心特點就是大規模、高效率、集體化的生產、分工、合作,以此迅速降低工業品的成本,進而又極大刺激了消費,互相應對,互相促進,最後形成巨大,快速的良性循環,自由市場和科技創新為基礎的雙螺旋結構。在已經有全國統一市場的基礎上,大量農村剩餘人口進入工業領域,而且中國政府也是重商主義政府,傾盡一切能力來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把技術從國外引進,把工業在國內建立起來,銷售的商品不僅實現國內的全覆蓋,而且遍佈全球市場。從紡織業把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功引爆過後,中國就因為其體量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市場,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而且從那以後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製造,消費及出口國。紡織品革命出現之後,又帶動了以紡織品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自生自發的需求,即對於機器的需求、對於交通基礎設施的需求,對於基礎動力,重化工,煤炭,電力的需求,開始引發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這兩次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開始進入自發的、循環的,不斷自我強化的增長過程,就像英美一樣,這一過程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以此開啟了長達40年的高速,複合增長經濟奇蹟。讓中國也因此具備了科技文明國家的基本經濟特徵:持續,複合增長。這就是為什麼投資中國,看好中國,看多中國的本質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