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博導指導博士生論文寫作的幾點體會

人大博導指導博士生論文寫作的幾點體會
人大博導指導博士生論文寫作的幾點體會

這是 社科學術圈推送的第2250篇文章

我從2001年開始獨立指導博士研究生,到現在14年了,先後有20多人畢業離校。雖然沒能為國家培養出棟樑之才,但這些學生也都比較順利地完成了學位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不錯的成績。回顧這個過程,感受頗多,特別是在指導博士生論文寫作方面。這裡主要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撐,堅定他們完成學位論文的信心

博士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學位論文,並以此取得博士學位。順利完成論文寫作,並達到較高的學術質量,這是導師和博士生共同的期許和努力方向。但是,學位論文的寫作並不容易,能否順利完成也是未定之數。特別是論文本身也有高低之分,要寫出高質量的博士論文更難。由此可以理解,對博士生來說,寫作學位論文是他們在讀階段承受的最大的心理壓力。

有壓力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因為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毛澤東說過,人沒有壓力是不能進步的。但是,壓力應該適度,並不是越大越好。而且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成為過大的壓力,則不僅不能轉化為正常的動力,而且會成為工作的阻力,甚至可能導致心理疾病。這就不僅會影響到論文的正常寫作,而且直接關係到學生的身心健康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心理壓力過大,而且其中有的還心理脆弱,這部分學生通常原有的專業基礎不太好,知識儲備不太充分,對寫作論文心中沒底。如果再選定了一個難度較大的題目,就更是內心惶恐,不僅擔心做不好,甚至擔心完不成。由於心中沒底,有時也悄悄去問別的教師“:我這個題目怎麼樣?”假如別的教師說“有難度”,學生就更輾轉反側了。這些學生一遇到寫作上的困難,就很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動搖寫作的信心。

由此,導師要注意保護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儘可能給他們以心理上的支持和支撐。首先,在批評學生時不打擊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學生當然不如教師水平高,有時受到批評也是難免的,接受批評是自身進步的階梯和機會。但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要注意不打擊他們的自信,要更多地從建設性方面給他們以指導。要就事論事,不泛論研究能力;談問題時,也要注意給出建議,讓他們知道應該怎樣進一步去做。在這方面,關鍵是教師本身對學生要有信心,不要輕易對他們的能力表示失望。有的學生很敏感,他們是很容易感受到這一點的。其次,必要時要給學生的信心託底。對於個別確實沒有信心的學生,不僅要適當地鼓勵,而且要為他們的信心託底。保證在必要的時候會出手相救,讓學生安心。我也曾對信心不足的學生說過:“怕什麼,不是還有我嗎?”他們最需要的是這一句話,這句話為他們在心理上託了底。

講解自己的運思過程,幫助學生了解學者的思維方法

本科、碩士、博士學位攻讀階段是三個不同的學習階段和層次,在學習要求上有所不同。在這方面,我的看法是:本科生主要學習和掌握本學科的公共知識,即已經公認並寫入教科書的基礎性知識。碩士生不僅要掌握這些公共知識,而且要把目光轉向學者,特別是本學科中的主要學者,瞭解他們的思想觀點,特別是個性化和創新性的思想觀點。博士生應更進一步,不僅要了解本學科著名學者的思想觀點,而且要了解這些學者為什麼會有這些思想觀點,這些思想觀點是從哪兒來的,他們的學術創新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博士生要能瞭解著名學者的思維方法。

學習和了解學者們的思想觀點是容易的,只要看他們的論著就可以了。但是要了解和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就困難了,因為學者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是內隱著的,不易為外人所知。論著所呈現的是已經完善化了的思維成果,而至於這個成果形成的過程和方式,則是誰也不知道的。但是,恰恰這一過程對於啟迪博士生來說更為重要。因為這關係到博士生研究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學生要想了解學者們的思維過程和方式,最好是從瞭解自己導師的思維方式開始。導師是自己最親近的學者,有較多的機會見面和交談,而且肩負著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責任。在共同研究和探討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從中學到導師做學問的方式方法,瞭解到導師思維的過程和特點。這無疑是十分有益的。正因為如此,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指導研究生學習確實是必要的。

從導師那裡學習思維方法需要師生有一種自覺性的安排。從現實的情況看,不論是學生還是導師,大多還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因而自覺性還不夠。學生們通常只是滿足於瞭解自己導師的思想和觀點,而沒有想到去探究這些思想和觀點的來龍去脈。導師本人也並不都能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有自覺的總結,並有意識地講解給學生。

香港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在美國加州大學做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做法。那時,周圍有很多厲害的教授,研究生們大多滿足於學習和掌握教授們的觀點,而他則想進一步探索大師們的思維過程和方法。為了瞭解一位學者的思維方法,他曾反覆旁聽了六遍該教授的一門課程,弄得教授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教授曾問他,我這門課的知識你還沒有學會嗎?他回答說,我早就學會了,只是我還想學你的方法!為了能與教授交談,他千方百計尋找機會。他後來到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工作,與諾貝爾獎得主科斯亦師亦友,他一再追問科斯寫作某些論文的過程,直到得到很詳細的講解,受益極大。今天,這些學習經驗對博士生的學習和導師的指導工作都有啟發。

受此啟發,我也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運思過程。結合自己發表過的某些論文,為他們講解我當初為什麼要寫篇論文,文中最初的想法是怎麼得來的,中間經過了怎樣的加工和完善等。裡面也會出現一些花絮之類,都與這個過程有關。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說盡管他們已經看過我的這些論文,但經過這一講解收穫更多,並對文中的觀點有了更好的理解。

組織論文“會診”,大家一起討論論文提綱或初稿

中國人民大學有一門博士生課程叫做“研究指導課”,並且為導師指導學生提供固定時間和地點(通常是小會議室,有時也是小教室)。我們利用這個課堂為本專業的博士生以及旁聽的進修生和訪問學者,組織論文會診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論文“會診”活動的基本程序很簡單,借鑑了開題報告會的程序。首先,由一位作者拿出一篇論文提綱或稿子,發給學生們人手一份(最好請大家事先看看)。其次,作者對自己的題目、提綱等做出解釋和說明,也包括自己有什麼困惑和難點問題,請求大家幫助。再次,由學生們談看法、提意見和建議。包括方方面面,可以隨便提,沒有限制。最後,由導師做出歸納,提供一個明確而全面的修改意見。導師需要對大家提出的問題做出評述,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修改建議。經過修改後,還可以再來討論。直到大家滿意了,才算完成文稿。“論文”會診活動的成功組織,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那個學期他們多次拿出幾篇提綱或初稿來討論,本專業的幾個博士生在那個學期每人發表了十幾篇論文,都是經過“會診”、討論、修改而成文的。

這種論文“會診”活動,不僅切實幫助了學生修改論文,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而且通過討論也鍛鍊了學生們發現問題的眼光和能力。經過一段時期後,學生們都能在某些方面發現一些需要修改的問題,有的學生在這方面眼光已經很敏銳了。為保證這種論文“會診”活動的成功,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讓不同年級的博士生,以及進修生和訪問學者參加,這便於大家思維活躍和多樣性;二是導師親自參加並主持;三是討論要儘可能充分,不要急躁和草率,而是以“特需門診”的要求和精神認真來做;四是導師的總結不僅要指出問題,還必須給出修改辦法,建議應儘可能地明確並有可操作性。

親自上手修改論文,為學生作出行文上的範例

導師們經常會跟學生談論文修改意見,學生們當然認真傾聽。但從其改過的稿子看,他們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我們的用意。有時雖反覆申說,學生仍一臉茫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導師需要親自動手幫他修改,這樣他們很快就能領會。可以說,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從導師親手修改的稿子上收穫最大。因為這種修改不再是老師口頭談修改意見,而是已把意見變成了文字。這就為學生落實修改意見提供了最好的範例。學生可以反覆看,反覆揣摩。

在這種修改中,也包括做一點加法。導師為學生改文章時,通常是做減法,很少做加法。因為做減法更容易一些,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在我們這個迅速發展的社會中,在“大幹快上”的高校裡,大家確實是太忙了。而且做減法是有幫助的,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論文更加簡潔,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論文的觀點和亮點更加突出。但是,導師為學生修改論文時,也不應完全拒絕做加法。如果在十分必要的地方,導師自己動手加寫上一段,那就不僅對學生有很大的鼓舞,而且對他們學寫文章有更直接的幫助作用。有一次一個學生寫了篇文章,想投稿。大家在討論時覺得開頭的一段話寫得不好,提了些意見。修改後拿來,大家覺得還是太不理想,但也不知道應怎麼辦,於是我自己動手改寫了這一段。大家與原來的加以對照,頓時恍然大悟,說“原來是這樣啊!”這種做法,從導師這方面來說是多費了時間,但從指導學生的總體效益上說,卻是節省了時間。

導師們當然都很忙,不可能時時處處地為學生動手改文章。而且,從博士生階段的學習和研究來說,學生更應該在自己的探索和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論文寫作的能力。更不能養成事事靠導師上手的壞習慣。但是,導師還是應該儘可能地在必要的時候上手修改,特別是在學位論文初稿形成後的修改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較為詳細修改的意見稿。由於稿子上塗滿了導師勾勾劃劃、改改寫寫的筆跡,所以看起來就像一個“大花臉”。這樣一份“花臉稿”集中凝聚了導師改稿的心血,學生們都十分珍惜。有些畢業多年的學生告訴我,他們還保留著當年的“花臉稿”,當作一種紀念。這告訴我:這樣的做法是對的。

人大博導指導博士生論文寫作的幾點體會

本文來源: 北京教育·德育,2015.01,總第700期。作者:劉建軍老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編輯整理。

人大博導指導博士生論文寫作的幾點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