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這是紀伯倫《論孩子》一詩中的前半段。

父母最大的焦慮就是孩子不成功!如果你能理解了詩的意思,你還會感到焦慮嗎?既然他不屬於你,他該有自己的思想,你強加給他的夢想,你想要以他為驕傲的願景,都是不可取的。你只要呵護孩子的身體就可以了。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們的焦慮來自比較!總害怕孩子不夠優秀,不能在激烈競爭環境裡生存是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

父母為什麼焦慮

繁衍後代是人類的本能。父母有共同的認知,就是孩子是我們創造的“作品”。孩子代表著我們的遺傳基因,我們的一部分在孩子的身上得以延續,就像延長了我們的生命。孩子像我們的私有財產。這件“作品”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影響父母的心情,甚至影響到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孩子優秀,我們覺得是自己的遺傳基因起了決定性作用。孩子不優秀,父母就會有很深的挫敗感,還會問自己,為什麼我就不能擁有一個“好孩子”呢?

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越是成就感低的父母,完成“作品”的願望越強烈。自己不夠好,就想孩子優秀,滿足自己的好勝心。這是自私的表現。孩子都有屬於他們的人生,他們只為自己負責,為自己而活。

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意識不到他們的錯誤,他們以為所有的焦慮都是無私的,都是為孩子好,怕孩子不成功,不優秀,以後沒有出路。所以,他們打罵孩子,不斷地批評指責,都會理直氣壯地說,我是為你好!

父母要轉變認知,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雖然他是從我們身體上分離出來,但他有全新的思想,不同的人生。我們盼著孩子好,也不能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需要我們為他安排人生,我們只需要正向期待就好。

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父母總認為孩子會學得更好,他們總是不滿足。在父母眼裡,孩子總能做得更好。認為孩子有潛力,就會給孩子加學習量。高標準意味著多學習,孩子永遠也達不到我們想要的高度。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他會慢慢厭倦學習。父母們就更加的焦慮,為什麼你明明能做到,為什麼別人都能做到,你偏偏做不到?週而復始,惡性循環。

父母的焦慮都是自尋煩惱

同事家孩子上一年級,首次考試考了80分。媽媽不淡定了!批評了孩子一個多小時,糾結他的成績為什麼這麼低!發洩她的怒氣。

媽媽說,“爸爸在外面賺錢,我天天接送你上學,給你好吃好喝的,你就給我考這麼點兒分兒,對得起我們嗎?你上學就是去學習去了,整天弄得渾身髒不拉嘰地回家,你都在幹什麼?這些題你也不是不會,沒給你講,你重新做也全做對了,怎麼就那麼不認真?”

這件事情上,媽媽的焦慮是,孩子考了倒第十,很讓媽媽洩氣。媽媽在孩子上的用心和努力,沒有得到應有要效果。總體上,還是給她丟臉了。

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父母會覺得,現在的競爭如此激烈,孩子起步就這麼差,將來怎麼出人頭地?

其實,一次考試代表不了什麼。我們對孩子的功利心也太強了。簡單地看,媽媽的說法沒有錯,都是真實的表達了心情。但是,孩子聽著會怎麼想呢?你們悉心養育我,就是希望我成績好。我考得不好,媽媽會不高興。這次,他的認知就是我學習不是我自己的事兒,更是父母的事兒。一次考試,他會痛定思痛,下次努力。如果多次考得不好,都是這種負面的強化,他就會自暴自棄,反正是為你們學的,我就是學不好了,你們不還得養我嗎?只不過不那麼愛我而已。

朋友家生了一個男孩兒,全家都特別重視孩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姑都像疼自己眼珠子一樣疼愛這個孩子。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有繪畫天賦,四歲的孩子畫自己的爺爺縫鞋底兒,線條和比例都畫得特別好。孩子的媽媽也認為孩子是天才,整天帶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班,游泳,畫畫,鋼琴。孩子不愛去,出門孩子就開始哭,一直哭到游泳館,再哭著上完游泳課。他除了上學,就在各種學習班中間遊走。最後,孩子到了校門就開始嘔吐。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孩子就是不上學。父母回家,發現孩子沒上學,全家都不理孩子。媽媽塌著肩膀,躬著後背,滿臉愁苦。

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這是典型的拔苗助長的例子。父母走進了死衚衕裡,不能自拔。孩子越優秀,越應該從學習興趣上著手。孩子不愛學的興趣班,不是在培養孩子,是在毀掉孩子的學習興趣。最終只會收穫個不想學習的孩子。

這個例子中,孩子因為在課外學得太多,得不到放鬆。孩子在學校也不愛學習,不是東張西望就是搗亂,成績越來越糟。他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歧視,因此產生了厭學的傾向。

怎樣做不焦慮的父母

一、正向期待

父母把孩子當成作品是自私的行為,越是《高效人世的七個習慣》的作者提到,他的兒子非常差勁兒,考試卷“慘不忍睹”,打棒球總是打不中。他想改變對孩子的期待,經常鼓勵他,誇獎他。但是,仍然沒見成效。後來,夫妻倆反思,發現他們表現上對孩子高期待,總鼓勵,實際上內心並不看好他,他們對孩子的言不由衷,只會加深孩子的不自信。他們改變了態度,心態放寬,真誠地鼓勵認可孩子。一段時間以後,孩子找回自信,變得越發優秀。

正向期待是你要無條件地認為,孩子是最優秀的!只用“加油!”“你很好!”這樣的空話沒有意義,要恰到好處地誇獎。比如孩子拿回卷子,如果成績很糟,沒準做到一道有難度的題,我們就要誇這道題做對了,或者卷面比以前工整多了。

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孩子的認知來源於身邊權威人士的期待,父母和老師認為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他就會認為自己的將來是什麼樣。所以,一定要小心你的語言和神情。你害怕孩子一事無成,孩子會按照你的想法成長成一事無成的人。

二、不怕孩子犯錯

犯錯不是天大的事。即使是成功人士,小時候也偷過父母的錢。犯錯不可怕,可怕得是糾錯。嚴厲的糾錯行為,會讓孩子產生畏懼。好的老師會告訴孩子,儘管犯錯吧!或者說,犯個錯給我看看。孩子沒有心理負擔,才敢於下筆。寫作文也好,畫畫也好,考試也好,不要讓孩子產生害怕犯錯的心理。不去糾錯,讓孩子自己找到錯誤的原因,自己想辦法克服和改正,是對孩子最大的信任和尊重。

不怪家長,是我們的社會環境不許我們犯錯。我們從小打碎個碗就要受到嚴厲的斥責;偷了家裡的錢,就幾乎成了“罪犯”;學習差對不起父母的養育等等。其實,人都在錯誤中吸取教育,沒有失敗和諸多的錯誤的積累就沒有成功。

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父母為錯誤大驚小怪,小題大作是自尋煩惱。寬容地對待孩子的錯誤,父母的焦慮就會減輕。

三、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不屬於你,你還會當他是作品?逼他做不想做的事情嗎?

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裡,我們饒有興趣地觀賞了母子互動,感覺到母親對孩子的愛護,教養和關注。但是,孩子十八歲的時候,仍然嚴肅地對母親說,“我不是你的安安,我是我,你是你。”他在宣稱,我有我的思想,有我獨立的人格。

那麼,我們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是否也該注重“界限”?如果你過多地干預孩子,缺乏“界限”感,孩子就不會成長。很多孩子高考之後還會把選擇權交給父母,認同父母仍然是他們人生的主宰者,放心地把自己的未來交到父母手上。這恰恰是“界限”不清晰的表現。

父母的焦慮都是庸人自擾,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標準嚴要求

我倒覺得,十八歲的孩子說出,“我不是你的,我是我,你是你!”正是他們自我意識的體現,也是最成功的教育。

孩子依賴你,但不屬於你。不要把他當成寵物,當成私有財產,你的恩情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掛在嘴邊。你養育他,也不是為了榮耀和回報,你只盼他活出自我,活出想要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