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菲(二):成為巨星前,那段混亂迷惘的歲月

聊聊王菲(二):成為巨星前,那段混亂迷惘的歲月

文/李娜

首發:娜姐的光影筆記

往期回顧:

聊聊王菲(一):原生家庭、性格底色和唱歌天賦

01

1987年,18歲的王菲放棄了廈門大學生物系的錄取通知書,來到香港。

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於18歲的年輕人來講,已經足夠幸運了;但是,接下來的道路要怎麼走,能不能走得好,一切都還是未知,這是一條風險極高的,充滿不確定性的路途。

初到香港的王菲,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語言。

那個時候,父親王佑林在香港工作多年了,會託朋友為女兒安排一些聚會,但是大家講的都是粵語,王菲聽不懂,也不會說,坐在那裡像個傻瓜,這種感覺糟糕極了。

為了融入香港社會,王菲開始去了解各種職業培訓班,後來通過朋友的介紹,去報了個時裝模特的培訓班。

在當時,內地還沒有模特這個職業,整個時尚行業可能都還沒有起步,王菲對時裝模特也不瞭解,出於好奇心去試試,因為身高和外形條件優秀,得到了老師的青睞。

做模特,看似光鮮,實際上每天的訓練和工作內容都是非常枯燥的。很快,王菲從最初的興奮到厭倦,所以她一邊做模特,一邊尋找機會離開。

戴思聰是王菲的第一個貴人。

聊聊王菲(二):成為巨星前,那段混亂迷惘的歲月

王菲和戴思聰

有一次,父親的一個朋友來訪,聽到王菲唱歌,大為讚賞。不久之後,這位朋友就把王菲介紹給了戴思聰,在當時,戴思聰被稱為“歌壇巨星聲樂師父”,他手下調教出的巨星有劉德華,黎明,梅豔芳等等……

見到王菲的第一面,戴思聰就發現這個女孩身上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聲音條件也非常好,僅僅聽王菲唱了兩首歌,便決定收下她,同時也提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王菲的氣息有點弱;第二,音域有點窄。

有了戴思聰這樣殿堂級的師父,王菲當然是激動得無以復加。除了天賦之外,其實她也非常努力——

為了練氣息,王菲開始每天跑步鍛鍊,連去上課都不再坐車,而是一路跑步過去。為了拓寬音域,也是每天勤奮練習,從原本真聲九度,拓展到了十二度,接著小嗓門(假聲),能夠唱到兩個八度。

另外,為了香港市場能夠立足,王菲還每天刻苦學習粵語,她平時很留心觀察香港人怎麼說話,然後自己小聲模仿練習。回到家,就跟著電視機學,一邊看國語字幕,一邊聽粵語發聲,粵語的水平穩步提高。

02

不久之後,戴思聰就把王菲推薦給了新藝寶唱片公司的總經理陳小寶,陳小寶簽下了王菲,並且把她的名字改為王靖雯,理由是,王菲這個名字太大陸化,很難被香港觀眾接受。

王菲其實不喜歡王靖雯這個名字,但她忍耐了下來,只在心裡暗暗下決心,將來有一機會一定要改回去。

由此可見,王菲這個人有著理性務實的一面,她會審時度勢,為了大的目標,可以忍耐小的不滿。

聊聊王菲(二):成為巨星前,那段混亂迷惘的歲月

演藝圈,在某種意義上來講算是“偏門”,天賦好又努力的人其實很多,能不能紅,有時候還要看機遇和運氣,看公司如何定位、包裝,另外觀眾緣也非常玄妙。

1989年,新藝寶為王菲推出了第一張專輯《王靖雯》,幾乎一炮打響。當年一舉奪得金唱片的銷量,還獲得新生力軍女歌手銅獎。

與此同時,批評聲也隨之而來。當時的香港媒體,一連發了很多文章,對王菲的衣品造型評頭論足,諷刺她北妹,老土。

經濟強勢帶來的文化強勢,以及狹隘的排外觀念,深深刺痛了王菲。她難過的不僅僅是人家對她衣著的評頭論足,而是自己的審美不被認同。

聊聊王菲(二):成為巨星前,那段混亂迷惘的歲月

專輯《王靖雯》和《everything》封面

公司為了加強形象包裝,為王菲請了設計師嚴加把控。從髮型到服裝,一切都聽得聽公司安排,可那些設計和審美,王菲並不認同,感覺自己像個沒有靈魂的木偶,不能有任何異議。

這對於生性愛自由,且非常有主見的王菲來說,是很痛苦的。她說過這樣的話:

“內心深處我仍是混亂一片。北京和香港兩地的文化撞擊,在我內心深處激起了波瀾。進入娛樂圈之後,它的快速變幻令撞擊尖銳化。我面對審美標準和生活習慣都不同的環境,無遺更惶恐。”

那時的王菲,是極度迷惘的。但公司很快推出了第二張專輯《everything》,這一次銷量不盡如人意,有形象設計的加持也無濟於事,公司開始心灰意冷。

後來,公司打算力推另一位女歌手,王菲的處境變得尷尬。勉強推出第三張專輯《 you are the only one》,在包裝和宣傳方面幾乎沒有投入,市場反應也平平,這樣一來,公司對王菲更加壓制。

這樣的處境之下,王菲決定離開。

03

1991年,王菲離開香港,去了美國。

紐約是一段孤獨的日子,遠離親人,沒有朋友,一個人去上培訓班,生病了也一個人扛。但這個大都市的繁華和包容,讓王菲可以自由呼吸,沉下來自我反思,也逐漸找到了自我。

也是在美國,王菲和佛結了緣,像是冥冥中的安排,她走進唐人街的一個寺院時,整個人的內心都寧靜了下來。

紐約留學的時間不長,但是對於王菲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人只有在低谷的時候,才容易自我反省。遠離香港名利場,又處於事業的低潮期,這個時候換個新的環境去學習,特別磨練人的心性。尤其對於悟性高的聰明人,是一次自我清空的過程,再成長的過程。

其次,接觸西方的文化和流行音樂,對於王菲來說,既開闊了眼界,又在音樂創作上給了她很多啟發。當時的國內還是比較閉塞的,把西方流行的音樂和唱腔融合到中國音樂裡,還是比較先鋒的做法。

回頭看看,這一次的留學對於王菲後來的音樂都帶來很多新鮮的,獨創性的東西,也為她奠定自己獨特的風格打下了基礎。

聊聊王菲(二):成為巨星前,那段混亂迷惘的歲月

1992年的春節,王菲打電話給恩師戴思聰拜年,她很迷茫,問老師自己接下來應該怎麼走。

戴思聰建議她趕緊回香港。

一個很現實的理由是,演藝圈這一行風雲變幻,只要你離開一年半載,就會被觀眾忘記,被新人取代,而曾經打下來的地位和名氣就會付之東流。

第二個原因,香港當時的樂壇現狀是,男歌星很多,女歌星只有一個梅豔芳。那時的梅豔芳已經宣佈不再領獎,正是年輕女歌手向上走的好時機。

恩師的分析像一劑強心針,讓王菲毫不猶豫地回到了香港。

王菲的性格不僅有理性務實的一面,也有乾脆果斷的一面,她認準的事情就去做,很少情緒消耗,也不在失敗錯誤裡糾結或顧影自憐。

重返香港,那一年王菲23歲。

04

重新回到香港的王菲,無論是眼界、閱歷和心性都成熟了不少。

有了對西方音樂的切身體會,還有對內地搖滾樂的接觸,她可以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用更開闊的視角看待行業的發展,而不僅僅是香港流行文化的視角。

這一年,王菲遇到了她的第二個貴人,陳家瑛。

聊聊王菲(二):成為巨星前,那段混亂迷惘的歲月

王菲和陳家瑛

陳家瑛是香港頂級的經紀人,她帶的藝人很少,但每一個都大紅大紫。剛剛簽下王菲的時候,陳家瑛逢人就說,“剛簽了個歌手,叫王靖雯,嗓子好的不得了,將來一定會大紅大紫”。

1992年8月,陳家瑛幫王菲出了第四張專輯《coming home》,其中10首歌有6首為翻唱,這張碟不負眾望地大火,尤其是那首《容易受傷的女人》,更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轟動。

也是從這張專輯開始,王菲奠定了早期音樂風格基調。

尤其這首《浪漫風暴》,王菲式獨特唱腔已見雛形,並且在日後成為她的招牌和標籤。

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了,但是從王菲的早期經歷和風格的轉變來看,紅是必然的。

一切的藝術形式,都是思想和情感的表達;而一切偉大的作品,都在於開拓和創新。

從第四張專輯開始,王菲不再去迎合市場,而是建立自己的風格。她開創性的唱腔,以及音樂裡表達出的人生哲理,都不再拘泥於舊的形式和小情小愛,她從幽怨型女歌手和音樂的主流裡闖蕩出來,引領了新的時代潮流。

從此,王菲結束了混亂迷惘的歲月,她的事業真正開始騰飛,迎來了屬於她的黃金年代,以及整個流行音樂的巔峰時期。

本期完,

記得點個“關注”噢~

★作者:李娜,座標北京,一個水瓶座少女,和她性感的大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