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最近在職業論壇上看到了一則帖子:女程序員入職央企2.5年,年薪20萬,卻感嘆工作無聊和重複,想要辭職跳槽到互聯網公司或自己創業,擔心在這溫水煮青蛙的工作中虛度自己的人生。

網友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有羨慕她的待遇的,也有支持她跳槽的。

羨慕的是她早九晚五的固定上班時間和穩定的收入,作為一個女人,可以有時間照顧家庭,還可以做副業。

支持跳槽的是建議她走出舒適區,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創出屬於自己的職場春天。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因為工作無聊和重複就辭職,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呢?建議慎重考慮。

加拿大作家布賴恩·費瑟斯通豪所著《遠見:如何規劃職業生涯3大階段》這本書裡有一句話:很多人將職業的生涯當成一場短跑比賽,然而事實上它是一場至少時間為45年的馬拉松。人們更關心明天是否能升職加薪,而不是在真正重要的四五十歲的時候擁有更好的選擇。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自己工作不開心或錢賺得少就輕易放棄或提辭職。放大目前面對的困難和不滿,所做出的任何的辭職決定都是不負責任的。因為職業生涯是一個馬拉松,提早放棄或改道,意味著有可能我們需要重新開始,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到或超越別人。職場生涯規劃已經成為職場人士的關鍵技能,可以避免盲目的跳槽和辭職。

一、為什麼職場人士必須要學會職業生涯規劃

我在這裡分享3個原因:

1、掌握主動權,不做職場被動者

2、喬韓窗口理論,提升自我認知

3、槓鈴法則,從容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一)掌握主動權,不做職場被動者

很多人都是按照別人的方式過一生,從小到大的成長路徑都是被人安排好的,在學生時代,有父母、老師等細緻照顧和安排,步入職場,有領導的安排部署,只要執行就可以了,但是這些都是我們被動接受的,是否真正適合自己,不能確認。只有主動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才能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開發自己的潛能。

2017年很火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的前半生就是被動安排的,她凡事都圍繞家庭和老公。逛街、保養、老公和孩子就是她生活的主旋律,直到老公背叛才幡然醒悟,自己從未規劃過的前半生竟然輸得一敗塗地,而規劃後的羅子君才有了主動掌握命運的開掛後半生。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二)喬韓窗口理論,提升自我認知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雖然自己在工作中獲得了一點小成績或者受到別人的讚揚,但是卻開心不起來,沒有成就感,或者工作業績差,卻不會焦慮和羞愧。這些都說明沒有真正認知自我,從事著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僅僅把工作當成賺錢的途徑,卻感受不到任何成就感。

提升自我認知,才能發現並找到真正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美國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ington Ingham提出關於人自我認識的“喬韓窗口理論”,認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

1、公開的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實的自我,這部分自己很瞭解,別人也很瞭解;

2、盲目的自我,別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卻不瞭解;

3、秘密的自我,是自己瞭解但別人不瞭解的部分;

4、未知的自我,是別人和自己都不瞭解的潛在部分,通過一些契機可以激發出來。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喬韓窗口,甚至很多人都不瞭解自己還有盲目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正是每個人的自我認知都存在偏差,就需要職場人重視規劃職業生涯路徑,感受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及挫敗感,體驗酸甜苦辣的職場人生。

喬安娜是一家電子產品公司的銷售人員,已經在相同崗位上待了2年,雖然業績不差,這個工作是朋友介紹的,所以她很珍惜,業績也能排在公司的前三,但是每次受到領導表揚和同事認可的時候,卻沒有任何的欣喜,她認為工作只是養家餬口的方式,內心沒有任何開心。她無意看了一篇有關職業生涯的文章,想要改變現狀,她通過學習,提升了自我認知,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美妝行業,就做了新的職業規劃,成功跳槽到了一家知名美妝品牌公司,從一線銷售做起,後來她成功做到了品牌銷售總監的職位。再次看到她的時候,她對目前工作的狀態相當滿意,也感恩之前的決定。

(三)槓鈴法則,從容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禮記》中有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會被科技取代,尤其是簡單、重複和易操作的工種。如果個人的職場競爭力不強,又沒有提早做好職業的規劃,很難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找到立足之地。

美國作家納西姆·塔勒布的《反脆弱》講述了一個方法——槓鈴法則,讓我們能分散風險,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槓鈴是由一條槓支撐著兩邊的物體,如果一邊是高風險,則另一邊是低風險,中間是中庸的態度,如果只選擇其中一端或者保持中立都不是應對風險最好的辦法。

槓鈴法則在職場的理解是:工作上只做兩頭的事:一頭是什麼都不幹,零風險,零精力,整天看報、喝茶、看郵件,早九晚五;另一頭是集中精力拼命猛幹,卻沒有做未來的規劃;中間是工作消耗一定的精力,但是沒有太大的意義。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槓鈴法則不能預測未來,但是它能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理論指導,職場人要學會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讓自己有兩手的準備,合理配置自己的時間和資源,讓自己在風險來臨的時候有足夠的底氣應對,讓自己從容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蘇珊是一家報社的編輯,因為報紙發行量不大,所以她工作比較輕鬆,每天都朝九晚五。去年她的一個也在報社做編輯工作的大學同學,突然被裁員了,給蘇珊上了一課。從此,蘇珊充滿危機感,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學習、充電成為她每天的必修課,她開始接觸自媒體創作和知識付費領域,規劃自己未來成為某個領域的大V。果然,今年危機來臨,公司大幅度裁員,蘇珊也在其中,但是因為她提早的規劃和學習,讓她迅速找到了一家自媒體運營公司,開啟了新的職業模式。

二、怎麼樣才能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已經為職場人所熟知,如何掌握這個必備技能,我有如下三個步驟與大家分享:

1、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讓職業定位清晰

2、SWOT分析法,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

3、認清所處階段,明確職業目標,制訂行動方案

(一)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讓職業定位清晰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在確定職業規劃時,第一步就是認清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清晰定位自己擅長的職業領域。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著作《泥濘時節的兩個流浪漢》裡有句話:把志趣和職業,結合成一體,就像兩隻眼睛合成視線一條。

一項針對1500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的研究,追蹤了他們從1960年到1980年的職業發展。這些畢業生在實驗開始就被分為兩個小組,第一組的人選擇先賺錢,後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第二組的人選擇先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後面再擁有財富。結果,第一組佔83 %,計1245人;第二組佔17%,計255人。20年後,兩組共有101名百萬富翁,1人屬於第一組,100人屬於第二組,由此可見興趣能影響職業的選擇,並創造更多的價值。

既然興趣對於職業這麼重要,如何才能瞭解自己的興趣?

這裡介紹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它出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的著作《做出職業選擇》

霍蘭德認為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是職業興趣,每個人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興趣特長將有利於施展才能,每個人應該選擇與性格及興趣相匹配的職業。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的核心假設是將人的興趣分為六種類型,同時每種類型對應一種典型職業:

1、R 實際型:願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動手能力強,做事幹練及靈活。

典型的職業如技術性職業(技術工人、攝影師等),技能性職業(木匠、廚師等)。

2、I 調研型: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慾強,肯動腦,善思考。

典型的職業如科學研究人員、教師、醫生等。

3、A 藝術型:有創造力,樂於創造新穎、與眾不同的事物,極具個性,希望實現自身的價值。

典型的職業如藝術方面(演員、導演、建築師等),音樂方面(歌唱家、作曲家、樂隊指揮等),文學方面(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等)。

4、S 社會型:喜歡與人交往、善言談和分享、願意教導別人。

典型的職業如銷售人員、教師、公關接待人員等。

5、E 企業型:追求權力、樹立威嚴,具有領導才能。

典型的職業如政府官員、企業的管理者等。

6、C 常規型:尊重權威和規章制度,按規範辦事,細心、有條理,接受他人指揮,自己不謀求領導職務。

典型的職業如秘書、HR、會計等。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霍蘭德以職業興趣理論為基礎,針對不同群體設計了不同的興趣測試表格,國內流行和常用的是Form R(常規版)

Form R的題目設置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部分:

1、你所感興趣的活動。六大類型R、I、A、S、E、C各10題,共60題;

2、你所擅長或勝任的活動。六種類型各10題,共60題;

3、你所喜歡的職業。也是六種興趣類型各10題,共60題;

4、你的能力類型自評。六種類型各兩題,共12題。

把以上各部分題量加起來就是測試的總題量192題。看似題量很大,可由於前180題都是“是”“否”判斷題,最後一部分的能力類型自評是七級評分,從1-7給自己的能力打分,所以完成整個測試其實用不了很長時間,基本上在10-15分鐘就能完成測試。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作為職業興趣的測查工具,霍蘭德測驗能幫助被試者發現和確定自己的能力專長, 從而科學地做出求職擇業。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王亮目前是某APP的體育類專欄的總負責人,當年在學校他就是一個體育迷,我們當時都覺得他有點走火入魔。大學畢業他找工作很不順利,找了一個企業的網站編程工作,有次搬家我們去協助,看到他幾大箱的《體壇週報》《足球》等都不捨得扔。有一次我們和他吃飯的時候就聽他說想轉行做體育行業,我們就讓他就做了一次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測試發現他屬於藝術型及社會型的興趣類型AS,而他的工作是適合調研型興趣類型I,興趣與工作並不匹配。後來他成功轉型,每次看到他的時候都是神采奕奕,對工作充滿激情。大家都誇王亮的跳槽決定,是非常明智的。

很多職場人沒有了解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就進入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行業。不熱愛一個職業,就很難幹長久,只有將職業當成事業,才能讓自己投入其中,體會奮鬥的樂趣。

(二)SWOT分析法,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你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是最困難的?”泰勒斯回答說:“認識你自己。”

在職場上,認清自己,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尤為重要,自己有什麼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是什麼,這些都構成了對自己的認知。

如果沒有評估自己的能力,就貿然跳槽,會發現成功率很低,或者應聘與能力不匹配的職位,會發現入職後各種不勝任。經過客觀評估能力之後,職場人能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經驗積累和職業適應性等與心儀的崗位是否匹配,能快速找出差距,找出方法來彌補。如何做才能客觀評估自己的能力?

這裡介紹SWOT分析法,它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規劃的制定,現在也常用於個人職業規劃。

SWOT分析法:分析職場人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

它是對職場人的各方面能力進行綜合和概括,通過分析,幫助職場人把資源和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

運用SWOT分析法對能力的評估,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製作SWOT表格,優勢一欄包括工作所學的知識、技能、特長等;弱勢一欄包括知識的欠缺、技能的不足、經驗的缺乏等;機會一欄包括公司內部新項目、業務和崗位,外部行業發展的機會、時代發展的機遇、地區發展的機遇等;威脅一欄包括公司內部人員和部門競爭,公司經營狀況,外部行業整體衰退、競爭對手強大、行業發展前景受限等。

2、分析為什麼自己會具備這些優勢和弱勢,這些優勢和弱勢給自己的工作分別帶來什麼樣的便利和問題;分析這些機會和威脅是否影響目前的工作,自己是否要根據這些因素對職業做調整。

3、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擴大自己的優勢,改正自己經常犯的錯誤,縮小自己的弱勢。如果實在是不喜歡和不擅長這份工作,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及時放棄止損。

李銘是一家IT公司的產品經理,最近他感覺在公司提升空間小,而且績效也停滯不前,內心糾結是否要跳槽或轉行。他找做職業諮詢師的朋友諮詢,朋友建議他先不著急做決定,先填寫一份SWOT分析表,評估真實的能力後再決定是否做出職業的調整。

見下表: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看過李銘的SWOT分析表,他的朋友不建議他跳槽,雖然能力優勢明顯,而且機會是獵頭接觸,但是OFFER的工資水平與原來的相差不大,他的競爭優勢不夠突出,劣勢也很明顯。建議他可以在現在的公司再多學習和鑽研技術,開拓自己的人際圈,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讓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三)認清所處階段,明確職業目標,制訂行動方案

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你今天站在哪裡並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邁向哪裡卻很重要。

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制訂未來行動方案,正如一場戰役需要確定作戰方案一樣,具體和可執行性的行動方案會幫助職場人一步步走向成功。

1、四時段模型,認清自己所處的職業階段

很多職場人沒有認清自己所處的職業階段,不清楚當人處在不同的階段,狀態和麵臨的問題都不同,對自己有過高的評價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導致自己屢屢碰壁,失去自信心。那如何做才能避免走彎路呢?

這裡介紹職業生涯四時段模型,該模型參考了美國心理學博士格林豪斯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

假設人的職業生涯好比一面時鐘,可分為4個時段。

第一:0-1時段。初次涉足職場,匆忙找到一份工作,有可能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或優勢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或擅長的職業。

第二:2-4時段。經過一段不算長的職業經歷,遇到不少不順,對職場有認識,但是不深刻。對職業的定位略知一二,對企業和行業有了自己的看法,處於職業經驗積累階段。

第三:5-8時段。面臨職業技能提升,有升職的壓力和成長突破的需求,開始躊躇不安,追求職業發展。

第四:10-12時段。遇到職業的瓶頸期,處於職業的調整期,面臨保持職業穩定性和提升專業性,創造更多財富、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問題。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作為職場人,對照目前的工作狀態和四時段模型,瞭解各階段的特點,從內心喜好、職業定位、技能熟練程度等方面,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確定自己所處的職業階段,進而對職業規劃做出正確的判斷。

回到開頭的例子,女程序員目前應該是處在2-4時段,她的工作經驗並不算長,處於經驗積累的階段。這個時間段的職場人對工作內容瞭解並不深刻,如果沒有再投入精力深入學習和鑽研,會感覺自己能力停留在某一的水平,無法突破,工作內容枯燥乏味,沒有挑戰性。如果她能夠讓自己再學習和沉澱幾年,更精通業務和技術,就有十足的底氣和自信跳槽到更好的工作。

認清所處的職業生涯的時段,能讓自己更好了解自己的不足,為下一步的職業規劃提供依據,走出盲目跳槽的誤區。

2、SMART原則,設置可量化的職業目標

美國現代成功學大師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若要成功,我們必須先擁有某種東西,那就是明確的目標。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強烈渴望去實現它。

很多職場人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目標設置不切實際,根本完成不了,這樣的目標就是不科學和不合理的,在目標的設置中一定要有邏輯性和可執行性,一定要考慮是否在能力範圍之內達成。如何設置可量化的職業目標?

這裡介紹SMART原則它是管理專家彼得·德魯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的。

SMART分為五個部分:S=Specific(具體)、M=Measurable(可測量)、A=Attainable(可實現)、R=Relevant(相關聯)、T=Time-bound(有截止日期)

01.目標應當具體。很多人設置目標的時候,會列舉如“我要升職加薪”,“我要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等,這些都不是一個具體的目標,應該將目標拆解到具體的事項,甚至延伸至達成目標的感覺、狀態、心情等,這樣才能讓人更容易堅持,達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可以列出:我的目標是月薪8000元,升職到部門經理,心情到時候一定會非常開心,可以請大家吃飯等等。

02.目標應當可測量。很多人定目標的時候,會列舉如“我要賺很多的錢”,“我要寫很多的文章”等,這些目標都沒有設置具體可量化的數字,結果無法進行評估。如可以列出“我2020年5-8月份要賺3萬元”這個就很直觀,後續還要設置幾月幾號開始啟動,需要什麼準備,付出多少努力?

03.目標應當可實現。很多人設置目標的時候,會列舉如“工資上漲800%”,“一個月看20本書”等,這些目標基本是紙上談兵,完全實現不了。分析其原因是在於對自己的認知不足,高估了自己的實力,這時候可以反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在相同的條件下,別人是否有設置過相同的目標;第二,是否有人實現過相同的目標。如果沒有,就要及時調整,降低自己的預期目標。

04.目標應當相互關聯。目標並不是孤立的,一個大的目標往往是很多小目標完成後才能達成,比如大目標“工資漲到8000元”就需要關聯“每天完成多少工作量”,“每天銷售多少商品”,“每天要學習多少產品知識”等小目標。否則目標就只是空想,沒有可執行性。

05.目標應當設定截止日期。 有很多人設置目標的時候沒有明確截止日期,如“我要一年之內升職到部門經理”,這個一年之內就是不明確的日期,應該設置成“我要截止2021年1月1日之前升職到部門經理”。一定要將目標設定一個截止日期,這樣才有壓力和緊迫感。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王亮是一家工廠的技術人員,每天都從事著重複的機械性工作。他最近遇到了煩心事,感覺工作沒有目標,枯燥乏味,想要跳槽和轉行。他藉助書籍尋找解決方案,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還在原單位沉澱半年。他用SMART原則對自己的工作目標進行設置:從5月1日到12月31日,月薪達到7000元,職位做到部門主管,學習一門新技術,解決工作中的一個技術難題,培訓員工,讓員工的生產效率提升15%,節約原材料5%......這樣的可量化的目標,王亮執行起來就非常有方向性。

3、PDCA循環方法,制定可執行的行動方案

李大釗有一句名言:凡事都要踏踏實實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

有的職場人目標設置好了,但是卻沒有按照目標一步步推進執行,每天還是按部就班,沒有任何改變,目標變成了空想。可執行的行動方案決定了職業規劃的成敗,只有按照行動方案持續推進,確保執行不走樣,就一定能達到預想的目標。什麼方法可以制定可執行的行動方案?

這裡介紹PDCA循環方法它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

PDCA循環的含義是將項目或目標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

01.計劃:根據設置的職場目標,提出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各種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制定措施,設計行動方案。

02.執行:貫徹落實計劃中的措施和方法。包括對工作內容進行拆解、記錄相關數據、步驟和進度。

03.檢查:確認是否規範執行了行動方案,是否按計劃達到了預計目標;記錄執行到位和出問題的環節,保留優秀的經驗,分析問題的原因,糾正錯誤。

04.處理:對檢查後分析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問題再次發生;鞏固成績,把成功的經驗納入標準,下一次執行的時候可以延續。

入職央企2年半20萬年薪,要不要辭職?霍蘭德測試告訴你答案

作為職場人,在設置職業規劃的時候,利用PDCA循環方法制定可執行方案和過程管控,簡單來說就是要有目標和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需要檢查效果、發現問題,再將問題進行處理,並影響下一步的計劃。

趙東是一家外貿公司的銷售,他的目標是在2021年5月1日之前做到銷售經理的崗位,達到月薪1萬元。他為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行動方案,第一步,先制定詳細的計劃,包括每日完成的業績、學習的管理知識、溝通協調技能、經理崗位職責等,羅列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包括客戶陌生拜訪、關係“破冰”、談判、成交等,制定每日工作完成情況及成長計劃表;第二步,按照計劃進行執行,每日都記錄完成情況及成長計劃表;第三步,檢查對照目標與執行是否有偏差,總結好的經驗,分析出問題的原因,記錄下來;第四步,採取相應的措施,避免再次出問題,同時開啟新一輪的循環。

【結語】

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曾經說過:雖然計劃不能完全準確地預測將來,但如果沒有計劃,組織的工作往往陷入盲目,或者碰運氣。

職業生涯規劃對於任何職場人都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強,那麼她想要跳槽或者擔任高職位都是輕而易舉能實現的,但是作為能力普通的人,一定要做好職業規劃,再做職場的任何決定。

大家都羨慕“世界這麼大,我想出去走走”的灑脫,但是卻有多少人能不被現實束縛。還是修煉好自己的內功,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構建核心的競爭力、增強自己的職業含金量,才是突破職業瓶頸的最終的方式和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