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间谍竟然是他

从《清华简·尹至》看商汤伐夏桀之战

北郭先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间谍竟然是他

《清华简·尹至》记述了商汤伐夏桀之前商汤与伊尹的一次密谈。

夏桀之世,诸侯离心,商汤有灭夏之志。商汤以三顾茅庐的诚意礼遇伊尹,于是伊尹决定为之用,只身潜入夏国,调查了解夏国社情民意,并想方设法接近被夏桀冷落的妃子妹喜,通过妹喜了解夏国高层动向。情况摸得差不多了,伊尹从夏都斟鄩前往商都亳。

自古以来,间谍的身份往往复杂。伊尹究竟是不是间谍,究竟为谁所用,古有争议。《纪年》认为伊尹是商汤派到夏国的间谍:“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但《鬼谷子》却认为伊尹摇摆于商汤和夏桀之间,最终择明主而事:“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但不管怎么样,伊尹最后走到了商汤这一边,成为商汤的得力辅佐、开国重臣。这一点,《吕氏春秋·慎大》说得清楚:“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

话说伊尹来到商亳,拜见商汤。商汤非常高兴,礼遇有加,并说:“快来快来!快将你在夏国的见闻说与我听!”

伊尹说:“商王啊!我到您庭上来,谢谢您如此礼遇!我身份卑微,实在不敢当啊!我就跟您说说我在夏国的见闻吧!如今的夏国,可谓民不聊生;那夏王桀,似乎心志出了偏差,当初讨伐岷山国之时,岷山国君为了避免灭国之灾,将两个女儿嫁给了夏桀。这两个女子,一个叫琬,一个叫琰,深受夏桀宠爱,而早先的妹喜被冷落在一边。夏桀对民众更是不闻不顾,民众愤恨不已,都说:‘我们啥时跟你夏王一起同归于尽吧!’一个王国要灭亡,事先会有各种征兆。据说妹喜就做到一个梦,说东天和西天各有一个太阳,两个太阳在打架。天无二日,这不是喻示商王您和夏王桀之间必有一争吗?这些年,夏国天灾人祸,呈现多重亡国之兆。夏国民众都说:‘我们恐怕要招致灾祸了。’他们期盼您带兵打过去,都说:“为何东边殷商的吉兆还不彰显呢?该怎么办?”

商汤听了,惊得半天合不上嘴,问:“如今的夏国,果真如您说的这样?”伊尹回答:“千真万确!”

商汤当即感觉灭夏的时机终于来临了!剪灭夏国,不能没有伊尹的辅助,他与伊尹盟誓,决定勠力同心,一举灭掉夏国,建立殷商的一统天下。是时殷商大旱,有大臣提出国力空虚,不能贸然发兵。商汤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剪灭夏国的机会稍纵即逝,而大旱则可以通过祭祀祈求上天纾解。

于是,商汤纠合数千人组成的讨伐大军,浩浩荡荡,从亳都出发,一路向西,直指夏都斟鄩,遇到抵抗的,一律格杀勿论。伊尹呢,作为辅佐,一路出谋划策,安抚沿途民众,事情做得非常得体,上上下下无不敬服。

关于伊尹对商汤的辅佐,《上博简·容成氏》有一些补充,大意是,商汤厉兵秣马准备攻打夏桀,又是征兵,又是征集钱粮,弄得民怨沸腾,国内瘟疫流行,民众患上各种稀奇古怪的病,喑、聋、跛、眇、瘿、偻到处都是。商汤一看不对劲,这是上天降下警示,再这么搞下去,必有大灾,于是访求贤良辅助他治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伊尹成了他的辅佐。伊尹辅政后,强化治安,制止犯罪,施惠于民,不久天下安定。不仅如此,他还加强教化,统一民众的思想,注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轻易发动战争,对于有才能的人积极选拔加以任用,于是殷国大治。可见,商汤找到伊尹,算是找对人了。

还回到原来的话题。话说商汤和伊尹率领的大军一路西进,所向披靡,逼近夏都斟鄩。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此时的夏王朝虽说君臣离心,但自我感觉实力还是很强的,他们根本没把来势汹汹的殷商大军放在眼里。夏都斟鄩之外,有一条河名叫伊洛河,要是在往日,河水滔滔,倒是一道天然屏障,但此时也是大旱,基本上见底了。于是,夏军就在伊洛河中摆开阵势迎敌,准备将殷商大军抵挡在河对面。从力量对比看,夏军在主场,少说也有数万人,而殷军在客场,只有七八千人。因此,夏军感觉此战必胜,遂发布号令:“我夏军将士们,你们一定要勇敢战斗!我们夏王有令:杀死一切来犯之敌,让他们有来无回,一个也不放过!”

历史,往往会闹笑话。呐喊声起,画风突变,早就想与夏桀同归于尽的夏民哪里还愿意给夏桀卖命,他们一见殷军掩杀过来,赶紧四处逃散,有的干脆倒戈。夏桀立刻成了孤家寡人,仓皇逃命,被商汤“宜将剩勇追穷寇”,一路追杀,最后身首异处,夏国遂灭。

对于夏桀的最终下场,史书法不一。《吕氏春秋·慎大》的说法是:“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史记·夏本纪》的说法是:“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总之,身死国灭。

《清华简·尹至》的记述,从战争的角度观照,可以给我们以很多启示,比如,战机的把握,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情报的收集与利用,最高统帅的决心,军事集团内部力量的统一,战争动员和准备,进军线路,战场阵法,等等,读者自可领会,此处不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间谍竟然是他

《清华简·尹至》原文:

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

汤曰:“格,汝其有吉志。”

尹曰:“后,我来廷,今旬旬,余微。其有夏,众□吉好;其有后,厥志其爽,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沇曰:‘余及汝皆亡!’惟灾虐德暴,重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害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

汤曰:“汝告我夏,率若时?”

尹曰:“若时。”

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禜。

汤往征,弗宥。挚度挚德,不僭。自西残西邑,戡其有夏。

夏播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间谍竟然是他

《清华简·尹至》译注:

惟尹自夏徂亳。——伊尹从夏都斟鄩前往商都亳。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指出,夏桀所都斟鄩当在偃师二里头地区,成汤所居的亳在郑州商城。《吕氏春秋·慎大》:“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伊尹为何往来于夏商之间,有两种说法:一是用间说。《纪年》:“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一是择主说。《鬼谷子》:“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

逯至在汤。——见到成汤。逯,古逮字。逮,及也。

汤曰:“格,汝其有吉志。”——成汤说:“来吧!您或许有好的听闻(要告诉我吧)!”格,至。志,记。

尹曰:“后,我来廷,今旬旬,余微。——伊尹说:“大王啊,我来到您朝廷,您礼遇有加,我地位卑微,实在不敢当啊!旬旬,恂恂,恭顺貌。

其有夏,众□吉好;其有后,厥志其爽,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沇曰:‘余及汝皆亡!’——那夏国,民不聊生;那夏王,心志出了偏差,宠爱琬琰二女,不顾念民生疾苦。确实有民众抱怨:‘我们跟你一起灭亡好了!’ “众”后有缺字。从下文民众对夏王朝的诅咒看,“众□吉好”应当是说“民众的生活不够吉好”。有人认为,应该是说民风淳朴,与夏王暴虐相对成文,恐怕不妥。沇,允,诚然。《尚书·汤誓》:“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宠二玉,指宠爱琬、琰二女。《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纪年》: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

惟灾虐德暴,重亡。——天灾人祸都很严重,出现双重的亡国之兆。灾虐德暴,灾和德,为名词;虐和暴,是形容词,表程度。有人认为,灾与虐同义,不妥。

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害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已有各种兆头预示夏命有变,或东或西,彰显于天。夏国民众都说:‘我们恐怕要招致灾祸了。’都说:“为何东边殷商的吉兆还不彰显呢?该怎么办?”《吕氏春秋·慎大》: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东日比商,西日比夏。速,招致。害,曷。

汤曰:“汝告我夏,率若时?”尹曰:“若时。”——成汤问:“你告诉我的夏国,都像这样?”伊尹回答:“都像这样。”

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禜。——成汤与伊尹盟誓(发兵攻夏),一时间上下同心。是时殷商大旱,举行禜祭,以纾解旱情。《礼记》曰:雩,禜。祭水旱。《左传·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则水旱疫疠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

汤往征,弗宥。——汤王率军前往伐夏,(锋刃所向),绝不宽宥。

挚度挚德,不僭。——伊尹出谋划策,施惠于民,无不得体。挚,伊尹名。僭,差错,过分。《史记·殷本纪》:“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伊尹之德,参见上博简《容成氏》:“汤乃博爲征籍,以征关市。民乃宜怨,虐疾始生,于是乎有喑聋、跛眇、瘿偻始起。汤乃谋戒求贤,乃立伊尹以爲佐。伊尹既已受命,乃执兵禁暴,详得于民,遂弭天下,而一其志,而寝其兵,而官其材。”

自西残西邑,戡其有夏。——自亳之西残踏斟鄩,戡伐夏国。残,参见《墨子·天志下》“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西邑,西邑夏,指夏都斟鄩。

夏播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夏军将士兵布阵于干涸见底的伊洛河,发出号令:“勇敢战斗!夏王号令:杀死来犯之敌,一个也不放过!”遗,参见《盘庚》“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以及西周禹鼎铭“勿遗寿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