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的一句話,這也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道理。《大征服》這本書主要是說分久必合,阿拉伯由一個小小的部落,通過迅速的擴張,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在世界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國征服之路。
從最初的傳道開始,先知穆罕默德歸真之後。繼任的哈里發們,通過一系列的動作,從632年到750年,基本完成了從東到西橫跨歐亞大陸的強盛版圖。西方直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方直阿富汗荒涼山區及莫克蘭,甚至和大唐交過手,據記載是他們勝利了。往南到信德,往北直到法蘭西才受阻。
為什麼他們會走上征服之路呢?有一個原因應該是他們產的信仰發生了膨脹。覺得除了真主以為再也沒有其它可以再讓人獲得幸福的途徑,而簡單的佈道產生的影響沒有這麼迅速,這種膨脹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爆發,於是他們開始向外擴張,傳輸自已的理念,增加自已的統治範圍。民族信仰和將士們的激情都到達了一個極佳的狀態。反觀周圍,一片破敗。
內部因素。
凝聚力。他們的最高領導是哈里發,意思就是真主在民間的代理人。622年穆罕默德遷徙到麥地那,其中後續的三任繼承者(艾布·伯克爾632-634年在任,敘利亞,歐麥爾634-644年在任,奧斯曼644-656年在任)都一起隨隊前行。630年以武力成功控制麥加城,差不多算是大征服的起點。
在此期間建立起一批完全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有優秀的領導人,繼任的哈里發(艾布·伯克爾632-634年在任,歐麥爾634-644年在任,奧斯曼644-656年在任),有勇猛的軍事指揮官,敘利亞的哈立德,埃及的阿慕爾,伊拉克的薩阿德,北非的烏格巴,西班牙的塔裡格,河中地區的屈底波。
將領們絕對的服從,哈里發只要寫一封信,就可以召回。並且他們被撤職召回時,都會乖乖的交出職位回到首都,接受處罰,承受羞辱。這種絕對的力量,對於普通士兵來說,在凝聚力上無疑是非常強大 的。
普通士兵有堅定的動機和高昂的士氣!為了真主而戰,勝利了贏得榮譽,失敗了進入天國。他們堅信征服運動是從暴君的手中解放普通人民。
外部因素。
540年前後地中海鼠疫爆發後的一個世紀中,人口都嚴重衰退。到處不見人的蹤跡,沒有人,當然就沒有抵抗力量。阿拉伯的軍隊所到之處,基本毫無抵抗之力。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古老帝國的內部矛盾。。像641 拜占庭帝國皇子們為了繼位,陷入紛爭之中。薩珊帝國,也是一樣。再比如亞歷山大城,以它的底蘊和兵力,史學家們認為還是能夠堅守數月甚至幾年之久,也是被內鬥和妒忌生生撕裂。
讓他們有機可乘,基本上所過之處,摧枯拉朽,戰無不勝。
本書的三個主題,首先是征服時代發生的事件,記述他們如何攻城掠地。第二個主題是阿拉伯人在征服運動之後的定居安置,寬鬆的管理方式。最後,本書還是一部關於記憶以及創造記憶的書,對被征服地區的語言和宗教造成了永久性的影響。
《大征服》是一部敘事史,有大量的敘事性歷史材料。對戰爭中英雄事蹟的口頭傳頌和詩歌。對這些口頭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來自民間的社會記憶,那時候沒有記錄的條件,比如紙張,這裡有一個小插曲,阿拉伯帝國曾和唐朝的軍隊交過手,並且俘虜有個名為杜環的人,是他把造紙術傳入整個阿拉伯帝國,762年他回國之後,還寫過遊記,一直到達西非地區。)
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記錄材料的方式有限,有部分史料暫時未得到確證,但這並不影響對對這段歷史的瞭解。有很多戰爭中英雄事蹟都是以口頭的方式傳頌下來的。通過對這些口頭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配合實際出土的考古發現,加以科學的研究,還原一段真實的征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