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述要義|尚武之事

拳述要義|尚武之事

肖力行老師 心意六合拳 四把拳組 第二十一式 虎撲

編者按:

本文節選自《男人之歌》,作者朱全弟先生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又是心意六合拳的高手,如文中所言“為文為武,都是一種艱苦而漫長的修煉過程”詮釋了何為尚武精神,嚴謹認真、堅持不懈、謙虛好學,實為我輩之楷模。

學過武術,就是武林中人?發過文章,就是文化中人?提筆之先,問自己,問別人,兩者皆不是,只有心意六合拳。

事情源於近日,福貴寄來一本北方武術雜誌,他忿忿然而告訴我,其中一篇《雲遮月把》文章,除頭尾外,當中全部抄襲我師拳譜。我取出凌漢興所著《心意六合拳藝傳真》一書,先查找“雲遮月把”及盤法、勁意、用法,而後一一核對,發現情況果然如此,除增刪個別字,其餘和凌師原文完全相同。間或還有謬誤,抄襲沒有“商榷”資格,在此不論。只是福貴兄注意斯人久矣,先是“零星作業”,繼之“全文播送”,可謂是得來全不費功夫。遙想八年前,為此書付梓,我曾數次往返於母校華東師範大學。再往前追溯,1979年5月,我在魯迅公園,由人引領拜見凌漢興。當時先生年逾六旬,演練示範,身法敏捷,姿勢優美,鮮有能出其右者。猶記得,先生教拳第一課,用了一個比喻,五官長得端正,漂亮;做人品行端正,高尚。因此,打拳架子務必中正。我練“踩步搖閃把”,每天少則一小時以上,來回反覆左右轉換,竟然一點不枯燥,日積月累,更覺有奧妙無窮在其中。如拳術雲,欲左先右,發力猶如張弓耳;欲下先上,大劈同於舉石也。一招一式,充滿辯證,融會武術,可以貫通人事,存乎心上,大有裨益。

每個人,不管所學成敗都有師,及至好學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者,當不可勝數焉。然而,我欽佩出租車駕駛員吳福貴,尊師專情,足以讓我汗顏。其實先生,古文根底故厚,英文程度很高,在授藝時,教拳又教做人。也許先生有所不知,但是弟子應該承認,當初愛好文學,開竅始於練武。到而今,重翻《心意六合拳藝傳真》一書,通篇文言,辭約義豐,斐然而有文采,儼然而有奧秘,能讀之而未必能盡知也。由是觀之,武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師傅領進門,造化靠自己。心意六合拳,乃先哲仰觀鶩鳥掠食之勢,俯察猛獸搏鬥之形也,遂象形取意,再以意立拳。此拳相傳創自宋代岳飛,著有《心意六合拳經》,是為《舊譜》。至元明兩代,幾近失傳,到明末清初,有姬隆風遊終南山而得《舊譜》,於是闡述精微,發掘奧妙,拳術由晦而明。近代則有河南人氏盧嵩高傳至上海。盧當時授徒甚眾,凌師即為得其傳者之一。及至吾輩,忝列門牆,實乃武術普及之恩澤,也是“擴大招生”受益者。此拳俗稱“十大形”,然考《舊譜》所載,其術易簡,象形僅六:雞腿、龍腰、熊膀、鷹爪、虎抱頭、雷聲,六者為心意六合拳藝之身法。凌漢興先生深諳此道,早年就一言以蔽之:“先哲所守者約,故習焉而功深。”到了晚年,先生進而概括之:拳術要義,“束長”兩字而已。習藝或為得道者,或為過路人,關鍵在於勤奮與悟性。

尚武之事,為我所酷愛。不過,體力消耗之大,時間投入之多,今日已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既學藝不精,且荒疏久矣,乃至平時不敢僭稱練拳人。然而,習武可以參照做人。學過武術不等於獲得本領,發過文章不等於擁有名聲,為文為武,都是一種艱苦而漫長的修煉過程。“引進”或“組裝”,只是徒留笑柄耳。我想,緣事而發,可以而且應該,承蒙同好期望有加,無論為人為學生,都應該說句公道話、良心話。

2001年6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