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作者 | 二次元貓小姐 (皓然文化主筆)


1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裡最可怕的人是誰?


陳婷。


身為母親,她在兒子年幼時棄他而去,又在自己需要時跟兒子強行捆綁。


為了把兒子凌霄留在自己身邊,她賣過慘,藏過證件,還曾以死相威脅。


在最近的劇集裡,她為了阻止凌霄回國,扔掉了尖尖送給凌霄的球鞋,剪掉了凌霄和尖尖一家人拍過的所有照片。


阻攔無果,凌霄回國後,她居然從新加坡追過來,準備回老家生活,與凌霄比鄰而居。


對撫養凌霄成人的前夫和李家人,她滿懷敵意,並在小橙子勸解她的時候擺出一幅委屈的狀態:媽媽能害你們嗎?


來,品品劇照:

賣慘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威脅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為你好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在他們家,陳婷才是那個予取予求的孩子。無論是兒子凌霄還是女兒小橙子,都是她索取的對象。


作為母親,她看不見孩子的需求,沒有能力給予孩子正常的愛與自由,即使是對孩子表達關心,也是為了找他們索取更多的依戀。


這類父母其實在生活裡並不少見,在他們的邏輯裡:我生了你,你就必須聽我的;你不服從,就是背叛我。


他們養育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他們會不斷從孩子身上索取自己缺失的東西,比如夢想,尊嚴,安全感,金錢。


他們依賴孩子而生,一輩子都無法區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邊界。


索取型父母,是孩子的噩夢。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2


小龍女吳卓林曾在一檔採訪節目中,被主持人評價“薄情寡義”。


吳卓林與母親吳綺莉的關係一向緊張,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母女關係的危機決不是成年之後才開始的。


吳卓林幼時調皮不睡覺,曾被母親罰寫字一整晚不睡覺;調皮的時候,頭頂著字典罰站三個小時;只要有認父的想法都會惹母親大發雷霆。


有一次,吳綺莉甚至報警稱女兒把自己反鎖了,原因就是近半個月沒有聯絡,想借助警方找到女兒。


你很難認可這些吳綺莉的這種育兒方式是出於“愛”。


於吳卓林而言,幼年時,她就是母親意志下的傀儡,成人之後,依然無法從母體分離出去,她自己的需求是被長期忽視的。


當她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必然會努力從這種關係中掙脫出來,就會出現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薄情寡義”。


往上追溯,吳綺莉出身在單親家庭,母親鄭黎明因感情挫折無法善待她,她自己也是在打罵羞辱中長大的。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兒時的情感訴求得不到滿足,只好從下一代身上繼續索取。所以,在吳卓林面前,吳綺莉反倒像是一個哭著鬧著求關注的嬰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中國家庭慣有的情感模式是:嬰幼兒時期不親密,長大後又瞎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對於索取型父母而言,這種行為更甚。他們喜歡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意志,並企圖控制孩子的一生。他們愛那個符合自己標準的“完美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


這樣的父母,一生都看不見孩子的存在,孩子也很難感受到他們的愛。


3


對於依賴孩子生存的父母而言,一旦與孩子的共生關係被破壞,他們就會感到強烈的危機感。


河南曾發生過一個新聞事件: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因為女兒異地戀而跳樓自殺。


老人一直視女兒為珍寶,得知女兒在外地工作時交了男朋友,怕女兒不能留在自己身邊,便與女兒鬧了矛盾。


事發時,老人情緒很激動,不停地哭泣,鄰居一直勸說“你女兒下午就回來了”,但他還是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從7樓跳下,不治身亡。


很難想象,他剛踏入社會的女兒將會揹負怎樣的精神壓力度過這一生,這種沉重的“愛”,讓人窒息。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許多插手孩子感情的父母,出發點並不一定是為孩子。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接受不了自己從孩子的生活裡退出來,變成一個沒有寄託的“孤家寡人”。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喜歡上了一個有才華的男孩,倆人戀愛了,感情很好,但父母一直不同意。


因為男孩的手略帶殘疾,父母便說了很多難聽的話,逼女兒做出選擇:要麼分手,要麼別回家。


女孩對戀情很篤定,不願分手,父母便道德綁架,說自己被女兒拋棄了。


這樣的父母很善於對兒女進行情感勒索:你要什麼,我說了算。如果兒女的生活偏離了自己預設的軌道,他們會像孩子一樣撒潑打滾。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兒女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父母的附屬品:你是我的,所以必須滿足我。


4


編劇是仁慈的,給凌霄安排了尖尖這一味心藥。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但現實生活中,在父母索取中成長的孩子,不一定有這麼幸運。


有一部分人,他們會通過不停的探索和成長來完成自我療愈,經歷一個從破碎到重建的艱難過程。


另外一部分人,則會帶著自己曾經的傷口,以同樣的模式去索取或控制他人。


他們會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理你了。


他們會對伴侶說:你如果再不聽我的,我就跟你離婚。


他們不敢得罪朋友,不敢得罪同事,卻對身邊的親人毫不客氣。


其實他們心底的聲音是:我渴望被人看見,我需要得到重視。


他們始終是那個童年心願未能得到滿足的“孩子”。


而他們命運的最終承受者,是他們的下一代:那些無法從他們身邊逃離的孩子。


教育學家尹建莉曾說:

家族中的教育模式是通過代代模仿和傳染得以傳承和延續,經常看到幾代人都在重複相似的惡劣教育方式,每代人都在承受著同樣的痛苦和磨難,直到有一個人醒悟過來,從此斬斷了這根鏈條。

傷害的承受者,也可以是傷害的終結者。


高曉松曾坦言,父親控制慾極強,恨不得將自己一生都安排妥當。


他自己當了父親後,知道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愛與自由有多重要。所以,他從不逼女兒成為功成名就的樣子,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她最大的支持,讓她自由地長大。


自己受過的劫,何必讓孩子再來一遍?


別當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我們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成全,而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有他們自己的使命。


好的父母,會引導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方向,在孩子漸行漸遠的歲月裡,底氣十足地喊上一句:我會過好自己的生活,而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