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傳之美國市場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強強聯合反思科壟斷

華為跟3COM公司結成了合作關係,這兩個思科最強勁的對手走在了一起,讓思科是極度鬱悶,華為在法庭上明顯佔據了上風。

但思科還是要做困獸之鬥,雙方展開了唇槍舌劍,最終美國法院也來了一個和稀泥的策略,思科封鎖市場的陰謀沒有得逞,而華為也沒有完全突破禁止令,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而更有意思的是,此時雙方竟然都覺得自己贏了,思科覺得自己取得了重大勝利,並在媒體上發表這種觀點,並叫囂著審查華為的源代碼。

而華為也覺得贏了,相比於之前的慘敗,退讓,現在至少是個平手,還有繼續爭取勝利的希望。此時華為也在積極備戰下一階段的較量。但是突然畫風一轉,思科變臉了,突然對華為開始了政治誘降,通過私下跟華為接觸,希望促成與華為的和解,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避免跟華為鬥得兩敗俱傷。而此時華為其實也正有此意,他們切實感受到了思科的強大,短時間內徹底鬥敗思科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專門抽調團隊與思科溝通。2003年10月,雙方律師均表示,在源代碼的比對上正式停戰。隨後發佈和解協議。

因禍得福,這一場大戰讓華為損失不少,但最後收穫了巨大的知名度,任正非的身價也大幅增長,華為開始從幕後走向臺前,成為一家全國著名,乃至世界著名的企業。2005年,思科CEO錢伯斯,這個老冤家竟然還主動訪問華為,但是他回來之後,明確的表示,思科的最大競爭對手不再是原有的那些市場巨頭,而是以華為為代表的新興公司。在錢伯斯心裡,主要有四大對手,第一是谷歌,第二是微軟,第三是阿爾卡特,第四就是華為,

2006年開始,華為在美國華盛頓州拿到第一個3G網絡項目,隨後持續在美國和加拿大得到合作機會,但是美國市場與其他地方,有本質的不同,這些突破,並沒有形成水銀瀉地,而仍然是步履艱難,經過幾年打拼,華為在全美的市場份額連1%都不到,2007年,本來要以22億美元收購3com公司,但也被美國人以危害國家安全而阻撓。隨後華為和3com的同盟關係,也在2008年3月宣告終止。

隨後2009年,華為又找到了一家替代者,也就是位於達拉斯的COX電信運營商,華為為他們提供CDMA移動網絡解決方案,這意味著華為首次打入北美電信運營設備供應市場,這個項目讓華為賺到了300億美元的利潤。

說完了他生意上的擴張,我們來看看華為的企業精神,這是所有公司最看重的一點,最近幾年學華為,都已經學出了神經病,不管什麼公司都號稱學華為的狼性,那麼什麼才是華為精神呢?我們先從著名的華為基本法說起。

87年,華為從7個人的團隊起家,很快就過了100人,然後員工越來越多,到了1998年,也就是華為內部改革之前,任正非一直希望能夠出臺一套屬於華為的法規。其實這沒什麼奇怪,任何一個公司都會有自己的規章制度,而華為也是在這樣的規章制度上,建立了基本法,但他們更加註重保密條款,企業員工即使離職之後,也會守口如瓶。

在基本法中,設定了遠大的目標,第一章第一條就是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遠不進入信息服務業。當時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服務業是個熱門,即便現在信息服務業的熱度也遠在設備行業之上,華為通過基本法就是要告訴所有的員工,華為就是要踏踏實實的做實業,做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守住自己的能力圈。

基本法也不是一蹴而成,在開始之初,華為希望鼓勵員工的獨立自主,鼓勵越級上報,但又說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承擔責任。這等於又捆綁了員工的積極性。換句話說,好比你可以在著火的時候救火,但是自己要承擔被燒死的責任。所以這麼搞,最後可想而知,大家肯定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後來華為請IBM專家以TPM評分辦法,來測評基本法的效果,5分是滿分,一般高效管理的標準是3.5分以上,而任正非當時覺得,這套方法達不到3.5,怎麼也得值個2.7分,但結果出來卻給了他當頭棒喝,華為基本法只有可憐的1.8分,為了改變基本法的效果,他們不斷的修正改變,2004年的時候華為再做了評測,結果提升到了2.3分,離標準還差的很遠。隨後他們只能繼續修訂,2006年以後華為基本法才算初見成效。

大家印象中的華為,都是收入高待遇好,這就是任正非的薪酬理念,他一直認為一將無能累死千軍,所以對於能夠帶兵打勝仗的將軍,從來不吝惜獎勵,在華為的薪酬體系中,既要向前看,也要向錢看,一個是說的是前景未來,另一個就是真金白銀,在華為薪資分成基本工資,福利待遇,加班費,績效獎金,崗位補助,以及股票。其中工資,股票,績效佔了薪酬的80%以上,在90年代的時候,華為的工資就要高出市場一塊,92年剛走出校門的李一男,就是奔著華為高薪加入的,而他2001年離開華為的時候,存款早就破了數千萬。任正非毫不否認,像孫亞芳,李一男這些技術骨幹,最早為華為工作的唯一動機就是錢。所以別扯那麼多沒用的,也別說什麼企業價值,夢想情懷,不給錢都是耍流氓。據說在華為,工作十幾年身價沒過千萬的,你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工作沒努力。老齊幫您補充一個資料,2018年,華為校招大學生,起薪就是年薪17萬,最高35萬。也就是說差不多月薪1.5萬-3萬。幹個3-5年之後,月薪過3萬,應該是妥妥的。2016年華為工資支出一年是941億,而員工是18萬人,算下來的數字著實令人可怕,人均年收入60萬。也就是說,加上股票分紅,每年年收入過百萬的,就得有上萬人,據說還有上千人年薪過500萬。

華為給出這麼高薪酬,但也不可能留住所有的人才,比如李一男,就最終離開了,而華為並不擔心,憑藉極具吸引力的薪酬體系,他可以陸續招聘新人,早在1996年的時候,華為就給海歸技術精英,開出了年薪10萬美元的待遇,那會的匯率是1:8,相當於80萬人民幣。要知道1996年,那是一箇中國人年薪不過萬的年代。在薪酬和人才上持續的大投入,才讓華為始終能夠順利的吸引人才,也讓技術始終保持在先進行列。

1998年,中興也想去清華招人,但沒想到,華為早就捷足先登,把大批清華精英一掃而空,甚至很多跟中興已經簽約的,都被任正非半路截胡。而華為搶人的辦法還是簡單粗暴,就兩個字待遇,2000年華為到天津南開大學搶人,赫然聲明月薪不低於4500元。那時候真是很多了,老齊畢業的時候月薪只有2000元。但其實華為,這還算是客氣,因為這一年華為的薪酬體系,基本很明確了,學士學位能給到7100,雙學士給7700,碩士8000,而博士破萬。最主要的是每名員工還能享受10萬元的分紅。這個薪酬標準,遠超市場平均水平,甚至超過較高標準20%。

在2004年,華為在美國跟思科掰手腕,而在國內,則跟摩托羅拉進行人才爭奪戰,結果摩托羅拉完敗,華為挖走摩托羅拉的人很容易,而摩托羅拉根本挖不動華為。可見當時華為薪酬之強悍,所以高薪酬,就是華為當年最具殺傷力的武器。說個細節,一般公司試用期和實習員工,通常只有一天的補助,大概100多塊錢,遠低於一般員工標準,但在華為不一樣,一視同仁,試用期和實習生一樣發全額工資,給正常的福利待遇。這也就是說,連實習生都不放過。只要我看上的人才,別的企業休想拿走。

任正非培養人才的原則就一點,那就是決不能讓雷鋒吃虧。在華為只有奉獻,沒有索取是不被提倡的。任正非認為只有企業尊重知識,尊重勞動,才能夠被人才所尊重,而不像一些其他的企業家那樣,天天就想佔員工的便宜,加班不給加班費,多加工作不漲工資等等。

任正非傳之美國市場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強強聯合反思科壟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