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文·段宏剛

歷史雖然是英雄推進和改寫的,但歷史的細節,往往是由才子填充的,因為才子的參與,歷史才變得更加豐滿和真實。

中國歷史上,歷代朝廷為了選拔出優秀人才為己所用,曾經煞費苦心,推出許多人才選拔制度,有效地實現了富國強兵夢,創造了一個個耀眼的歷史盛世。可以說,這些盛世的締造,既有英明君主的功勞,也少不了一名名才子的貢獻,是他們共同締造了歷史的厚度。

任何朝代,對人才的追求,都是多多益善。

在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朝廷選拔人才時,實行“世卿世祿制”,也叫“世官制”,具有貴族身份的人,可以父死子繼,世世代代把貴族身份延續下去,可以享受到朝廷的各種福利。因此,在這種制度下,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商鞅變法

“世卿世祿制”過於強調一個人的出身背景,讓那些平民出身的有志青年無法通過努力奮鬥而改變自身命運,因此,秦末傑出青年看清現實後,發出了一句擲地有聲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實際上,早在春秋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和改革家商鞅(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先生就看到了“世卿世祿制”存在的弊端,在25歲那一年,他像一個憂國憂民憂天下的大俠一樣,四處奔走和遊說,終於遇到了明君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歷史上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就這樣開始了。依靠“商鞅變法”,秦國綜合實力節節高升,笑傲戰國群雄,為後來統一華夏打下了堅實基礎。

《史記》記載,“商鞅變法”裡有這樣一條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這條規定專門是針對選拔人才而言,朝廷在選拔人才時,完全可以不落俗套,錄用一些地位低下但才幹出眾的人。通過這項舉措,就誕生了新的選拔制度,即

“軍功爵制度”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漢高祖劉邦

貴族階層看到這項政策推行後,心頭湧起不安全感,隨即,就興起“養士”之風,他們不看重出身背景,在天下招賢納士,把那些有才幹,能說會道的人才招攬過來為自己效力,乘機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

幾百年後,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建立了大漢王朝,要求各個地方官員從自己管轄範圍內向中央朝廷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人才,再經過朝廷的考核和試用,如果表現優秀,就可以任命官職,為朝廷所用。因為用這個選拔制度挑選人才時,最先是從老百姓中間開始選拔,因此,被稱作“察舉制”,是一種相對比較公平和先進的選拔制度。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在選拔人才制度上進一步改革和優化“察舉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各州郡先推舉出一名大“中正”,其身份必須是在中央朝廷任職並且德高望重的人,接著,再由大中正推舉出小中正,大、小中正以自己的人品和威望做擔保,代表中央朝廷在自己州郡內選拔人才,並且,按照每個人才的能力大小,把人才分為九等,等級越高者,上任的官職越大。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

實際上,“九品中正制”早在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手裡就已經出現,只不過,在當時跟“察舉制”並行,並沒有體現出明顯的作用。

魏文帝設置“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用來制約“察舉制”。“察舉制”在東漢中後期由於地方官員任人唯親的做法,催生出一個新的政治集團,即“門閥士族”,門閥士族裡邊產生的人才被稱作“名士”,在身份地位上跟夏商周時期的貴族沒有什麼兩樣,這些人在給朝廷推薦人才時,往往會首先考慮自己的親朋好友和學生,這就導致屬於一個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強大,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門閥士族牢固地掌控和利用著“察舉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讓人才選拔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公正性,魏文帝不得不發明一種新的人才選拔制度來撥亂反正。

然而,由於選拔者私心的存在,並不是所有選拔制度都是完美的,“九品中正制”發展到隋朝,同樣失去了應有的優勢,最終被“科舉制度”所代替。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王羲之

在東漢末年,琅琊(祖籍山東即墨一帶)王氏家族和陳郡(祖籍今河南太康縣)謝氏家族,正是在此時遇到了發展良機,到東晉時,一舉走上巔峰。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772年——842年)在54歲時,寫過一首五言絕句《烏衣巷》詩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中所講的“王謝”,正是指琅琊王家和陳郡謝家。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在中國歷史上存在數百年、顯赫一時的門閥士族,已經走向沒落,再也看不到昔日的榮光。

烏衣巷是江南建康(今南京)城內的一條主要街道,位於秦淮河南岸,跟朱雀橋相鄰。

東晉時期,由於建康城是都城,在建設上極盡奢華,而烏衣巷又是整個都城最繁華的地帶之一,裡邊居住著許多名門望族,其中,王家和謝家居住於此。

整個東晉時期,是門閥士族的勢力達到頂峰的時期,誕生了許多影響力巨大的豪門家族,其中,除過大名鼎鼎的王家和謝家之外,出自陳郡的袁氏家族,以及出自東海郡蘭陵的蕭氏家族也是豪門,王、謝、袁、蕭四家,被稱作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門望族。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王祥臥冰求鯉

王家的發展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統一六國時,王家誕生了兩位赫赫有名的虎將,王翦和王賁父子,父子兩作戰彪悍勇猛,戰功十分顯赫,是秦國消滅六國的關鍵人物,戰國七雄中的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魏國,都被父子二人所滅。

《史記·王翦傳》裡評價道: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論功行賞,王氏家族的祖孫三代,即爺爺王翦,父親王賁,孫子王離都被受封為列侯,由此可見,早在秦朝,王氏家族就已經嶄露頭角。

兩漢時期,王氏家族有許多人在朝中做官,總體來說,特別有名的並不多。直到東漢末年,王氏家族誕生了一名大孝子王祥(184年——268年),他為了贍養後母,以“臥冰求鯉”的舉動美名遠揚,其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被歷史冠以“孝聖”,從此流芳百世。

從公元304年到316年,匈奴大軍揮師南下,先後攻破西晉都城洛陽和長安,直接導致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在這10多年中,北方戰火連天,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拖家帶口搬遷到相對安全的南方地區,王氏家族正是在這一時期舉家搬遷到江南金陵秦淮河畔。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烏衣巷

這次搬家,為王氏家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

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登上皇位後,國家一窮二白,想恢復國力又缺乏資金,王家財大氣粗,正好有這個實力,就竭盡全力輔佐晉元帝,在短期內中興了司馬王朝。

幫助司馬王朝的人物是著名宰相王導(276年——339年),他是王家躋身豪門望族的奠基人,跟晉元帝同齡,也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相繼輔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位皇帝,對東晉的建立和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他的貢獻極大,讓王家顯赫一時,以至於在當時,民間流傳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王與馬,共天下。足以說明王家對東晉江山社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王導之後,王家的人才層出不窮,到王導孫子輩和重孫輩時,王家又誕生了兩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書法巨匠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獻之(344年——386年),二人合力又一次把王家的聲譽推向了另一個高峰。

據統計,王氏家族在歷史上先後誕生了8位皇后,跟皇室公主聯姻的則有20多人,官位達到一品有15人,五品以上的則有161人。這樣顯赫的成就,在歷史上獨一無二。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淝水之戰

陳郡謝氏家族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十分迅猛。

謝氏家族起源於三國時期,在那時,謝家只是普通的官宦之家,在朝中並不顯眼。

跟王家的發跡史一樣,謝家也是在“永嘉之亂”年間,通過從北方搬家到南方,才逐漸演變為世族之家。

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戰”在淝水(現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附近)打響,一方是東晉將領謝安(320年——385年)率領的8萬晉軍,另一方是前秦將領苻堅(338年——385年)指揮的80萬前秦聯軍。前秦此舉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消滅東晉,取得全國統一。東晉則是為了保家衛國,因此,雙方都拿出所有兵力一決雌雄。

最終,經過4個月鏖戰,謝安以少勝多,創造了一個戰爭奇蹟,殲滅了前秦的嫡系部隊,導致前秦其它軍隊無心戀戰而叛變,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全面勝利。

這一仗,讓謝安一戰成名,給謝家帶來了極大聲譽,讓謝家走向輝煌,即刻成為跟琅琊王氏家族並駕齊驅的豪門望族,從此,王家和謝家如同東晉的左膀右臂,從各方面輔佐東晉,功不可沒。謝安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謝家的興旺發達的奠基人。

舊時王謝堂前燕,歷史上王家和謝家有多麼顯赫?又是如何衰落的?

謝靈運

自謝安之後,謝家人才輩出,謝安侄子、東晉大將謝玄(343年——388年),南北朝著名文學家、謝安的重孫謝靈運(385年——433年),以及南齊著名詩人謝朓(464年——499年),都是謝家的驕傲,在歷史上都是風雲人物。

王家和謝家最輝煌的時期,無疑是東晉(317年——420年)這100餘年,兩個家族的人,以及他們的親朋好友和門生,在朝中做官的人數佔到官員總數的70%,即使作為萬人之上的皇帝,在許多事情的決策上,都需要徵詢兩大家族的意見。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豪門望族的存在,對中央朝廷鞏固政權有很大影響,到東晉以後,朝廷採取各種方法,不斷削弱門閥士族的勢力。

從隋朝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實施,為朝廷選拔人才提供了更為公平的方法,普通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有機會脫穎而出,進而實現人生抱負。自科舉制度推行以來,便顯示出勃勃生機,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總共沿用1300餘年,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科舉制度”的興盛,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以及大富大貴的門閥士族帶來致命一擊,門閥士族衰落下來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