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石壺巷,為啥又叫夜壺巷


石壺巷,位於襄陽城內中部,今屬荊州街社區。石壺巷街道,呈南北走向,南起南街,舊時,北止府城隍廟,今北止鼓樓巷。舊時路面後期為青條石、鵝卵石鋪成。

新中國建立後,先後改造為“三合土”路面、瀝青路面,1993年改造為水泥路面。幾經變遷,今狀是:長130米,寬7米,石板路面,巷兩側臨街多為商鋪,售賣乾鮮果者為多,其中東側緊鄰襄陽市中心醫院院區。


襄陽城石壺巷,為啥又叫夜壺巷

襄陽古街巷(網絡圖片)

石壺巷,民間又戲稱“夜壺巷”。如此戲稱,有不同說法。

何謂“夜壺”,乃舊時襄陽一帶人家便溺之器,為家家必備器物,一般多為陶壺、瓷壺,以陶壺為多。“夜壺”,口小、肚大、背駝,類似蛤蟆蹲臥望月形狀,常置於家中臥室床下,為人們夜間小便貯積之用。這一使用習俗,延至20世紀60年代漸少。

襄陽城石壺巷,為啥又叫夜壺巷

夜壺(網絡圖片)

此相傳舊時巷內有一開黃酒館人家,門前置以一石壺作為標誌,以此表明是售賣黃酒店家,用以吸引過往行人,招攬生意,石壺巷因之稱名。因石壺形似夜壺,百姓戲稱此巷為夜壺巷。

又傳說夜壺巷的來歷與“邋遢髒”有關。相傳“邋遢髒”與真武大師一同修行得道成仙,今武當山宮觀中尚供奉道他的金身坐姿像,不論從哪個方向摸他屁股,他都會對著你笑,久而久之,這個坐像屁股被摸得鋥光發亮。但“邋遢髒”未得道成仙時,成天東溜西逛,惹事生非,一次闖下大禍,險些丟掉性命,正好被住在襄陽城內石壺巷裡一個開黃酒館的掌櫃救了。

一年,這個掌櫃過六十大壽,正午時分,得道成仙的“邋遢髒”趕來給恩人祝壽。他衣著破爛,踉踉蹌蹌地提個很大的夜壺到來,進門之後,把夜壺往壽桌上一擱,也不言語,便轉身而去。壽星掌櫃見狀氣得拎起夜壺便向外側倒,誰知壺裡裝滿黃酒,如洪水般傾洩出來,流得屋裡屋處遍地都是,一直流入鄰近府域隍廟水井裡,酒香四溢。掌櫃趕緊收手,留下尚未倒出之酒。

從此,這個掌櫃用城隍廟井水釀製黃酒,勾兌幾滴夜壺所剩酒液,酒味益加醇正綿長,生意愈發紅火起來,慕名而來買酒客人每天絡繹不絕。

後來,這個酒家乾脆請人用石頭雕琢而成一把大石壺,放在巷子口藉以彰顯揚名。日久天長,這個巷子便被人們戲稱“夜壺巷”而張揚開來。

還傳說與李自成在襄陽成事有關。明初,襄陽城修成之後,石壺巷是一條背街小巷,巷短、巷窄、無名。及至明天啟年間,熹宗皇帝朱由校荒於朝政,太監魏忠賢獨攬大權,大肆剿滅異已,朝廷危機重重,熹宗皇帝無力迴天,在悲憤中病逝。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立志重振朝綱,無奈積弊太深,加之朱由檢生性多疑,用人不力,最終眾叛親離,以致朝綱混亂,官吏腐敗,民不聊生。於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天下豪傑揭竿而起,其中最大一支隊伍便是李自成部。

崇禎十五年(1642)十二月,李自成和另一農民軍領袖羅汝才合兵攻打襄陽,十二月初四,改佔襄陽城。儘管李自成至第二年秋離去,在襄陽的時間不是太長,前後不過兩個年頭,但他在襄陽的所作所為,對他以後推翻明王朝的統治,建立自己的“大順”政權至關重要。

李自成在襄陽期間,整頓軍隊,嚴明軍紀,保護人民利益,甚得民心。他改襄陽為“襄京”,自立為“新順王”,置大行署,創官爵,任命將軍、上相、左輔、右弼,委任地方官員為侍郎、侍中、從事等。這種政權建設,為“大順”政權西安建制及北京定製,打下了基礎。

相傳李自成在襄陽時,手下一支部隊駐紮在石壺巷附近。當時石壺巷因往來人少,沒有公用茅廁。那麼多人馬駐紮之後,士兵大小便就隨便在這個巷子裡就近解決。日子一長,整個巷子汙穢不堪,臭氣熏天。在此居住的百姓苦不堪言,便找到李自成訴苦。李自成聽後,認為這不是一件小事,親到現場查看,果下其然,但對如何妥善解決,也一時犯難起來。

這時,手下有人建議:做一些石壺置於巷內,供小便使用,每天派人值手,拉走穢物,至於大便,則另覓他處。李自成一聽,覺得這一建議不錯,既方便部隊臨時之需,又減少擾民,減輕附近百姓怨氣。於是,令人運來石頭,請石匠鑿成夜壺,擺放巷內。由此,這個巷子多了一道風景,排列一排石制夜壺,成為名副其實的“夜壺巷”。

以後改朝換代,新到任的襄陽知府聽到“夜壺巷”之名,很不高興地講:如此不雅之名,怎登大雅之堂。因此下令改稱“石壺巷”。當然,老百姓不管雅不雅,依舊稱名“夜壺巷”。

如此數百年來,此巷一直沿用兩名:官稱“石壺巷”;民稱“夜壺巷”。

(楊立武 朱家紅 李德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