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中國歷史上曾有個朝代大電影,從上古時代直到帝國時代都非常流行。

在這場史詩大片中,最佳男主角都是為了王權霸圖而孜孜以求的權臣武將,至於配角和群演那也是不少。

三公九卿堪做配角,在哪搖舌鼓譟,中低官僚因級別不夠,就做群演山呼萬歲。

至於廣大平民,也有作用,那就是看著城頭變幻的大王旗,感嘆:這時代又變了。

時代一變往往意味一個王旗的隕落和新王誕生,這出歷史大劇就是古之“禪讓”。

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禪讓大戲)

出演頻率有多高?

從公元220年到公元618年,398年時間足足上演了8次,每次都是舊王哭泣新王笑,笑完還待新王收。

歷史輪迴性和宿命感,在哪個動亂迭起的特殊年代演繹的淋漓盡致。

那麼為何會有如此故事不斷重複?不得不說起頭者曹丕,帶了個好頭。

證明了這件事是票房保證,換來了巨大收益。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曹丕無疑是深諳演出精華的主角。

按《魏氏春秋》記載,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之後,曾經不無感嘆的說!

禮畢,帝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魏氏春秋》

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古代堯舜禹禪讓的滋味就和我今日體會一樣,從未有什麼賢良恭儉讓,不過位高權重者得而已。

至於原因也很簡單,配合朝臣表演的曹丕,只需要按照劇本安排演出即可。

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曹家父子第一人)

這劇本也有標準情節,那就是三請三讓。

群臣鼓譟,漢獻帝請求,曹丕假意推辭,說自己才德不足,無法承擔之類的廢話。群臣一看權臣謙虛,在第二次勸進,依然不允。最後就第三次勸說,順帶弄一出逼宮。

口含正義之言高聲疾呼,君若不允國將不國,望君細細思量。

最後被逼無奈的受禪人,裝作特別為難的答應了,答應完之後,就選一個黃道吉日祭天告地,祭告天地目的就是祈求上天允許,這江山要換顏色了。

一場禪讓,真是包含了不少學問。

勸告的話術是其一,委婉的拒絕是其二,逼宮是其三,禪讓典禮是其四,祭天告地是其五,也由此拉扯出了無數學派。

縱橫家穿插其中,儒家鞍前馬後,風水師搭舞看氣,五行說論背景,看著過癮否?

過癮之餘不禁思量,為何要如此虛偽?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啊。

第一:為了權利交接的穩妥,所謂名正言順才長久。

第二:為了利益交換、妥協,政治鬥爭精髓在平衡,每朝都有擁護者,他們的心態不可不察。

但是這一切虛偽也好,名正言順也好,交換妥協也好。

卻在隨後的一次次輪迴重複後越發的變味,連續數次後,終於撕下了遮羞布,奪權之路也就越發不要臉了。

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皇帝也難)

這如何體現的,看看被禪讓者的下場就可知了。

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後,也許是因為曹操女婿的關係,這漢獻帝結局很好。

成山陽公不說,還保留了漢室正朔宗廟,繼續給天子待遇,上書也不用稱臣。這算是漢朝400年餘蔭子孫的最後關照。

曹丕禪讓後僅僅45年的公元265年。

悲催的曹魏末帝曹奐,體會了漢獻帝的苦楚,禪位與晉王司馬炎。

諮爾晉王:我皇祖有虞氏誕膺靈運,受終於陶唐,亦以命於有夏。……....率循訓典,底綏四國,用保天休,無替我二皇之弘烈。

說了一通廢話後,司馬炎也和曹丕做派一模一樣,在朝臣三請二讓一無奈後,勉為其難接受了。最後為了安撫人心,魏帝曹奐安置的也不錯。

封陳留王,出門用天子車仗,保留宗廟祭天權利,待遇儼然和漢獻帝一模一樣。

曹丕和漢獻帝選擇同樣的安置套路不足為奇,因為這兩場禪讓間隔太短,無數見證漢獻帝待遇的人都還活在人間,要是厚此薄彼,不是給後世人一個不好的榜樣嗎?

試問誰又能保證自己江山永固,後世子孫永遠爭氣,事情雖不地道,可奪權後給予高待遇,也算為後人積德啊。

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司馬懿子孫無福)

但是司馬炎後人,卻沒有了漢獻帝和曹魏末帝待遇。

公元420年,東晉末帝司馬德文遇見和祖先一樣難題,宋王劉裕也起了禪讓之心。

諮爾宋王:王者,宰物之通器;君道者,天下之至公。……王其允執其中,敬遵典訓,副率土之嘉願,恢洪業於無窮,時膺休祐,以答三靈之眷望。

詔書和前兩次演繹臺詞差不多,就是名姓祖宗改了改,三請兩讓一無奈也省了一步。

至於退位皇帝結局,那就呵呵噠了。

明面上,梟雄劉裕也給了晉帝司馬德文零陵王王爵和一郡地盤,天子車仗一應俱全,待遇也很高。只不過三月後,剛稱帝的劉裕就出爾反爾,將司馬懿後人給毒死了。

至於根源嗎?也許是司馬懿家族奪權之路太過血腥,報應在了後人頭上吧。

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但是這報應嗎還是接二連三。

梟雄劉裕禪讓後不過50年的公元479年,他的後代宋帝劉準又一次經歷了禪讓,只是這次角色變了。齊王蕭道成逼宮禪讓,詔書末尾就連客套話都不說了。

朕雖寡昧,暗於大道,稽覽隆替,為日已久,敢忘列代遺則,人神至願乎?便遜位別宮,敬禪於齊,一依唐虞、魏晉故事。

讓先皇罵自己闇弱無道,被禪讓是活該,末了還不忘說句,這就是前人唐虞、魏晉故事的延續而已。

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城頭變化大王旗)

這話說的,好沒規矩,卻也是時代需要。

原因嗎也很簡單,魏晉時尚有風骨,到了南北朝就是一個正兒八經的亂世了,亂世為王拳頭大就是真理,虛名也就越發的不在乎了。

不過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蕭道成依舊用了三請二讓一無奈的套路,最後也將宋帝劉準安置為汝陰王,該給的待遇一樣也不少。

只是這待遇享受的時間更短了,僅僅20天后,這新封的汝陰王就成了刀下亡魂。

如此看來,劉欲還算厚道,至少給了晉末帝三月時間,座熱了屁股下的王座。

彷彿是宿命一般,對先皇殺戮時間越短,這新王朝的壽命也就越短。

劉欲給晉末帝3月,劉宋國祚近50年,蕭道成給宋末帝20天,蕭齊國祚也就只有23年。

公元502年,故事再次重演,這次逼宮的是梁王蕭衍。一個以儒家讀書人自居,講究禮儀的皇帝,正因如此,這次他的詔書相對還算客氣。

相國樑王,天誕睿哲,神縱靈武,德格玄祇,功均造物。止宗社之橫流,反生民之塗炭……朕雖庸蔽,暗於大道,永鑑崇替,為日已久,敢忘列代之高義,人祇之至願乎!今便敬禪於梁,即安姑孰,依唐虞、晉宋故事

一通文書,先將梁王蕭衍吹上天,再將自己的過錯反省下,隨後結語依舊是依唐虞、晉宋故事,嗯嗯有進步,多了個宋。。。

故事最後,齊末帝蕭寶融依舊有名義上的儀仗待遇,只是他的結局依舊不好,一月後就被蕭衍派人給弄死了。

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宋齊梁陳一個個來)

嗚呼哀哉,這冤冤相報還沒到頭。

55年之後,梁帝蕭方智宿命般的禪讓給了陳王陳霸先。待遇依舊,這次陳霸先厚道,過了一年才將蕭方智殺死。

自此以後,中原大地,這場歷史大局就越發的暗淡了。

隋朝建立時,也是逼迫的北周皇帝禪讓,唐朝建立時,李淵逼迫隋末帝楊侑禪讓,至於北宋趙匡胤,則是通過黃袍加身成就的王圖霸業。

不過禪讓這事就很不講究了,要了份詔書,連儀式都沒咋弄。

這事到後來為何越來越不講究?

原因嗎也很簡單,禪讓禪的是什麼?王道正統而已。

可是當遊戲規則改變之後,當野蠻的入侵越來越多後,這所謂正統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底了。魏晉南北朝應是中華第一帝國秦漢的延續,而秦漢又深得春秋戰國和上古三代遺風。

堯舜禹禪讓事蹟,還有周禮束縛制約,隨儒學興起後,歷經王莽改制的復古風潮,最後成了權臣思維定勢。

那時遊戲規則是崇古,古人都是大賢良師,做的都是對的好的有道理的,要學習。

於是,一輪又一輪皇權更迭,就在古人禮教束縛還有正統需要下開始了,這股風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為盛。最後也因為南北朝時候的民族融合,受到外族影響而漸漸淡泊。

南北朝時北方政權多是遊牧民族的。在他們看來,這勞什子的禪讓有啥意思,我要當皇帝,兵強馬壯不就夠了嗎?

禪讓:皇帝大臣一齊演出大戲,三百五十年,連拍六次膩不膩?

(都是上古大賢惹的禍)

​只有專注於正統的漢族帝國自居者,才會在意名分和大義。

這佔據名分和大義的帝國,也都成了正統王朝,比如宋朝這個沒有大一統的王朝能稱為正式王朝就是因此而來。

但是宋朝之後是元朝,這滿滿肌肉棒子的朝代,可沒啥正統觀念,要不是忽必烈遷都和部分漢化,元朝之名都不會有,元亡後,淮右布衣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為了正統延續,捏鼻子認了元朝,只不過禪讓啥的就沒玩了,蒙古人都滾犢子了,去哪禪讓?

明朝後,清朝看著一代代人都有樣學樣,也學朱元璋做派,皇太極找不到明朝玉璽就弄了出元朝傳國玉璽給自己臉上貼金,入關後的清朝,又通過承認明朝正統,給自己賺輿論分,隨後經歷文字獄之類的言論控制手段,讓自己成了正統。

至於禪讓環節,真沒人在意了!

隨後就是辛亥革命槍聲起,在袁世凱軟硬兼施下清帝遜位,中國帝制時代徹底終結。

如此看完中國十多個朝代,所有人孜孜以求的正統名分,其實就是一場戲的明面而已,禪讓也好,承襲也好。

正面偉光正,背面陰冷狠。

今日回看,禪讓當屬歷史最虛偽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