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我們吃什麼?

“民以食為天”,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物資的豐富,尤其是食物的來源、儲存、有效再生產補給得到根本解決之後,才迎來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實質性進步,人類的社會屬性也得以發展和完善。

農耕生產孕育的河流文明,以及因之而派生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類進入現代文明的基礎和保障。中國是最主要的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農耕文明的發達高度、時間跨度都無與倫比,體現在民俗飲食文化方面,其豐富和精細程度,“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遠遠領先世界其他民族。更為重要的是,華夏文化以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思想為根本,既講求飲食與時令節候的適宜,又重視飲食與情感追求的協調,往往在飲食習俗的背後,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元素。

三月初三,我們吃什麼?

三月初三這樣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日子,寄託著各族人們深厚的情感和希望的日子,體現在飲食上,又有著怎樣的表達呢?

補述一點,作為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結晶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在氣氛上與“寒食節”吻合,在時間上又與三月三重合的幾率非常高,所以逐漸演變為三節合流。在這裡,與清明寒食相關的習俗也摘錄在內。

1、 蒿子粑粑:盛行於舒城、霍山地區。其口感香脆,味鮮色美,傳說吃蒿子粑粑可以“巴魂”。

2、 雞蛋:這個習俗比較普遍。張衡《南都賦》的記載有,春天多吃雞蛋,夏天多吃筍,秋天多吃韭菜,冬天多吃韭菜花,對應的節候進食對應的食材,是滋補強身之道。

三月初三,我們吃什麼?

3、 薺菜煮雞蛋:這也是具有普遍性的習俗,很多地區都有。民間諺語有“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說法,《詩經》有“其甘如薺”,辛棄疾詞《鷓鴣天》“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描述的都是這個情景。一般是採集薺菜,調進鍋裡,煮一大鍋雞蛋,大家分食。因薺菜諧音“聚財”,所有吃薺菜煮雞蛋,寄託著財運亨通的希望。而且,據說這還有防治頭痛頭昏病的功效。

4、 曲水流觴、曲水宴:有雅趣的朋友相邀,並選擇有曲徑流水的地方,飲宴雅玩,項目有:漂酒杯、流卵(即雞蛋)、流棗等,規則是把以上物品放置於水面漂流,旋停在誰的面前,其人即飲酒食用,並賦詩作文,詩文不成要罰酒三杯。

三月初三,我們吃什麼?

5、 芥菜粑:流行於湖北黃梅地區,做法是將臘肉、醬豆腐乾、芹菜、花生米切碎作餡,包在芥菜粑裡面食用,味道非常鮮美。相傳吃了芥菜粑不長疥瘡。也可以用芥菜煮雞蛋或掛麵,據說能治頭痛,也有健康長壽的寓意。

6、 粑粑:據《荊楚歲時記》所載,這自古以來是荊楚地區的習俗,俗話說“三月三,蛇出洞;九月九,蛇入洞”,為減少蛇蟲之害,三月三,荊楚人們親友之間,便互贈粑粑,寓意“堵蛇洞”。同樣,九月九贈粑粑,寓意“開蛇洞”。

三月初三,我們吃什麼?

7、 挑蔥會:流行於苗族地區。這一天,苗族青年男女,要上山挑蔥會友,一邊挑野蔥,一邊對山歌,挑的野蔥,與雞蛋、肉、菜一起炒食,野餐聚會,聯絡感情,並因此成就姻緣。

8、 五色糯飯:這是壯族、侗族的習俗。三月三這一天不僅舉行歌圩節,人們還要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分享,並走訪親友,相互提醒該忙農事。

9、 寒食:據古聖推算,在冬至之後一百零五天,便會有疾風勁雨出現,所以人們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荊楚歲時記》記載,荊楚之地的人們會做麥芽糖、大麥粥為這個時令的食物。《鄴中記》記載:“寒食三日,荊楚人都要釀醴酒,又要煮粳米和麥子造酒,搗杏仁煮粥”。《玉燭寶典》記載:“今人都用大麥煮粥,研杏仁入酒,以麥芽糖加在酒中,非常甜美可口。”還有傳說,寒食節是紀念晉文公的名臣介子推而設立。因介子推躲避晉文公的封賞,逃到綿山隱居,晉文公率眾大舉搜山,還是找不到,便聽從了別人的建議,縱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但最終,介子推寧可燒死也不出來,後世為了緬懷他因焚燒而死,不忍舉火,寧可寒食。孫楚《祭子推文》,講的就是此事。

三月初三,我們吃什麼?

10、 清明祭掃野餐涼食:清明掃墓是中國各地都遵循的傳統。祭掃之後,在墳前野餐,寄予著陪伴先祖的情懷。據傳,湖北宜昌的習俗尤為講究。清明掃墓,稱為“趕推子”,備的飯菜很豐盛,要用九格的抬盒裝盛,抬到墳地去。當然全是涼菜,一般是春捲、香腸、臘肉、表皮豆、油炸蘭花豆、麻花、燒餅、涼麵、花生之類。野餐時,如有過路人,不論生熟,都會熱情相邀入席。

此次大麥地詠歸第三回雅集:“醉扶歸”,本著古風與鄉愁裡的春風上巳天的主題,我們也依葫蘆畫瓢地引入一些小吃和就食方式,讓我們以此與古人再近一些。

三月初三,我們吃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