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什麼道理?並非迷信

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國的古代勞動人民,他們只能將生活經驗逐漸的積累起來,久而久之就凝練成了簡單的一句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的內容可謂是種類繁多,有告訴人們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也有天氣的預測,更有生活上的智慧,可以說讀懂了俗語文化,能讓我們更加通達的瞭解人生的真諦,也會引領我們走向光明大道。比如有這樣一則俗語很有意思,就是“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什麼道理?並非迷信!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什麼道理?並非迷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這句俗話為什麼把老人比作是一條龍,後一句更是讓我們雲裡霧裡,龍向著的人,都應該是衣食無憂的,但卻說窮那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句俗語裡面包含了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去仔細研究。我們華夏兒女,向來都是以“龍的傳人”自居,在一個家庭之中,自然是一家之主的老人才夠得上龍這個稱呼。龍能騰雲駕霧,而且在《中國吉祥圖說》中提到龍生九子,但是九子不成龍,這就說明了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性格,結合下一句“向誰誰家窮”就可以大概猜到俗語的意思:老人如果偏愛哪個孩子,那麼這個孩子以後就不會成材。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什麼道理?並非迷信


從古至今,最小的那個都是最受寵的,家裡父母喜歡,上面還有兄長護著,從小就習慣什麼都躲在別人後面,長大以後自然很難獨立,日子也就過得不太好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很難擔當重任,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老人,還要在補貼救濟,讓年輕人更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就是坐吃山空的狀態。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什麼道理?並非迷信


大家的一生都不可能是順順利利的,你需要成長,你就必須經歷挫折和磨難,而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他該去承受的都被父母給承受了,當下也許孩子會很感激,但以後甚至還會反過來仇恨父母,是父母造成了以後的他,而那些自己去獨立成長的人,面對風雨無阻,他們的心早就強大起來了,遇到事情也不會慌亂手腳,能很快想出解決辦法。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有什麼道理?並非迷信


這種情況不分時代,在大家庭中更是司空見慣。老人溺愛的孩子大部分恃寵而驕,沒有經歷過世間百態、沒有經過磨鍊,變得鼠目寸光、走向社會後舉步維艱;那些早早就經歷過世間冷暖、人間百態的人目光長遠、心胸豁達,往往是做大事之人。這句話也在告誡很多老人:要給孩子們一個公平公正的教育環境,不然只會害了其中一方。你怎麼理解“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