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此話有何深意?

孔子說:“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產生。人的軀幹四肢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接受來的,不敢使它們受到誹謗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

古人重禮儀,知廉恥。而對於“盡孝道”是放在首位的,正所謂百善孝當先,一個人心中對父母都沒有感恩之情,其他所有事情都無從談起。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此話有何深意?

老祖宗眼中的“孝道”也分狹義和廣義,往小了說,就是孝敬父母長輩;往大了說,那就是報效國家。孔子在《詩經·大雅·文王》中說:“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侍君主作為繼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才是孝道的最終歸宿。”

對於身體髮膚,老祖宗有自己的見解,認為可以從毛髮的濃密來判斷一個人的生活狀況,是貧窮抑或是富貴,看看腿上的汗毛就明白了。也因此衍生出了一句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讀起來很不解,其實是包含了老祖宗的識人智慧的。

“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到底講的是啥?

這要說看一個人的頭髮和鬍子,那很好判斷。歷史上那些大鬍子的命都不錯,比如張飛,李逵。這些人一看就是力大如牛的武將,即便是做了殺豬的屠夫,那也不愁吃喝。這命自然就是富貴的了,但要說兩腿上面有濃密的汗毛,也是富貴之相,還真有點費解。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此話有何深意?

其實,要弄明白老祖宗到底說的是什麼,還得結合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之所以中國會如此強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人們賴以生存的“農耕”。

中國是有著先進技術的農業發達國家,截至目前,最古老的大米消費證據是從中國湖南省道縣的巖窯洞玉蟬巖洞中找到的四粒大米,時間可以追溯到12000至16000年前。

農業發達依靠的是什麼?一是技術,二是農民。農民是各個時代中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在封建社會中,他們也是最貧窮的一個群體,說起來還真是寒心。

那麼問題的答案也就很明朗了,從事農業耕作的人,整日面朝黃土鼻朝天,甚為辛苦,也就是無福之人了。這是因為在古代,衣著很特別,以長衫為主。達官貴人都是長衫的打扮,要下苦力的多穿短衫。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此話有何深意?

但要下田插秧,收割,那就必須把褲腿挽起來。日復一日地在田裡穿梭摩擦,腿上的汗毛自然也就變得稀鬆,很少了。而地主老財們,只是在家裡享受,一年四季都是錦衣玉食,腿上的汗毛自然長得很茂盛。

所以,老祖宗就是憑藉這樣的一個實際現象,來判斷一個人的生活狀況的。結合實際的生活年代,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還是很有道理的。

時代變了,生活也變了,老祖宗的俗語還適用嗎?

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即便是同樣從事農業耕作,如今的農民無論是在生產技術上,還是在生活氛圍上,都不比城裡人差。在共同奔小康的路上,農民可以說是走在隊伍前列的。

除了傳統的稻米和小麥種植,更多的經濟農作物也在機械化的催生下,大量種植,而且還很高產。如果還是僅僅依靠看腿上的汗毛,來判斷一個人的生活狀態,顯然是不適用了。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此話有何深意?

但是老祖宗這種通過周邊生活環境和狀態,仔細琢磨,善於總結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我們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中,都應該養成善於總結的習慣,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事實證明,善於總結的人,也是成長最快的一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