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习渐入佳境的一个特征

小儿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在加拿大,一直到去年进中学。这让我有个机会一窥加拿大的教育。

这里的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乘法,不过学校里是不教乘法口诀表的。这里的小朋友知道乘法的原理,譬如,3X4就是有3个4相加,所以他们做乘法很慢,就是慢慢加,虽然做得慢,但也能做。只是小朋友很长时间里都在做一位数的乘法,看得我都急。

反正带孩子也没事,我就让小儿在三年级的时候背了乘法口诀表,从那时开始,到现在6年级,数学都没什么大问题了——因为6年级还在练习乘法。

太极拳练习渐入佳境的一个特征

记得我小时候,好像也是三年级左右开始学乘法。记忆中,老师是直接让我们背乘法口诀表,以至于很长时间,我不知道3X4就是4个3相加,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知道3X4等于12。

知道“3X4等于12”,不管知道不知道原理,只要知道等于12,并且记住了,就等于在心里做了一个标记,以后我们可以以这个为基础去做30X4,或者13X4。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最终我们大部分人看一眼就知道3X4等于12,这在《刻意练习》一书中被称为“心理表征”。

中国小朋友因为背乘法口诀表,所以很快建立起大量的关于乘法的心理表征,在解决乘法题时,很长时间里相对其他小朋友有明显优势。有些印度人会背11到19的乘法口诀表,他们的优势更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小朋友也会记住3X4等于12,也能建立起这一套心理表征,所以,最终那些小朋友也学会乘除法。

在拳架运行过程中,一般大家都知道要松肩,什么是松肩?郝月如老先生在《十三身法》里说:何谓松肩?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大家行拳检查松肩这一要求的时候,会不会背一遍老先生的话: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当、然、不、会

太极拳练习渐入佳境的一个特征

我在行拳过程中,是检查一下肩部位置就过去了。这就是因为我建立了“松肩”的心理表征。当然,除了松肩,还有十二条基础的身法要求,什么含胸啊,拔背啊,裹裆啊,护肫啊。在行拳过程中,没有人靠背诵十三条身法文字来练拳的吧?反正我不是靠背诵条文来练拳的。

我是把这些条文落实到身体,然后身体会产生感受,行拳中就是抓住这些感受来练拳。动作到位了,身体的感受会告诉我。

——这种练习方法,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就被称为建立起了心理表征。

太极拳拳架练习,需要建立起很多心理表征。有了这些心理表征,练拳就会效率高,你自己会觉得气感十足,旁人会感受到你练拳精神聚集。

在公园里、广场上群体练拳,容易受周围人影响,受旁边广场舞等活动的影响,一般人很难建立起心理表征,接近百分之百就是在随波逐流做做广播操而已。这就是《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指出的,小提琴练习者需要大量的时间单独练习。

不过,还是会有人建立起心理表征,虽然慢,就像加拿大小朋友6年级还在做一二位数的乘法那样,但毕竟开始脱离太极操了,这种人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开始单独练拳了

太极拳练习渐入佳境的一个特征

有一些朋友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在落实身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身体感受,一会儿这里热了,一会儿那里胀了,就是通常说的气感。有气感的人,就是容易建立起心理表征的人。不过真正地要练出太极拳功夫,还得建立起正确的心理表征。

万一建立心理表征错了,就像把乘法口诀表背成三七二十三、四八三十七一样,是不可能正确进行乘除法运算的。一些练习太极拳很用功的朋友,始终没有很大进步,也是如此,对于身法要求,他们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心理表征。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松肩,是十三身法里比较简单的要求,不过说句老实话,真正做好松肩的人,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