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蕤》:来之不易的爱情也不能约束自由,所以我选择离开

正如许荣哲先生所说,严肃的小说家是在故事中挖掘人性的深度,思想深远的沈从文先生也一样,

他在爱情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审视,从人性道德的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

《如蕤》便是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女主花了三年得到男主的爱情后,却仍选择远走的狗血故事,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本真,也带给了读者思考,这样的不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到底是否正确,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人们应该具有的?

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如蕤》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沈从文先生借《如蕤》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感悟,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我们的未来应该怎么走。

《如蕤》:来之不易的爱情也不能约束自由,所以我选择离开

一、悲剧意识:为了我的快乐,为了不委屈我自己的感情,我就走了

读沈从文先生的小说,往往都会有一丝悲凉萦绕心头,无论是《边城》中的翠翠,还是《如蕤》中的如蕤,都在沈从文笔下那如牧歌的氛围里,走向了孤独。

与沈从文笔下充满纯真的“乡下人”翠翠相比,“城里人”如蕤有一股别样的气质。她温柔高傲,相貌艳丽,有着知识者的“品学粹美”,让她身边的男男女女无一不为之倾倒。但这样的风光并不为她所喜,反而认为他人的殷勤又可怜又可笑:

“爱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却不爱他们。她觉得一切爱皆平凡得很,许多人皆在她面前见得又可怜又可笑。许多人皆因爱了她把他自己灵魂,感情,言语,行为,某种定型弄走了样子。”


她看不上因为她的美丽而折服的男人们,她想要的是不受她美丽动摇的大树般的男人,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向东方去找寻她的爱情。

正如《边城》里翠翠与傩送相遇的偶然,如蕤也在一次偶然的意外中遇见了倾心的年轻男子梅先生。

与阉鸡似的都市男子不同,梅先生高大、健美且充满野性,符合如蕤所向往的如农夫般形象的理想型。在如蕤遭遇因落水而有的生命危险时,及时地用他那强有力的手,将如蕤抱上了岸。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由“偶然”和“情感”加以形成的。如蕤落水的偶然,梅先生刚好从海里救了如蕤的偶然,两个偶然遇到一起,让如蕤对梅先生倾心,之后这样的猛烈的倾心,形成了如蕤和梅先生那纠缠的三年。

如蕤爱上了带着乡下人气分的梅先生,可梅先生却因为如蕤是一个官僚的女子,且她身上那不可为据的传闻,对如蕤心生冷淡,总极力避着如蕤。但如蕤仍真诚地付出了三年,直到梅先生生病,如蕤的柔情才让骄傲的梅先生爱上了她。

但此时的如蕤并不觉得心满意足,反而在幸福的终点及时调转了车头,选择离开。在梅先生的病床枕头旁,如蕤留下了一封告别信:

“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走了较好,为了我的快乐,为了不委屈我自己的感情,我就走了。”


至此,《如蕤》又是如《边城》一般,成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悲剧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悲剧不外乎三种类型:

  1. 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以是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极致的恶毒;
  2. 造成不幸的还可以是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
  3. 不幸也可以是仅仅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


《如蕤》便是由于第三种类型而导致的悲剧。梅先生的年龄比如蕤要小,在性格上仍带有小孩子的单纯,这样的单纯使得梅先生爱得懵懂。且如蕤是某某总长的女儿,梅先生是某某先生(文化分子)的儿子,地位间的隔阂让梅先生对如蕤冷淡,而后又因为中毒时如蕤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梅先生接纳了如蕤的柔情。

如蕤清楚地认知到她与梅先生的性格、年龄、地位之间的反差,以及梅先生的爱只是因如蕤的付出而心生的怜悯。出于对完美爱情的执着,如蕤最终选择了离开。

《如蕤》:来之不易的爱情也不能约束自由,所以我选择离开

二、随性的人生形式:解绑由“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跟随心之所向,回归人性本真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大多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悲剧美学风格。

在《边城》中,结局是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等着傩送回来,在《如蕤》中,结局是如蕤与梅先生纠缠了三年,最后留下一封信孤独地离开了。

两者都是悲剧,可这种悲剧却让人觉得不仅符合常理,而且还让人感动与震撼。这种“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形式”便是沈从文先生借由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生命感悟,也是一种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现代文明带来了规则的同时,也拘束了人们的天性,让人们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虚伪、无聊、压抑、变态、功利等都是很多现代人的特性,而这特性让人们的生命力变得欠缺,患上了都市“阉寺病”。

《如蕤》中的都市男子便是如此。

如蕤是一个有魅力、有地位的女人,几乎在她身旁的男人们都为之倾倒,有人为她无聊到大清早便在林荫里踱着躺着;有人为她变态到在海滩上的脚迹中寻找她的踪迹;有人因被她拒绝而要自杀;有人则因她的地位所迷,世故地找理由接近她。

这种种的景象莫不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究其根本,这些的男子的灵魂已被都市教育与都市趣味所同化,因此显得既愚蠢又下流。

内心对生命自由、个性自由极度追求的如蕤当然看不上这群男子,她想跟着自己的内心走,去追寻真正的爱情。于是在她居住的帐幕里,她贴了一个小小的纸条:

“我不高兴再留到这里,我走了。大家还是快乐的打发这个假期吧。”


这样随性的、跟随心之所向的行为是特立独行的,也预示了她的结局,在认知到梅先生并不是真正爱她时,她也选择了留下一封信离开。

在很多人看来,如蕤显得有些矫情,梅先生已经爱上了她,两个人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为什么仍选择离开?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跟随自己本心的随性的行为恰好是我们所缺乏的。

在现代生活中,爱情与婚姻早已不单纯了:爱情源自于外在的魅力,婚姻也来自于资产的丰厚,且不知何时,恋人的颜值与资产早已成了众人攀比的对象。同时,在现代生活中,爱情与婚姻也早已不自由了:爱情的付出成为了枷锁,社会对离婚的偏见成为了枷锁,即使感情变淡,恋人们凑合着在一起,即使婚姻不幸福,痛苦的那一方也得继续忍受着。

但如蕤做出了我们不敢做的,她付出了三年的青春,她也知晓了自己的年纪已不再年轻,可是她不愿将就。她愿意解绑由文明制造的种种枷锁,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也许她要求完美爱情和幸福的天性注定她未来孤独,但是正如诗人裴多菲所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样随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想表达的生命明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探索自己的存在价值,跟随心之所向,才是对自我、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如蕤》:来之不易的爱情也不能约束自由,所以我选择离开

三、人性审视:我们的未来应该如何走?

《如蕤》体现了沈从文先生的深刻思想,他在这本爱情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审视,从人性道德的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

《如蕤》中的都市男女渐渐得变得世俗功利,在现代文明的浸泡下,人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甚至愚昧到宁肯自杀也要道德绑架他人,让自己的心愿达成。

在现实生活中不也同样如此么?在本可以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幸福时,我们却将幸福依附在他上的身上,在遭受痛苦时,我们只会哭诉和伤害自己,以此来向他人乞怜。

这样不放过自己也不放过别人,完全丧失自我的心理便是现代文明若带来的扭曲。

基于此,沈从文先生通过想象与构筑他的文学世界,向我们展示了未被现代文明扭曲的美好,批判了现代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对人们人性的伤害,期盼了我们回归人性的本真,热爱生命,发扬个性。

在《如蕤》中,最后的结局是梅先生看完如蕤留下的离别信后,真觉得爱上了如蕤,可就像如蕤所说:

“我并不是为了增加你的想念走的,我只觉得我们事情也已有了一个着落,我应当走,我就走了。”


如蕤和梅先生的爱情本身就是如蕤的真诚付出换来的,如蕤的柔情与恩情绑架了梅先生,梅先生因怜悯而产生的爱绑架了如蕤,两者都因相互迁而失去自由。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因为权衡利弊而放弃自己的个性与自由,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资格,甚至愚昧到因为他人的看法而约束自己,忍受痛苦。可我们有没有问一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到底要怎么生活?

没有,我们每个人都过得不快乐,因为规则,我们压抑了自己。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置办衣服更多的时是受标新立异的驱使,受世人观点所左右,忽略了衣服的真正用处。”

因为潮流,因为“文明”的约束,我们连穿衣服都不能随心所欲。还记得因为随性穿衣而被网友骂上热搜的热依扎,仅仅只是出于自己的喜欢,便被很多人骂低俗,不符合中国人的保守规则。可衣服的真正用处本只是维持体温啊。

这样的事情多不胜数,可当今的大多数人仍浑浑噩噩地活着,放弃自己的个性与自由,变成《如蕤》中所描述的那般从同一个模子里印就的男男女女,无趣且庸俗。

如蕤应当走了,而我们也应当走了。

《如蕤》:来之不易的爱情也不能约束自由,所以我选择离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