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吉晴 攝影記者鄒斌 通訊員邱舒 胡莉萍

春日水落,遍地黃花現,夏日水漲,汪洋一片,遍地黃花遭漬澇。這是《黃陂通史》對於黃花澇名字由來的記載。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穿過繁華的盤龍城商業區,驅車8公里左右就來到了一座名為“黃花澇”的村落,入口處門牌橫書“古鎮歡迎您”,這座千年村落以低調的方式向來客道出自身的與眾不同。

黃花澇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這座古村落在歷史的年輪中幾經沉浮,“隱匿”於鬧市,卻在新農村建設中煥發勃勃生機。

水路優勢形成“小漢口”

“我從兒時就聽家裡的老人們說過,我們的祖先是從江西遷移到這裡定居的。”今年62歲的王小明是土生土長的黃花澇人,作為該村的前任村支書,他對於這座古村落的歷史如數家珍。1800年前,黃花澇原是黃陂古邑石陽縣城所在地,時過境遷,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石陽縣城在戰火中消失了,此後的黃花澇,一直是個孤島。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明代洪武二年,從江西遷來的王氏家族在此落地生根,從此有了人煙。“黃花澇的特殊地形造就了與眾不同的景觀,這也是這座村落名字的由來。”王小明介紹到,原來黃花澇依河傍水,村西的上萬畝河灘溼地,每至暮春,一望無際的黃花,可到了漲水時節,黃花全部澇於汪洋之中,黃花澇的景觀也就成為村名。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地理特殊性賦予了這座古村落流傳數百年的名稱,也為它鼎盛一時的繁華盛景帶來了機遇。“黃花澇地處漢、孝、陂之交,襄陽、隨州、天門等地貨運通過黃花澇抵達武漢,作為水陸的交通樞紐,這裡曾經是熱鬧無比的碼頭小鎮,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說起想象中的黃花澇古貌,王小明這樣形容道,“老人們常常告訴我,他們的父輩曾形容碼頭上的船舶每日排隊足足有10公里的長度,船舶需要進入到渡口卸貨常常需要等候一個月的時間”,這裡商賈雲集,物流集散,是遠近聞名的“小漢口”。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沿著貫通古鎮的石板路前行,路盡頭就是古鎮渡口,曾經的繁華盛景不再,但是碼頭沿岸的石堆長灘仍然看得出歷史的痕跡,“你看,現在這裡已經沒有了船舶,渡口處我們仍然設置了‘古鎮渡口’的碼頭標誌,告訴來客這裡曾有一段輝煌的往事。”王小明說道。

退漁還湖再現生態美

來到黃花澇的客人都知道這裡的魚十分鮮美,黃花澇人吃魚由來已久。“蝦鮓”是黃花澇特產,據說製作技藝是明洪武二年從江西筷子街隨傳人過籍傳至黃陂。“蝦鮓”有兩種製作方法:醃和蒸。嗅起來醇香,吃起來酥美。2008年,“蝦鮓”被列入黃陂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黃花澇的魚好吃,我們這裡也曾是漁業養殖重地。”王小明介紹到,新中國成立後,黃花澇開始憑藉著三面環水的地理優勢發展漁業養殖,“那時候我們家家戶戶都有船隻從事捕魚。”1964年,黃花澇開始形成河、湖分界,府河與馬家湖、墨家湖等正式分割,到了70年代,隨著西湖大堤的建起,黃花澇開啟了漁業養殖的序幕,“那時候我們採取的是內養外撈的模式,堤內開始養殖漁業,堤外開始捕撈,高峰時期整個黃花澇有萬畝魚塘。”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今年69歲的王美華曾經就是一名漁民,“那時候黃花澇的魚是大名鼎鼎,不少人慕名而來。”王美華介紹到,但是到了90年代,黃花澇的漁民逐漸開始退漁還湖,養殖魚塘陸續拆除。“畢竟自然環境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現在村裡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日子也照樣過得不錯。”現在的王美華是黃花澇村最後一名擺渡人,他負責開著渡船運送從黃花澇前往東西湖柏泉的村民,“這是村裡的老傳統了,可不能丟下,只要渡船在一天,黃花澇的渡船歷史就不會被遺忘。”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現在的黃花澇地形呈現“舌頭”狀,三面環水,周邊被府澴河與任凱湖和麥家湖所圍繞,湖水清澈。黃花澇對岸的萬畝大草原其佔地面積五千多公頃,村裡的老人介紹到,這片大草原上會出現東方白鸛、白頭鶴和遺鷗,每年三月,這裡就成了遠近聞名踏青休閒的絕美天堂。

依靠文化底蘊尋找新出路

歷史更迭,曾經的“小漢口”成為了一座“沉靜”的村落,曾經的輝煌成為了老人們值得炫耀的過往,但是凡被冠以“千年之名”的地方,必有千年歷史沉澱而出的氣質。黃花澇這裡的沿河古石坡、古碼頭、明末清初居家村屋等遺蹟都保存完好。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王三清作為黃花澇的文化名人,對於村內的遺蹟瞭然於心,“黃花澇擁有的古建築是其他村落十分少見的。整個古鎮中遺留著五幢明末清初時期的古宅,在一幢幢老宅中,有一個名為梅園的老建築,很有故事,這幢老宅建於明末清初,主人姓梅,是遠近聞名的戲曲家,門口雕欄綴有紅綠圖案,因年代久遠無法分辨,但隱約可見當年雕工的精美,現在仍然有人居住。”王三清心裡清楚,這些古老建築對於黃花澇來說是無價之寶,“我曾經擔任過黃花澇的村支書,那時候就開始保護古建築,不少村民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紛紛拆了古建築建起新居,村裡幹部就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現在村裡的古居還有5家,都有百年曆史。”

鼎盛時夜有萬盞明燈,運輸要道成就“小漢口”,千年黃花澇憑“古”煥新生

除了古村屋,黃花澇中200米的古石坡也向來客彰顯著這座村落的悠久歷史,“這條古石坡見證了黃花澇最繁華的商業時期,原本有十條巷子對接,每條巷子的兩側都開設店鋪,每天車水馬龍,隨著歷史的變遷,十條巷子只剩下一條了。”王三清介紹到。

如何讓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煥發新生,成為了現在胡家移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盤龍城經濟開發區駐黃花澇村的負責人,他希望能夠通過黃花澇所擁有的歷史文化和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我們這裡的自然風光優美,這座歷史小鎮可以朝著生態文化遊的方向發展。”目前,村裡正在規劃整合村內的文化資源和對古建築進行保護,“村內的古建築我們都採取保護的措施,並對每一處建築挖掘文化故事。”胡家移表示,他們曾經設想對古石坡和古碼頭周邊的建築進行改造,建起明末清初風格的門樓,重現鼎盛時期的繁華景象,“一旦改造的設想成功,我們這裡有可觀的古建築,可聽的古老傳說還有賞不盡的風景,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為黃花澇走出旅遊經濟新路子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