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從國家糧食生產、存儲、流通等全產業鏈的調查情況來看,我們應當對國家糧食安全抱有足夠的底氣。

文 |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吳麗華

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2020年5月26日,“三夏”時節,河南省麥收正酣 圖/新華社發

“中國小麥第一縣”河南滑縣,麥收時節,年過七十的孔慶偉,特意花錢讓人把收穫的幾千斤小麥運回家,存了起來。

年初,因為疫情,兩個回老家的兒子難得待了近一個月,沒法出門工作,孩子們都著急得很,但孔慶偉心裡很踏實。

“家裡有糧,地裡有菜,院裡還有雞鴨,過再長時間也不怕。今年新收的麥子再存起來,來年孩子們回來過個一年半載,都不用發愁吃飯問題。”他如此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存在自己手裡,更為踏實。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持有孔慶偉這種樸素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來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285.7萬噸,同比減少938.3萬噸,收購量減少近18%。其中小麥第一大省、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的河南,累計收購912.4萬噸,同比減少538.8萬噸,降幅近40%。

這個數據一度引起高度關注,還上了熱搜。作為夏糧主體,小麥收購量減少,意味著什麼?糧食不夠吃了?要不要囤點糧食,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事實上,仔細思考其中的細節就能看到,這裡所說的減少,是收購量減少,而不是產量。

從產量數據來看,今年我國夏糧再次豐收,實現了十七連豐,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僅全國範圍內小麥、稻穀的庫存量,就足夠全國人民吃一年。

“口糧絕對安全,無需屯糧搶糧。”這是官方渠道反覆傳達的信息。從《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近期對國家糧食生產、存儲、流通等全產業鏈的調查情況來看,我們應當對國家糧食安全抱有足夠的底氣。

“莊稼老頭長得怪,你越漲價越不賣”

產量創下新紀錄,為什麼收購量卻減少了?

答案是——惜售。

“今年麥收時節,小麥價格有所上漲,一些農民和種糧大戶惜售,而且由於小麥價格本身已經高於國家託市收購價格,不少地方託市收購沒有啟動。”說到引發高度關注的小麥收購量減少,河南省商丘市食品工業協會會長宋肅遠如此解釋。

宋肅遠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家麵粉生產加工企業負責人,他並不擔心缺糧,“市場上糧食供應充足,而且當地麵粉及面製品加工企業處於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的狀態,24小時滿負荷運轉的麵粉加工企業只有10%,夜班能夠滿負荷生產的企業,也只有40%左右。”


“所以,消費者完全不用擔心麵粉、掛麵等供應問題。”他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說。市場需求不足情況下,之所以出現小麥價格上漲,農戶惜售,很大程度上源於玉米價格上漲,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部分人的心理影響。

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2020年4月3日,重慶市民在一家超市的糧食銷售區域內選購大米 圖/新華社發

由於生豬養殖量恢復性上漲,再加上季節性因素,今年春夏時節,玉米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每斤漲幅將近1毛錢。在養殖業,玉米和小麥有一定的替代關係,玉米價格高,飼料廠就會用一部分小麥替代玉米,進而帶動小麥需求,造成價格上漲。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監測發現,夏糧收購工作啟動以來,麵粉加工企業原料補庫需求較旺,飼料企業增加採購小麥替代部分玉米,企業入市積極性高。

尤其河北、山東和河南北部,這些地區是我國優質小麥產區,收購價格一直以來都要略高一些。優質小麥更是如此,需求旺、銷路好,有的品種價格在每斤1.27元以上,較普通品種每斤高0.1元左右。

漲價預期之下,農民惜售、糧食經銷商搶購屯糧就都在情理之中了。就像河南農村那句樸素的土話,“莊稼老頭長得怪,你越漲價越不賣。”

由於小麥價格上漲後市看好,在河南滑縣,不少種糧大戶像孔慶偉一樣選擇先把糧存起來。當地多位糧商和麵粉加工廠人士估算,還有三成以上小麥留在農民手裡。

反映在統計監測中的情況則是,夏糧收購多元市場主體積極入市,“優質優價”市場化收購逐步成為主導力量。統計顯示,今年小麥市場化收購佔比約86%,比去年同期高出16個百分點,主產區農戶存糧數量較往年有所增加。

口糧安全絕對有保障

價格上漲,農民惜售,會缺糧嗎,要囤點嗎?無論行業專家還是相關部門官員,意見都極為一致,完全沒有必要。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糧食總量平衡下,結構性的矛盾將長期存在,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是能守住的。”8月26日的農業農村部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如此表示。

事實上,從各項指標來看,我國都處於糧食安全無虞狀態。

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2020年7月27日,重慶市南川區東城街道三秀社區水稻種植基地,水稻豐茂,綠意盎然,村落與農田繪就一幅美麗

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5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人均佔有量是472公斤,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特別是稻穀、小麥這兩大口糧,人均佔有量超過200公斤。

潘文博介紹,目前我國年人均口糧消費不到150公斤,150公斤說的是原糧,如果折成成品糧,也就是折成米、折成面,按照出米率70%、出粉率70%算,就是一年一個人準備100公斤的口糧就夠了,面和米1∶1搭配,就是100斤面、100斤米,基本就夠一年的消費了。

“而我們兩大口糧人均佔有量是200公斤,多年的糧食豐收保證了糧食庫存是充裕的,價格總體平穩。”潘文博說。

糧食產量和人均佔有量之外,糧食庫存消費比是國際上衡量糧食安全的另一個重要指標。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庫存消費比在17%-18%,低於17%是不安全的,低於14%被認為是緊急狀態。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量充足,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遠高於國際指標。

此外,從進口穀物規模看,2019年淨進口1468萬噸,佔我國穀物消費量的2%左右,進口的品種主要是強筋弱筋小麥、泰國大米等,主要目的是為了調劑需求結構,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和高品質食物消費需求,僅僅是起到豐富和調劑需求的作用,彈性較大。

基於此,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於愛芝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消費庫存比、產量存量、人均佔有量和對外依存度幾個指標多維評價的話,我國糧食安全,特別是口糧絕對安全是有保障的。

糧食價格有望趨於平穩

數量無憂,價格會不會大漲呢?畢竟農民都開始惜售了。

農業農村部糧食價格監測和市場供求形勢跟蹤分析顯示,7月底,主產區小麥收購均價普遍上漲至每斤1.12~1.22元,比開秤初期高了大約2到6分錢,比去年同期高了3到8分錢,其中山東小麥收購價在每斤1.17元之上,比去年同期高了8分錢左右。

今年的小麥豐產了,價格還有所上漲,於是就有輿論擔心,我國小麥的供給是否緊張,一些地方還出現了部分貿易商和種植戶囤糧惜售的現象。

對此,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受疫情衝擊、洪澇災害影響和國際糧價震盪傳導,我國糧食市場運行出現了階段性波動,但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預計隨著秋糧陸續豐收上市,我國糧食市場有望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比如小麥供給方面,此次小麥價格變化具有階段性特徵,主要是近期玉米價格上漲明顯,部分地區玉米價格高於小麥,一些飼料企業增加小麥的採購,替代玉米作為飼料,市場看漲的預期就增強了,部分農戶和貿易商惜售的心理又進一步推高了價格。

後期,隨著玉米價格企穩,小麥價格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而在我國小麥連年豐產、庫存充足的基礎上,這種漲價更不具有可持續性。實際上,8月以來,山東等地的小麥價格已經止漲趨穩。

即使引起小麥價格上漲的玉米,全年市場供給總量充足,價格也有望趨於平穩。

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2020年7月23日,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拍攝的玉米 圖

農業農村部基於其組織開展的調度分析判斷,玉米價格屬於恢復性上漲,大體處於合理區間。今年以來,隨著生豬產能持續恢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深加工企業開工率提高,玉米下游需求向好,同時隨著臨儲玉米拍賣接近尾聲,資本炒作和非理性的囤糧加劇,共同拉動玉米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

即便如此,目前東北地區玉米價格仍然低於2014年每噸2240元的臨儲價,也低於此前的市場價歷史高點,仍屬於恢復性上漲。

潘文博表示,相對於社會工資及農業生產資料上漲水平,糧食及其他農產產品價格上漲幅度普遍不高。他認為,社會應該能夠接受糧價一定程度的波動。“不是說上漲,而是應該回到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

8月27日,國家臨時存儲玉米第十四拍,本期臨儲玉米首現流拍標的,總投放量398.85萬噸,實際成交354.68萬噸,成交率88.92%,成交均價1919元/噸,周比下跌40元/噸,市場分析,玉米市場已經開始降溫。

唐珂認為,當前玉米市場供應總體有保障,後期價格將逐步趨穩。前期拍賣的臨儲玉米將陸續出庫,目前全社會庫存能夠滿足秋糧上市前後市場消費需求。隨著新玉米陸續上市,加上全球玉米總體寬鬆,我國玉米及大麥等替代品進口增加。預計全年玉米市場供給總量充足,價格有望趨於平穩。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佈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長期化疊加一系列自然災害,全球將迎來了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這一背景下,中國夏糧產量再創新高,糧食安全底氣十足、量足價穩背後,是中國糧食持續豐產豐收的多重保障。

今年,在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家採取了超常規措施來穩住糧食生產,有些措施是多年少有的。

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2020年6月20日,農戶在黑龍江墾區新華農場的玉米地塊進行田間管理 圖/新華社發

比如,在春播大面積展開前,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及時將今年糧食生產目標下達各省人民政府,把穩定糧食麵積作為約束性指標,層層壓實責任,確保今年全年糧食麵積的穩定。

此外,在農民選種備肥的關鍵時候,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釋放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包括:東北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穀補貼、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等,這些資金規模總體是穩定的,而且繼續實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並提高了早秈稻和中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

對此,於愛芝表示,在當前國家財力相對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這些政策能夠保持穩定,有的還能有所增加,是非常不容易的,也顯示出國家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視。

於愛芝告訴記者,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始終堅持立足國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連續十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糧食安全置於非常重要的位置。

社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我國糧食連年增產,糧食產量連續5年在6.5億噸以上,有三個關鍵因素。

首先是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在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建設10億多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旱澇保收的8億畝高標準農田,保障了糧食生產的種植面積。其次是在保障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糧食生產的支撐,實現了單產水平持續提升,在種植面積受到耕地總量限制的情況下,保障總產量連年提高。最後是有效的糧食生產政策激勵。

保障糧食穩產增產的多重政策被總結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多年來農業發展中良田、良種、良機、良技四個關鍵點保證了糧食的豐產豐收、連創新高。

關鍵時期買得到

總量充足、價格穩定之下,關鍵時期買得到,在今年這樣的特殊年份,重要意義更為明顯。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即便春節後疊加物流、零售等行業人手緊張,中國的糧食價格依然保持總體平穩,市場運行快速恢復,沒有出現大面積搶購、屯糧現象背後,還有建立在糧食充足供應量基礎上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

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2020年6月8日,聯合收割機在河北省南和縣閆裡鄉閆裡村麥田進行夏收作業 圖/新華社發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王宏介紹,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能夠做到保障體系有支撐、市場波動有監測、應對變化有預案、保供穩市有責任。

在應急保障領域,目前已經構建了“三道防線”,做到有充足的原糧儲備和成品糧儲備,並且佈局了一批應急加工企業、應急供應網點、應急配送中心和應急儲運企業。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糧食應急供應網點44601個,應急加工企業5388家,應急配送中心3170個,應急儲運企業3454家。

王宏表示,多年建設之下,我國的糧食儲備量非常可觀,包括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企業商品庫存三類,此外還有一部分農戶存糧。其中僅地方儲備糧就是按照能夠滿足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平衡區4.5個月市場供應量建立的。

政策性庫存是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等政策形成的庫存,這部分庫存數量相當可觀,常年在市場公開拍賣。企業商品庫存是指企業為了經營週轉需要建立的自有庫存。目前入統企業有4萬多家,這部分庫存數量也不小。

近年來,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目前稻穀、小麥的庫存量能夠滿足一年以上的市場消費需求,不少城市的成品糧,也就是麵粉、大米,市場供應能力都在30天以上。

儲備和應急供應以外,我國還建立了兩級監測體系,能夠密切跟蹤糧食供求變化和價格動態,市場稍有風吹草動相關部門就能夠及時發現快速反應。目前,國家級糧食市場信息直報點1072個,地方糧食市場信息監測點9206個,覆蓋了所有重點地區、重點品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