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清平乐》一开始,为了说明皇帝和太后之间的矛盾的由来,也为了突出宋仁宗仁孝为先,安排了小皇帝非要去先皇皇陵见生母这一情节。

对于皇家而言,正牌的太后此刻正在大内禁中,小皇帝却非要跑到皇陵去见自己的母亲。这件事如果被百姓和他国之人知道,不仅会嘲笑太后教子无方,甚至可能造成朝野动荡。

于是,众人尽力劝阻小皇帝。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Round 1

小皇帝J急匆匆来到皇陵,首先遭到守陵将士的阻拦:

皇帝:朕此次来不是见先皇的,朕是来见自己的母亲

将士:太后娘娘不在此地,太后娘娘在大内禁中

皇帝:朕的母亲是谁?

将士:太后娘娘不在此地

皇帝:我问的不是大宋太后,是朕的母亲

将士:大宋的太后娘娘在京城宫中,不在此地

皇帝拔刀,大怒道:朕,要见朕的生母,他就在此地。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显然,守陵将士不仅没能阻拦皇帝要见生母的意图,反而让皇帝发起怒来。在皇帝看来,生母对他有生育之恩,自己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尽孝,还任由她流落苦寒之地受苦。这一次,是铁了心要见生母。

第一轮,小皇帝V.S.守陵将士,小皇帝赢。

Round 2

幸亏此时晏殊匆匆忙忙赶到,我们来看一下晏殊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皇帝的。

首先,晏殊见了皇帝第一句是这么说的:

官家,此处是先帝李顺容所居私宅,李顺容奉旨守陵,按规矩是不能见外客的。

这一句话一说出,即使最后见不到,也可以说是因为不能规矩,一下子就把后路找好了。李顺容虽然思念骨肉,但也是识大体之人,即使不出来见皇帝,晏殊这句话也给她找好了理由。

小皇帝见晏殊要带自己回宫,生气的以为是太后派来阻拦他见生母的,晏殊好言相劝:

臣并未接到太后旨意。只是官家一大早什么也没交代便走了,今日本该臣为官家说书,吕相来询问臣官家可有和交代,臣这才知道。

皇帝又说吕相既然想带朕回宫,怎么没调一营兵来呢?晏殊道:

吕相和臣都是官家的臣子,只有直言相谏的本分,怎会有逼迫陛下的不臣之心呢?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晏殊先表明自己并非太后派来,打消了皇帝的疑惑。又表明了忠心,此时的小皇帝已有三分放下戒备。

既然晏殊提到了忠君的话题,小皇帝就又问:

如今大宋的君上是谁?你们心中谁是真正的君王?是朕还是大娘娘?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这句话其实小皇帝生气胡闹的根本原因无非是觉得太后专政,自己这个皇帝什么都做不了主,生气了。这显然是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了。

此时,晏殊先是肯定的回答他:是大宋的官家!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这一句是他后面要说的所有话的中心思想。晏殊接着说:

先帝去时,官家尚在幼冲,先帝遗命太后辅政,于是在所有臣子和百姓的心中,大宋的君上是太后爱护辅佐的官家。在所有臣民心中,太后与官家母慈子孝,为社稷尽心尽力,这就是让大宋臣民崇拜、爱戴、愿尽所有心力辅佐的君王。

仍然在强调天下仍然是大宋的天下,同时指出太后辅政是先帝遗命,太后是爱护官家的。这句话不仅给小皇帝吃了定心丸,也丝毫没有抹杀太后辅政的功劳,高!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小皇帝又问:母慈子孝?那朕的生母呢?


此时,晏殊接着说:

官家可认真想清楚,若进了那扇门,见了李顺容,之后该如何呀?即使陛下执意要带李顺容回去,李顺容不会跟官家回去,大娘娘不会称帝,群臣只认官家一人为君上。

如果官家一定要带李顺容回去,那臣民只会觉得官家尚小,在耍小孩儿脾气,心智不成熟,难当君王之责,只能由臣陪着继续读书!

晏殊这些话,有理有据的为皇帝分析了自己想法的不可行性以及一意孤行可能带来的后果。小皇帝虽然心有不甘,但是已经无话可说了。

第二轮,小皇帝V.S.晏殊,晏殊赢!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Round 3

李顺容派人出来和小皇帝传话。

传话人:顺荣说她在此地陪着先皇,过得宁静安逸。平日里常听进出的婢女吗议论,如今的太后辅佐着官家,是国家太平,百姓安宁。

第一句话告诉皇帝自己很享受现在的生活,让他不要挂怀。第二句指出了太后的功劳,提醒官家要珍惜。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李顺容叫人传话说,官家仁爱,是百姓的福分。晏殊在一旁说顺容为百姓诞育皇子,百姓也为官家供养着顺容。天子的母慈子孝是天下人的表率,切不可一时冲动而无法教育天下人。

小皇帝权衡利弊,终于起驾回宫。

第三轮,小皇帝V.S.李顺容,李顺容赢!

跟着《清平乐》学习说话的艺术

写在最后:

皇家的事,没有私事。皇家之人,往往为天下表率,行事论事也是颇多禁忌和无奈。生恩和养恩都比天大,普通人尚且难以两全,更何况一国之君?!


关注我,带你看不一样的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