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經銷商對商超敢怒不敢言,有苦不敢訴

一袋水餃出廠價6.8元超市賺走3元,在北京的一個速凍食品廠,這些是剛剛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速凍水餃,經過包裝之後,所有的生產環節在這兒就要結束了,那麼一袋450克的三鮮水餃,銷售人員告訴我們,它的出廠價格是六塊八毛錢。


  在北京金路易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的這個車間,工人們正在開足馬力生產水餃。生產總監夏建軍告訴記者,一袋出廠價為六塊八的水餃最大的成本,就是原料成本。夏建軍說:“牛羊肉,豬肉,雞肉,涉及到菜,現在是豬肉雞肉上漲幅度在30%至40%左右,現在蛋也在漲價,菜也在漲價,咱們現在的成本已經超過了去年的25%。”


  副總經理黃茂忠解釋說,除了生產製作成本,近200名員工的用工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乃至進入市場的各種費用讓企業所獲堪稱微利。黃茂忠強調:“真正到最後,能到我們手裡還得精打細算,能剩下兩三個點就不錯,非常非常不錯。如果要是算不好的話,某個環節出點問題的話,可以說是沒有利潤,有的是還要虧損。”


  在批發市場,記者發現,像這樣出廠價6.8元的水餃,在這的銷售價格是7.2元,加價比率不過6%。那麼在超市又會以什麼樣的價格出售呢?在京郊的一個大型超市,記者發現同樣是450克的三鮮水餃,現在正在搞促銷,它的價格是5.6元,之前它出售的價格是7.8元。北京金路易速凍食品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呂勇介紹:“我們基本上讓利20%。商場一般情況下我們要讓20%,有可能加價率加5個點或者不加價,可以平進平出的銷售。”


  呂勇告訴記者,在促銷活動中,廠家大幅讓利,超市完全可以不加價,平進平出進行銷售,我們發現促銷價5.6元比出廠價還要低出17%。但是促銷活動維持不過10天,超市依然要恢復7.8元的價格,這要比6.8元的出廠價高出近15%的比例。呂勇說:“他加15%和20%來講,等於他的前臺利潤。另外後臺利潤,也就是收我們費用問題。後臺費用來講,有條碼費,進店費,上架費等等一系列,大概有20多種。所有加起來,加上他的利潤,應該差不多有40%至50%的樣子。”


  呂勇解釋說,超市賣7.8元,看似只賺了一元錢,但這僅僅是前臺的毛利,超市還會通過進場費,返點等各種方式從商家手中賺取後臺毛利,賺取的實際利潤會在2.7元到3元之間。這些都會體現在終端商品上,讓消費者來買單。“我們細算下來,商超所收我們的費用佔我們純利潤應該達到70%左右。現在有苦說不出。”呂勇說。


  很多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外市場相當便宜,但中國的消費者卻享受不到這樣的價格,這是為什麼?央視財經頻道記者調查發現,進場費這個中國式的“商業怪胎”成為物價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因素。進場費一方面不斷侵佔生產商的合理利潤,另一方面又大肆盤剝消費者的腰包,它的危害已不容忽視。


  據專業人員測評,有的超市費用達到了40%-45%。也就是說某種產品的進價,超市要加價40%賣給消費者。


  為了進一步瞭解進場費情況,記者以經銷商的身份對幾家超市進行了暗訪。


  在物美超市的總部,一位採購人員告訴記者,要想進入賣場,門檻很高。“現在美廉美和物美合併之後是兩邊開戶,一邊四十萬。現在是做美廉美就要做物美。比如一件新產品,在一邊開戶是四萬,兩邊同時開戶是八萬。”返點費一般在15%-18%之間。


  記者瞭解到,超市不僅要收取高額的進場費和高比例的返點費,而且還對經銷商規定了銷售任務。在這裡等待談判的供貨商告訴記者,賣場規定的任務即便完不成,也依然要按銷售任務的數額來交費用。


  隨後記者以供貨商身份來到了位於北京的家樂福北區採購部,一位經銷熟食的供貨商告訴記者,這裡合同返點很高,而且每年都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邊的返點是十五六個點,還有其他好多費用,今天扣這個,明天扣那個,年年遞增。”


  許多供應商告訴記者,面對如此高昂的進場費,他們沒有利潤空間進行消化,只能轉移到商品價格上。在北京錦繡大地批發市場,記者對六種乾果的價格進行了調查,發現某種品牌每100克杏仁4.8元,腰果7元,開口松子7.2元,生核桃仁6.6元,葡萄乾1.2元,開心果6.6元。在北京的一家物美大賣場,發現同一品牌同樣產品的價格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每100g杏仁變成了15.9元,腰果變成14.2元,開口松子變成25.8元,生核桃仁變成19元,葡萄乾變成3.29元,開心果變成17元。六種產品平均下來,超市價格是批發市場價格的2.85倍。


  中國商業聯合會零供調節平臺副主任姚文華告訴記者,他們在行業中進行了測評,有的超市費用達到了40%-45%。也就是說某種產品的進價,超市要加價40%,加在賣給消費者的商品裡頭。


  在調查中記者還發現,相比較超市,百貨商場的進場費還要高。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分析說:“百貨業通常返點30%-40%用來做什麼?作為引廠進店生產商向零售商所提供的一種費用,這是百貨業一個主要的利潤來源。”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說:“進場費必然要推動價格的上升,而且是消費者去買單。一些襯衫成本就是幾十塊錢,經常是零售價格人民幣上千塊錢。”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耀也表示:“一件服裝的成本加價率從2.3倍可以到12倍。零售商收得越高,加價就越高。”


  同一商品,零售比批發貴了2倍


  鉅額進場費不但讓這些已經進入超市的經銷商叫苦不迭,也給很多試圖大規模銷售的地方農產品帶來了難以逾越的障礙。一些地方特產由於沒有能力繳納鉅額進場費而被超市拒之門外。


  唐紅芳,她近期的心情如果用一首歌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忐忑”。這個帶著創業夢想,赴京城銷售農產品的山西女人,所有的一切先被封鎖在批發市場高額的租金下。去年年底,唐紅芳帶來了山西老家幾十種農產品來到了新發地,想幹出一番事業來。沒想到高額的租金和清淡的交易,讓這個320平米的農產品銷售廳被迫關門。透過鐵鎖門,看著滿地凌亂的農產品,唐紅芳坦言,她也曾有進入超市的打算,但超市對農產品苛刻的條件和各種費用更讓她望而卻步。唐紅芳說:“對於大多數中小農業企業,包括我們農民來說,進超市是找死,不進超市是等死。”


  就在唐紅芳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個以“產銷直通”為引導的農產品超市的成立,給了她新的希望。在這個商超可以不交進場費,銷售之後再做利益分配。唐紅芳瞭解這個情況後,把家鄉的特色再次拉到了北京。


  和唐紅芳一樣興奮的是來自東北的經銷商苗錦芳。為了讓利消費者,他和商超協議,把多個產品做了降價促銷。他介紹:“你看咱今天大米搶,我兩塊二到這兒,從產地到這兒,一分錢不賺,他們也不賺,這就是互相協商,能合作就在這兒,查查我的六百個品種,我自己供的,如果他要我進店費,要我條碼費,不管用,做不成了,資金哪來?”


  苗錦芳告訴記者,他以前做超市的供貨商,各種不合理的雜費,讓他的利潤成本不斷增加,最終不得不被迫退出。那麼,不收進場費,超市又如何去盈利呢?天下糧倉國際產業集團董事長常濤介紹:“我不收進店費,我不是說,我不去盈利,而是跟他共同去分擔利潤,比方這個大米,我們可能有幾分錢或者幾毛錢這樣一個利潤,賣出去之後我們才有利潤,我們共同去分擔,賣不出去是沒有利潤的。”


  常濤解釋說,他們在全國特色農產品地區建立基地,整合產地與消費終端,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只經一手的運營目標,因為減少了中間的流通環節,即使讓利給了消費者,他們和供貨商依然有利潤空間。他介紹:“我們要把中國農副產品終端渠道建立起來,為像我這樣,為更多這些農民企業,農副產品的企業搭建中間渠道銷售的平臺和一個窗口。讓他們不會再因為要給予高額進店費,導致最後銷售和高額進店費不相符合的這樣一種經營的模式,要打破這種經營的模式。”


  記者發現,在這個超市,大米每斤售價2.48元,小米每斤售價2.8元,糯米價格3.2元,一些大宗類農產品價格比其他超市要低出10%左右。而前來購物的消費者早把結賬口圍得水洩不通。


  去掉一個進場費,西瓜就能便宜一半


  進場費這種在國外無法擴張的模式,卻能在中國野蠻生長,對其遏制需要嚴格的法律法規。


  超市收取進場費的現象合理嗎?專家告訴記者,從目前全球主要的消費市場來看,收取進場費,幾乎是中國獨有的商業零售模式,可以說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式“商業怪胎”。


  許多專家介紹,發達國家現代零售業利潤,絕大多數來源於自身經營,賺取產品的購銷差價。對供貨商收取的促銷服務費用佔利潤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10%。


  由於進場費的原因,許多中國製造的產品雖然漂洋過海,但它們在國外超市的售價,其實比在中國要便宜。進場費這個中國式“商業怪胎”究竟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為什麼這種在國外無法擴張的模式,卻能在中國野蠻生長呢?


  專家們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家樂福開始進入中國,也帶來了一套它在發展中國家的擴張模式,通過向供貨商收取通道費、佔壓貨款的方式,賺取後臺利潤,實現了低成本的快速擴張。


  首都經貿大學營銷系主任陳立平介紹說:“家樂福積累了一整套由發達國家這種零售商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擴張這方面的經驗。家樂福這種經驗歸根到底就是一種低成本的擴張,這種低成本擴張戰略當中,我覺得它的核心就是收取各種入場費。”


  陳立平告訴記者,這種依靠收取進場費用、延長賬期的擴張方式在其他一些國家並沒有成功。在日本、韓國和南歐地區,當地都有比較成熟的零售市場,國際零售巨頭不僅市場份額有限,而且還受到了嚴格的反壟斷法律法規的控制。


  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國內零售業在反壟斷、限制零售商濫用優勢地位的法律法規方面不健全,國際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後,成功帶進了進場費的商業模式。這種收取進場費,拖延賬期的低成本擴張方式,很快得到了中國本土零售企業的效仿,進場費這種零售模式成了中國商業的主流。


  有關部門曾在2006年出臺過一份文件遏制進場費,但是收效甚微。日本為打擊進場費,措施法規既系統又嚴密,終於徹底改善了本國的商業環境。值得學習的不僅僅是他們的措施和辦法,更是他們的政府部門,為維護經濟秩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所展現出來的決心和毅力。


食品經銷商對商超敢怒不敢言,有苦不敢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