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天津旧居——嘉乐里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09年6月10日《今晚经济周报》​

文|张绍祖

罗振玉(1866年-1940年),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他是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清末曾在京师大学堂任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长期侨居日本。罗振玉1919年回国后,一直到1928年,主要生活在天津。

下图:王国维与罗振玉(右)合影

罗振玉天津旧居——嘉乐里


在津先后有两处居所

罗振玉在津先后有两处住所,一处在潼关道,一处在锦州道。他来天津之前,派长子罗福成夫妇到天津租觅宅邸。消息传出,与他素不相识的金浚宣,仰慕其名,愿借出闲宅——集贤村供罗振玉一家居住。1919年5月,罗振玉抵达天津后,便住在集贤村。他在1919年5月17日致王国维的书信中说:“昨遂抵津。金园地辟而宽朗,惟道路不佳,雨时不能出门。”随罗振玉同居天津的长孙罗继祖曾说:“金园乃天津墙子外金家花园,在英租界集贤村。”集贤村就位于今南京路津汇广场旁的潼关道上。

居住在集贤村的罗振玉积极寻找新的住所。1920年底,罗振玉迁入嘉乐里居住。随他迁入新居的长孙罗继祖在《庭闻忆略》中回忆说,在天津时曾住“秋山街嘉乐里”。嘉乐里在山东路与河北路之间,西起锦州道(即秋山街),南折至河北路,西侧出一支巷。长109.3米,宽3.2米。1910年,由前清翰林郭寿茹出资建房,作接待亲友之用,取嘉宾同乐之意命名嘉乐里。嘉乐里分主楼和配楼。主楼为四合式,另两所配楼,为三楼三底的建筑,可分门出入。建成之初,一栋出租,一栋借给了溥仪重臣升允居住。

下图:拆除前的罗振玉嘉乐里旧居

罗振玉天津旧居——嘉乐里

开贻安堂经籍铺卖书

罗振玉利用嘉乐里临街之便,开设了“贻安堂经籍铺”,出售自印书籍,以他旅日期间在“永幕园”编印的古籍书册为主。书铺由其长子罗福成经营。因罗振玉“雪堂”的大名,所印书籍又甚为考究,书铺名气很大。1921年2月,由罗振玉亲自手书的甲骨字集联《集殷虚文字楹帖》墨迹本,由贻安堂石印出版。罗振玉曾饶有兴致地记述说:“自客津沽,人事旁午,读书之日几缀其半。去冬,奔走南北,匍匐赈灾,四阅月间,益无寸咎。昨小憩尘劳,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先后三日夕,遂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辞之工拙非所计也。辛酉二月,雪翁记。”

罗振玉将书房分别命名为“二万石斋”、“四时嘉至轩”、“凝清室”、“吉石斋”、“赫连泉馆”等,以纪念他的收藏乐趣。1923年盛夏,罗振玉几经周折,收藏到了唐代元次山的遗砚,上刻有“聱叟”两宇铭。元结,字次山,天宝进士,以著书自娱,他的聱叟石砚,石质不甚好,但书法极精,有唐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风格。罗振玉得此砚后,随即把自己的一间书房命名为“聱砚斋”,并请王国维作《聱砚斋记》。1924年,又将该器编入《雪堂所藏古器物目录》中。

罗振玉天津旧居——嘉乐里

研甲骨成就学术高峰

在嘉乐里居住期间,罗振玉整理金石文字,校勘善本古籍,流传名家著述,整理大库史料,继续甲骨文考释和搜集以及敦煌文书研究,刊印了200余种500多卷书籍,创造了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期,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敦煌学的创建人和甲骨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曾说:“自问平生,文字之福远过前人,殷墟文字一也,西陲简册二也,石遗书三也,大库史料四也。”这四件事中的完善甲骨学研究,整理保护敦煌文书,抢救大库史料,均是在天津嘉乐里的书房里完成的。

他不断地进行甲骨的收集,收藏曾达3万片,为当时甲骨藏量最多的收藏家。1920年6月,罗振玉将所藏甲骨整理装箱,精选出8000片,分装在474个盒子中,每盒16枚左右(多者30余,少者10枚)。然后,他又将每42盒装一大箱,共10大箱,每18盒装1小箱,共3小箱,总计13箱,余下的甲骨则藏于洋铁箱中。

1928年,罗振玉以6万元价格将嘉乐里宅售出,离开天津迁居大连,甲骨也随之移藏。其嘉乐里旧居,近年随着城市改造已被拆除。

(编辑:张翔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