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氏族

董氏族,無疑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古藏史不止一次的敘述其高大英俊,面目俊美,驍勇善戰。董氏族在最東邊,與"加"相鄰(現在藏語特指漢族,古代泛指東部,比如羌人,漢人,苗族,瑤族等都被泛稱為"加")。藏史記載,党項,白狼,宕昌,白蘭等即為"董"氏族之後,不過漢史將其記載為"羌之別種"。後來吐蕃擴張,党項,白蘭,以及諸多董氏族又融入吐蕃,後來演化成康巴藏族。今天藏族三大區,將康巴藏區稱為"人域康巴",顯示其地方的人最為出色。可以說,董氏族是藏族中從古至今的高富帥氏族。《西藏王臣記》也記載,董氏族多出王者。藏族戰神格薩爾王也出自董氏族

四大氏族之一的穆氏族,是財富富足,且具智慧。其後代開創了象雄王國,一統青藏高原,大力傳播苯教文化,發明象雄文。根據對象雄遺址的考察,其文化特徵兼具波斯北印度南疆(新疆南部)特點,又有獨特風格,其古都"穹隆銀城"具有很高水準的建築技術,是很堅固的城堡。舞蹈音樂,藝術繪畫都有很高的水平。後來"恰"氏族*絲逆襲,幹掉了象雄,其分支"瓊"氏族一支東遷,即四川加絨藏族。其餘成為西藏西部北部的藏族,有些則進入了西藏南部。下面是一副象雄遺址出土的北印度風格的黃金面具

色氏族,其特點是長黃頭髮,其壽命很長。在後來色氏族還出現過,在戰神格薩爾王的帶領下,黑頭藏人(就是高富帥董氏族)四處征戰,打敗妖魔鬼怪(這些妖魔鬼怪就是黃髮碧眼)。其實色氏族也是很不錯的,但是遇到董氏族這種天選之子,只有被吊打的分。也沒有絕種,格薩爾王打到霍爾即返回,現在康巴地區的很多霍爾藏族就是"色"氏族之後,爐霍縣還有霍爾王子的雕像(格薩爾王的對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在《喇嘛之國》(The Land of the Lamas)一書中,柔克義寫道:甘孜是霍爾人之鄉的重要城市。本地人稱“霍爾卡昂”即霍爾五土司:孔薩、麻書、白利、朱倭、章谷。……這裡的人,是我在藏區見到的最漂亮的人之一。他們的個子比北部和中部藏區的人較小,很少有粗眉大眼的,而鷹鉤鼻、淡褐色眼珠和波紋型捲曲的頭髮則相當普遍。 其後,曾於1913年到康區遊歷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H.Edgar(葉長青)對康北霍爾人的描述再次印證了柔克義的觀測:


“他們身體強壯,長著鷹鉤鼻,淡褐色的眼睛,頭髮通常捲曲或呈波浪形”。霍爾藏族現在是康巴藏族的一個分支。

然後的形成情況是,原始四大氏族——古代六大氏族——瑪桑九兄弟——十二小邦——二十五小邦——四十個小邦。這裡直接跳過,就用"諸邦國時代"稱呼,到了諸邦國末期,天選之子董氏族把穆氏族一頓吊打,穆氏族含著眼淚跑到了西藏西部,克什米爾,以及可能還更偏西的地方。不過穆氏族"財富富足,具有智慧"的評價可不是吹的,憑藉著中亞樞紐的地理位置,大量斂財,阿里出土的象雄遺址中,有北印度的器具,也有中亞器具,南疆的,還有中國的絲綢,後來還發明瞭象雄文字,大力發展苯教,推進文化建設。象雄由於與東方接觸不多,所以很少被中國提到,只提到"羊同精兵八九萬",但是不說與吐蕃鼎盛時期相比,比吐蕃一般時期可能是差不多。其搞定董氏族,加上西藏東部為下象雄,整個西藏西部腹地為中象雄,克什米爾,北印度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區為上象雄,一時也是風頭很盛,西藏南部的"恰"氏族更是三下五除二就搞定,成為象雄的一個小地區。不過不是很穩定的統治,其下還有很多小國,類似於聯邦的性質。

之後就是吐蕃時期了,在藏史中最銼的"恰氏族"即將完成驚天大逆襲。在松贊干布的爺爺開始,雅礱部落就開始擴張,加上象雄衰落,東部很多國家氏族都事實獨立,到了松贊干布時期,蘇毗,党項白狼等等都自立了,象雄就剩個西部的一畝三分地,雖然還是最厲害的,但是已經衰弱。以後的事,漢史都記載得很清楚了,松贊干布將各個獨立勢力一一滅掉,取代象雄統一青藏高原。估計是因為古藏人對"恰"氏族千百年來的歧視壓迫,吐蕃廢除了古藏文(象雄文),廢除苯教,推行新藏語,讓吐蕃賢臣之一的女賢重新發明藏裝,廢除古藏裝。我惡意的猜測,這可能是為了掩蓋其"恰"氏族的出身,後來吐蕃王室自稱出自印度,是佛祖一脈,並非雅礱部落土生土長,其實可能是為了掩蓋"恰"氏族的身份。其第一代贊普,傳說是外來的,而不是雅礱部落原住民


很多人說漢藏同源,這個我來說說我的看法。藏族主體屬於東亞北亞和其他人種混合的狀態,吉林大學研究了吐蕃古墓後,發現藏族確實和古羌人,古漢人(現代北方漢人)有聯繫,不過不是像大家想的,是什麼古羌人跑到青藏高原有了藏人,在很早幾者就分開了,分開起碼有6千年。情況是這樣,在至少6千年前,藏族的某一部分祖先就離開了原始漢藏集團,後來古羌人也從中分離了出來。不過最先分離的那部分,又經歷了和北亞人種以及其他人種的混血,形成了藏族。所以藏族和漢族羌人的關係可以用以下這個例子。A君的親哥哥和一個老外結婚生下了B君,從道德意義上來講,A君和B君是親戚,還很親。但是,隨便找一個A君同族的人,基因都比和B君近。藏族漢族古羌人都有更近的同源關係,有一部分在6千年前才分開,但是現在的DNA常染分析中,漢族日本韓國滿族苗族這些典型的東亞人種永遠會更接近。

哦,還有一點,現在大家都稱呼象雄王國,吐蕃帝國,感覺吐蕃比象雄厲害無數倍。其實不是,從文化上看,象雄也是有宗教,有文字,最早的藏族醫學也出現了(吐蕃時融入了中原和希臘醫學知識),根據對象雄都城"穹隆銀城"的勘察,城堡建築是相當高的水平了。從範圍看,象雄和吐蕃差不多,吐蕃後來攻佔過河西隴右,控制過西域,以及控制過南詔,攻入過北印度,這些方面要比象雄強,但是吐蕃真正完全控制的區域和象雄差不多,就是今天的藏區,加上尼泊爾,印度的一部分,根據《世界地理概說》,象雄西邊的領土要比吐蕃還遠。二者國力差距不大。造成二者差距大的原因是,漢族記載"羊同"是"精兵八九萬",也就是說常駐軍隊有八九萬,加上戰時動員,有個十多萬左右差不多,由於當時中原和羊同沒有利益糾葛,這個數字是比較可信的。而唐史記載的吐蕃,動不動就是帶幾十萬大軍,看起來遠超象雄。實際上是唐過度誇大了吐蕃的兵力,因為象雄和吐蕃人口民族國土面積差不多,何來那麼大區別?以松州之圍為例,據范文瀾先生編寫的《中國通史》記載,吐蕃在松贊干布時期,其軍隊劃分為四如四十東岱,東岱就是千戶所。當時四如四十東岱剛剛形成,每個東岱也就管理1000多戶,每戶出1兵,則其總兵力在4萬至5萬當是比較合理的。而且象雄蘇毗正在大規模叛亂,吐蕃不可能出動超過全國一半的軍隊攻打唐朝,所以其出動的軍隊大概在2萬左右。加上吐蕃在攻打土谷渾白蘭党項時的損失和留在當地的鎮壓駐軍,實際出動的軍隊大概還不到2萬人,松州太守韓威在駐軍不足萬人的情況下主動出戰,也說明了這個情況,要是吐蕃有數萬人,換成哪個都不會出戰的,後來其被吐蕃軍隊打敗,也是從容逃走,剩下的軍隊還能守城,說明傷亡不大,沒被全殲,吐蕃的軍隊人數當是沒有很大優勢的。兩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說有20萬,這明顯誇大了很多倍。後來象雄舊部,蘇毗平定,董氏族黨項白蘭等部歸順,吐谷渾投降。吐蕃初期都能同時輕鬆打這些部族,他們加起來應該也不會超過吐蕃本部人口所以吐蕃四內族,吐蕃本部,阿柴(吐谷渾),木雅(包括党項白蘭等),象雄蘇毗加起來也就在十多萬軍隊左右,和象雄半斤八兩。《新唐書·党項傳》:“又有白蘭羌,吐蕃謂之丁玲,左屬党項,右與多彌接。勝兵萬人,勇戰鬥,善作兵,俗與黨項同。”可見這些部族的軍隊都在萬人左右,後期吐蕃控制的只有南詔的兵,根據南詔的人口,也不會超過十萬,唐記載南詔出動三十萬人,我是懷疑的,應該是有一些誇大,同時包括了很多後勤人員的,其實按照南詔的人口應該超不過十萬。西域的別族軍隊也是在西域好用,其他地方不一定管用。所以,象雄吐蕃時差不多的,吐蕃因為在唐史中軍隊規模太大而被認為遠遠超過象雄,實際上,如果象雄和中原有聯繫,我覺得對象雄的評價不會下於吐蕃。而且,"穆"氏族富足的評價也是不假的,當時象雄的商業是遠比吐蕃發達的,這一點無可否認。吐蕃勝在對外擴張,象雄勝在商業發達,兩者的國力差距不回頭太大。

吐蕃之後,我就不加以敘述了,吐蕃的情況唐史記載很完整了,這裡不再說了。而且每次提到吐蕃總要有爭論,這本非我所願,所以還是跳過吧。反正後來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以藏族規矩,一般贊普前冠"赤"字,表示尊敬,在他前面冠的是"朗",意為牛,因為其滅佛的緣故,被傳其頭生兩角,是牛魔投生,《西遊記》中的牛魔王可能就是受其影響產生的)遇刺身亡後,其二子,雲丹以伍如(邏些小昭寺一帶)為據點,俄松以雲如(雅隆昌珠寺一帶)為據點,雙方的支持者發生大規模交戰,史稱“伍約之戰”。之後其後裔有些遠走,建立了如同拉達克王國,古格王朝之類的國家。有些在本土建立了如同拉薩王系,雅隆覺阿、普蘭、亞澤等王系國家,如此共七個,稱為七王國。同時吐蕃奴隸在某些傳承久遠的家族帶領下,發生大規模起義,被稱為"溫末起義",甚至這些傢伙掘了歷代王陵,其中松贊干布的陵因為其名聲顯赫,被分到的家族沒敢挖。起義的家族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韋氏,尚氏,沒盧氏與貝氏等,把整個吐蕃打得千瘡百孔。"溫末起義"除了吐蕃本部外,還有在青海河西的奴隸起義,後來形成了"角嘶羅政權"(不過其國王"宗喀王"是正統的吐蕃王室後裔,被邀請去當國王)。除此外,還有吐蕃東北部的邊將混戰,也是打得不可開交。

吐蕃分裂後,雖然很混亂,但卻是藏族歷史上一個傳奇的時代,簡直是最有逼格的時期,各種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各種遊俠豪客縱橫江湖,佛教苯教各個教派百家爭鳴。有很多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各種英雄傳記,各個顯赫家族的恩怨糾葛,各個宗派的對戰,各個王系的混戰,甚至還有民眾選擇國王,邀請驍勇善戰,品德高尚的王族後裔來本地擔任國王。《格薩爾王傳》就在當時形成,其中就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格薩爾王賽馬稱王,迎娶珠姆公主,是如何瀟灑自得,其中還有桀驁不馴的騎士,能言善辯的智者,善於表演的藝人,遊走四方的說唱者,行遊詩人,虔誠的苦行僧,狡猾的商人遊走各國,邪惡的敵人擄走公主,各種蕩氣迴腸的英雄傳說,古靈精怪的神奇故事,無所畏懼的探險者。小時候聽這些故事,真的很帶感覺。

吐蕃崩潰後,分成了各個小王國,東北的河西青海奴隸起義,建立了角斯羅政權,以及吐蕃東北部邊將混戰,在漢史裡都有記載。而西邊的拉達克,古格則有傳教士的記載(古格王朝的國王曾邀請天主教傳教士傳教,希望廢除佛教,最後被滅國),中部的拉薩王系等則有很詳細的記載,拉薩王系的拉加里家族傳承至今尚在。但是這一時期一個藏族歷史上最傳奇的國家,藏區東部的"嶺國"卻沒有詳細的正史記載。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有"東方的荷馬史詩之稱"其中雖然包括了很多神話魔幻的成分,但是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歷史事實。雖然《格薩爾王傳》是英雄史詩,但是其包括的內容遠不止格薩爾王的個人事蹟,其傳播十分廣,在藏族,印度,尼泊爾,蒙古,普米族中皆有流傳。在《格薩爾王傳》中,背景是雪域妖魔四起,各大家族邦國征戰不休,此時,天神之子格薩爾王降生,來平定雪域。當時嶺國國王去世,王族只有珠姆公主,所以嶺國決定通過賽馬的方式,選取國王,並迎娶公主。由此,格薩爾王賽馬稱王,定都森周達澤宗,開始其一生的戎馬生涯。但是裡面的角色絕不止格薩爾王,比如格薩爾王身邊的十三騎士,被稱為十三畏馬戰神,在《格薩爾王傳》裡,每一個騎士都有自己的傳奇英雄事蹟,每一個都出身高貴,驍勇善戰,品德高尚。再比如鷂、雕、狼三大統帥,每一個都是奇才,每一個人的大小戰役以及生平事蹟都十分清晰。有些在格薩爾王尚未稱王之前便誓死追隨。其中出現的人物極其眾多,包括各個騎士,諸多賢人,諸多國家民族,以及無數貴族傳承,其中的故事曲折離奇,人物關係複雜而飽滿,絕對是有原型的,這部史詩應該是結合當時的歷史,加上藝術創作而誕生的。在青海玉樹和四川甘孜都有格薩爾王的遺址留存,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其歷史和年代與格薩爾王傳的時間完全符合。根據以上資料,我們都可以確定在藏區東部,四川甘孜青海玉樹西藏昌都附近存在過"嶺國",由黑頭藏人(董氏族)建立。至於這個國家的歷史事件,則需要分析一下《格薩爾王傳》。

《格薩爾王傳》中,有一個章節是霍爾白帳王來搶公主,被格薩爾王打敗,今天的霍爾藏族還有這個傳說。其中稱霍爾藏族紅色黃色頭髮,這和今天的霍爾藏族也是有相似之處,此類戰役記載可能是真實的,反映了嶺國的對外擴張。其中還有很多國家被格薩爾王打敗征服的故事,但有兩個值得關注,即"門域王"和"大食王",藏族的門域是對印度東北部地區的稱呼,"大食"也就是阿拉伯,根據當時的歷史,嶺國不可能去打這兩個地方,相差太遠,這可能是後來的藏族將一些吐蕃時代發生的事加到了嶺國身上,說明了當時還對吐蕃存有很大的記憶


藏族的氏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