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怎樣改變了閱讀

來源:大眾日報

疫情,怎樣改變了閱讀

從新冠疫情暴發到如今防控常態化,人們“宅”在家的時間比以往大大延長,待在家裡幹什麼?光明日報等機構近日發佈的《閱讀大數據報告(第三季)》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京東圖書成交額比去年同期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微信讀書2月份平均閱讀時長為99.61分鐘,相比2019年同期提升16%。記者採訪發現,這場疫情讓更多人發現了讀書的樂趣,感受到閱讀的力量。

醫學類科普書, 2月銷量是以往的10倍

疫情暴發後,一本8年前的小說《花冠病毒》突然火了,讀者分別從不同渠道找到這本書重溫、閱讀,家住濟南市歷下區千佛山街道的高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說,“書中有關封城、市民搶購等情節的描寫,與現實有驚人的相似。疫情初期,我還重讀了《鼠疫》,希望從這些書中汲取力量和經驗教訓,增強戰勝病毒的勇氣。”

今年以來,與疫情有關的非虛構和虛構類書籍,引起了讀者的熱切關注。為何“疫情文學”閱讀成為這個時期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在焦慮的狀態下,看書是非常好的調劑之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平時比較愛閱讀,疫情期間,他看完了《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霍亂時期的愛情》《鼠疫》等圖書。

張文宏的閱讀經驗與許多讀者不謀而合,多家平臺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瘟疫主題經典圖書的閱讀率大幅度提升。2月和3月,京東有關醫學健康的專業類書籍成交額環比分別增長20%和48%,其中既有文學類也有科普類。文學類圖書如《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等瘟疫主題的經典讀物,2月環比激增190%。而以往關注度較低的醫學類科普圖書,如《見識叢書·瘟疫與人》一書,2月的銷量是其上市以來平均銷量的10倍。

“人類對病毒的認知既是一個科學議題,也是一個人文命題。閱讀這類作品,不僅是在瞭解病毒,也是在瞭解自身,通過閱讀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也將對防控疫病起到重要作用。”《閱讀大數據報告(第三季)》項目負責人、光明日報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玲說。

疫情考驗身體,更考驗心靈,而閱讀幫助人們加築一道抗疫精神防線。4月27日,記者採訪了幾位曾奔赴湖北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他們曾直面病毒與困境,都認為讀書給了他們力量與撫慰,激勵他們頑強地戰鬥。

“《要塞》和《霍亂時期的愛情》我讀了很多遍,仍回味無窮。”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二科副護士長鄧傳耀告訴記者,讀書帶給她的震撼和啟發,會被埋藏在記憶深處。當直面疫情時,這些力量迸發出來,讓自己勇敢地迎戰。

山大二院感染肝病科主治醫師薛豔從一線返回家中後,又重讀了畢淑敏的《破冰北極點》。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餘歸途”,是她在戰場上腦海裡反覆出現的話語。看著盡心救治的幾名老人康復出院,戰“疫”經歷讓她對親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軍人出身的山大二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趙宏兵,是宋詞愛好者,既喜歡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又羨慕蘇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在剛到湖北的日子裡,他寫下“杏林歷寒暑,老驥當自強。春秋能幾度?彎弓射天狼”鼓勵自己和戰友,“只要齊心協力,堅定信念,就沒有打不贏的戰爭。”

專家認為,書籍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為人們搭建起心靈的庇護所,為抗擊疫情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親子閱讀加強了溝通,深度閱讀促名著暢銷

4月26日中午,濟南市民張梅一收到了網購書《手繪中國地理地圖》,這是今年以來她的第34套“囤”書。“沒想到假期這麼長,準備的書都用上了。”疫情期間,每天2個小時的親子共讀,使張梅一的兩個孩子愛上了閱讀。

“哥哥6歲,喜歡美猴王,愛看經典名著;妹妹2歲半,喜歡好吃的,愛看各種地理書上的美食。”張梅一說,“大量的課外閱讀,能讓孩子真正地產生興趣和學習動力,越來越專注。有一次哥哥在戶外看到一隻蜘蛛,他就主動和我講,蜘蛛不是昆蟲,這是他在《神奇校車》裡學到的。”

受疫情影響,全國延期開學。對家長而言,與孩子共處的時間前所未有地增加,居家學習與親子關係的問題凸顯。循序漸進的共讀成為眾多家庭首選的的親子溝通方式。

根據京東圖書數據,教輔、書法、童書及育兒類書籍在疫情期間,成為佔比提升最為明顯的品類。其中,中小學教輔和書法在2月分別同比增長101.53%和79.52%,居各類圖書銷量增長率榜首。從童書類第一季度暢銷榜來看,塗色繪本、兒童地理百科、兒童生理啟蒙等類型圖書銷量位居前列;生活類暢銷榜中,前幾名也被《正面管教》《讀懂孩子的心》《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等親子類教育圖書佔據。

除了親子類書籍熱銷,記者還發現深度閱讀增多的現象。有網友寫道:“‘宅’家讀書,由被迫到主動,攻下了一直看不下去的《紅樓夢》,開始有些枯澀難懂,但細細地品,越讀越有味,感受到了更豐富、更深刻、更奇妙的美。”

張玉玲表示,“在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閱讀日趨快餐化、碎片化。閱讀具有一定思想理論深度的長篇作品,對繁忙的現代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奢侈。疫情期間,人們有了大量閒暇時間,不少人開始重拾平時‘啃’不下去的‘大部頭’。”

從紙質書銷售表現來看,今年1-3月,金融投資、歷史、傳記等品類同比得到較快增長,同時,各品類中的暢銷書多為長篇作品,如《資治通鑑》《紅樓夢》《四書五經全套》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線閱讀的讀者在疫情期間也同樣喜歡長篇名著。在微信閱讀APP上,《紅樓夢》《古文觀止》《中國哲學史》等經典作品,在疫情期間也頗受青睞。

此外,疫情期間,全國各大院線紛紛暫停營業,基於數字電視和網絡傳播的劇集則人氣不減,“影文聯動”愈發緊密。由文學作品成功改編而來的影視劇,憑藉強大的傳播效應,又反過來帶動文學作品再次走紅。

數據顯示,《三生三世枕上書》劇集今年開播前一週左右,閱文平臺上原著小說的收入趨勢開始上升,原著閱讀熱度在2月中旬達到峰值;根據網絡小說《孤城閉》改編而來的劇集《清平樂》,4月7日開播以來,小說數據也快速上漲。家住煙臺的大三學生李譯文,假期看到央視重播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又把原著小說讀了一遍。除此之外,《錦衣之上》的同名小說還在海外亞馬遜網站上熱銷,一度佔據銷售榜的第二名,受到海外讀者的追捧。

疫情之後,增長後的閱讀會常態化嗎?

“在家無聊?不如來參加讀書活動!”山東大學檔案學研究生楊璇,雖然人在青島市黃島區,但參加了學生會線上組織的21天讀書“打卡”活動,興致十足。她告訴記者,疫情期間,除了閱讀自己購買的《檔案社會化服務研究》等8本專業書,還可以在閱讀類APP書單裡找感興趣的書付費閱讀。

疫情來襲,給原本緊張的工作按下了“暫停鍵”,許多人有了更多時間迴歸生活。體現在閱讀上,在“充電寶式”的實用閱讀之外,興趣閱讀漸成主流。

京東數據顯示,今年2-3月,家居、烹飪、健身保健、娛樂休閒等品類的佔比增長明顯。隨著春暖花開,人們還“開發”出了養花種菜技能,3月農林類書籍銷量同比上漲,《DK園藝百科》《蔬菜種植栽培百科》等成為暢銷書。

另外,各年齡層的讀者都對以小說為主的文學類書籍有明顯的閱讀興趣,整體上來看,“70後”偏愛名家經典,“80後”和“90後”偏愛浪漫言情,“00後”則更青睞現代都市、科幻玄幻類內容。閱文集團旗下各在線閱讀平臺付費轉化均高於去年同期。

知識是有“價”的,而需求是最好的催化劑。從“危”中探“機”,與汽車、房產等動輒十幾萬、上百萬的消費相比,圖書確屬“蠅頭小利”。但作為快速消費品,其更新迭代速度快,如果一個人每週讀一兩本書,那麼一年時間裡對於圖書的需求量就有近百本,而讀書是貫穿一生的行為,“細水長流”所帶來的利潤空間無疑是巨大的。

疫情期間,人們閱讀方式的“線上化”,對圖書內容生產產生了一定影響。許多用戶不僅看書,還要聽書、寫書,進一步完善業態。由於居家時間較長,許多人開啟了線上創作,網絡文學平臺上的新作者數量明顯上漲。據統計,閱文集團一季度新增作者33萬,環比增長129%;新增作品數量超52萬部,同比增長約1.5倍。廣東、江蘇、山東、河南、四川讀者最愛網絡文學創作,而湖北省新增作者近萬人,也首次躋身作者排行榜前六名。

“針對用戶在線創作熱情高,現實題材廣受追捧的現象,平臺會持續投入資源,引導作者創作更多能夠與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產生共振共鳴的正能量作品。”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張蓉告訴記者。“00後”霍俊杉在家門口青島市興華路街道擔任志願者,在網上創作,記錄抗“疫”故事的點點滴滴。網絡作家真熊初墨是一位三甲醫院醫生,根據工作經驗創作的《手術直播間》,以寫實硬核的醫學技術、具有張力的情節,春節期間QQ閱讀平臺上的訂閱用戶劇增40%。

在聽書方面,只要有一部手機便可隨時享受有聲閱讀,“聽書”正在成為潮流。目前,微信讀書、QQ閱讀、噹噹雲閱讀等App,都上線了聽書功能。一些平臺還推出聽書包月套餐,每月數十元到數百元的套餐可供讀者多元選擇,作為對紙質書的一大補充。

在疫情的特殊情況下,閱讀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綜合閱讀率和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整體閱讀人群持續增加。那麼疫情之後,增長後的閱讀會成為常態化嗎?(記者 張依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