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的瓜,到底是什么瓜?

“傻瓜”这个词,已经从指责别人不明事理演化成了情侣或者朋友间相互调侃或者撒娇的词语了。

但是“瓜”为什么会跟“傻”联系到一起?这个瓜又是哪一种瓜?西瓜?南瓜?还是哈密瓜,想必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想过。

现在网上讹传“傻瓜”一词的来源,与古代一个非常古老的部族——姜戎氏有关。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了范宣子对姜戎氏的谈话,其中说:“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意思就是说,当初秦人追逐你们的祖先吾离一直到了瓜州,后来吾离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来归顺了我的祖先。

“傻瓜”的瓜,到底是什么瓜?

今之瓜州县,是清代以来的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甘肃省西北部酒泉地区,西接敦煌,其境域相当于唐代之瓜州 。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更名为“瓜州 ”。

“瓜子”一词,是陕甘青西北地区及西南四川等地常用的方俗词,意为“傻瓜”或 “傻子”。该词语源何来?最通行的说法来自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瓜州》一文:

一九四八年,予在皋兰,九月五日游于西北师范学院,与其教授林冠一同志谈。师范学院由陕西城固迁来,冠一居城固久,为言洋县之北,秦岭之中,有民一族,号曰“瓜子”。其人甚诚慤,山居艰于自给,多出外卖其身,作耕种、推磨诸事,极苦不辞。每有劳役,虽腁胝困顿,而劳作终不辍。以其慤也,人谬谧之曰“傻瓜 ”,而 “瓜子 ”之 族号反隐 。其人之所以“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之下结果也。予闻之,跃而起曰 :“得之矣 ,是盖 ‘瓜州之戎 ’之裔也 。… … 是其族当春秋已有居于此者,倘以受秦人之迫逐,……戎人东向而迁。其蔽于深山而倖逃铁蹄者,是为今之瓜子。

意思就是说,姜戎氏被赶到瓜州后,人们就把聚居现在瓜州的姜姓人统称为”瓜子族“。又因为瓜子族人秉性忠厚,被人雇佣时不懂得偷懒,只是埋头不停干活,勤奋老实,因而被当地人视为”傻子“,时间长了,就一概被统称为”傻瓜“。

另外清代《仁恕堂笔记》中也有类似记载:“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

但是顾颉刚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傻瓜”的瓜,到底是什么瓜?

《左传》中的“瓜州”即是敦煌之说,来源于东汉人 “因瓜得名”的猜测,历史并无确证,只是郢书燕说的传讹之言。

至于后来敦煌地区有“瓜州”这一建制,与春秋时期的“瓜州”也没有牵涉。

根据历史文献的蛛丝马迹,“瓜州”很有可能是指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对瓜戎(“瓜”是其自称,西戎的一支) 所居之地的称呼,是一个名从其主,音义结合的临时地名。

“傻瓜”的瓜,到底是什么瓜?

瓜戎原与秦人为邻,大约在关中北部,《左传》中所记载的“瓜州”应在这一区域,后来瓜戎受到秦人的不断挤压,向东迁徙至晋国以北,成为晋国的近邻与盟友。

瓜戎迁移后“瓜州”的临时指称地名再无意义,所以此后史籍无载。

“瓜子”一词,与“瓜戎 ”也并无牵涉,文献证明该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江南方言中,之后元代河北地区使用,直至清代才有西北甘州言“瓜子”的确切记载。这说明,该词不可能与秦汉之前就消失无踪的“瓜戎 ”有什么联系。“瓜子”一词被文献所记载的时间和流传轨迹恰恰说明它最后才传至西北地区,变为一个西北地区的方俗词 。

那么“瓜”为“傻,呆”之意究竟来源于何处?根据词义发展规律推测,这个词义可能起自魏晋口语,是一个比喻义。

古人夸人聪慧常说心有百窍,灵秀,而说人笨是“一窍不通”。瓜是实心的,大多数的形态滚圆沉实,与“轻巧,灵秀”意蕴相反,可能被借喻为“实在,不知变通,死心眼”之意,民间至今形容人蠢笨还说冬瓜头、南瓜头之类,年轻人缺少经验叫做生瓜蛋子。“瓜”应是“拙实,不灵活 ”之意,至于后来的“傻,笨,愚蠢”等义,概均来自于此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