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商丘:一座被孔子感動的山

春秋末年,孔子周遊列國,去曹適宋,途經芒碭山,在此駐足避雨、曬書講學,在華夏民族璀璨的歷史長河裡,留下一段千古佳話,給漢韻遺風芒碭山增添無限色彩。歷史重在還原,文化貴於傳承。

厚重的文化滌盪著我的心靈。身臨邀月亭下,聆聽著孔夫子避雨的故事,沉醉於狀元頂上優美的琵琶聲中,彷彿穿越時空一般,正可謂“明月樓臺上,文廟有靈光。深山藏古事,水起序篇章”。


厚重商丘:一座被孔子感動的山

“去曹適宋”非偶然

夫子山,全國唯一用“夫子”命名的山體。在這兒,古色古香與現代風情交相輝映。

登上一層層臺階,文廟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文廟也稱夫子廟,由大成門、啟聖殿、東西廂房組成。大成門分主門和東西側門,中間的大門只有皇帝參拜孔子時才能打開,兩邊分文左武右,文官儒生從左門而入,武官將士從右門而入。進入文廟,兩棵古柏和三通石碑分立兩邊,三通石碑右為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孔子六十七代孫孔毓圻撰文的《夫子廟碑記》,中間一通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孔子第七十一代孫孔昭煥撰文的《勒石碑記》。左邊的一通石碑為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永城縣令周正紀撰文的《夫子崖碑記》。左邊的柏樹斜依在石碑上,形成“柏抱碑”的奇觀,右邊的一棵柏樹主幹有明顯被燒過的痕跡。丁甘甘說,右邊的這棵柏樹在清代咸豐年間清軍和捻軍大戰於芒碭山時曾遭火燒,但至今仍枝繁葉茂。兩棵古柏之間的青石臺階雕有云龍,稱龍踏,只有皇帝來參拜孔子時才能走。

文廟的主體建築稱啟聖殿。啟聖殿內,供奉有孔子及四配,分別是顏回、曾參、子思、孟子。據史籍記載,文廟始建於宋代,明朝曾被兵燹,清代多次維修。原來大殿內曾供奉孔子及四配塑像,東西廂房內有孔子七十二弟子塑像。

文廟後方就是孔夫子避雨處。據《清光緒永城縣誌》記載:夫子避雨處,為一天然半覆鍋狀石室,深6.5米,寬20米。因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此避雨曬書而得名。洞中至今仍存有一座屈膝盤腿、坐北朝南的孔子雕像。此像雕於明代,是全國僅有的孔子古石雕像,現面部已殘。孔子舊雕像坐北朝南,高約1米,屈膝盤坐,拱手縮頸,形象生動逼真。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遊列國“去曹適宋”時途經芒碭山,天降大雨,師徒們一時無措,只好躲進崖洞避雨。但當時崖洞甚為狹小,無法容下諸弟子。孔子說:“如能再大些方好。”說罷,崖洞便突然增大,諸弟子紛紛嘆奇。


厚重商丘:一座被孔子感動的山

孔子又說:“吾師徒周遊列國,推行仁政,在此遇雨,得到上天庇護,可我師徒人眾此山崖仍不足以遮擋風雨,望上天再讓石崖往外伸一點。”孔子說罷,拱手屈膝對蒼天拜了三拜,只聽一陣響雷之後,石崖又往外長出一截。當地百姓認為是孔子的治學精神感動了蒼天。夫子避雨處自古為永城勝境,名曰:“石巖積翠”。現在,當地還流傳著“摸摸孔子牙,左北大又清華;摸摸孔子肩,步步高昇”的說法。當然,這只是人們內心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孔夫子避雨處往東不遠處有一組群雕,展示的是孔子講學的場景。當年孔子為感念芒碭山為其提供避雨之處,特意停留三日為當地百姓講學演禮。離開芒碭山,孔子前往宋國,就是今天的商丘,隨後孔子在宋國的這段經歷,在崖壁上用浮雕的形式做了展示,這就是“宋人伐木”和“微服過宋”的故事。

不得不說的是,孔子“去曹適宋”途經芒碭山並非偶然,因為孔子的祖籍就在永城的龍亢(現省永城市龍崗鎮),孔子在宋國的五世祖故里和祖墓俱在永城,很多古籍對此均有明確記載。清代雍正《河南通志.古蹟》曰:“孔子五代祖墓均在酇臺西北之龍亢集南。”清光緒二十九年《永城縣誌古蹟志塋墓》載:“孔子先代故里,龍亢集。自弗父何至孔父嘉五世,卒後皆葬於酇臺西之龍亢(今永城西南35公里龍崗集南,人稱孔林,又稱聖人林)。”現屹立於夫子山的孔子現代故里碑就是最好的見證,該碑於淮海戰役期間在永城西關三里道口挖戰壕時被發現。

(節選自《京九晚報》記者 宋亞威 魏文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