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NO.284 作者/大尾巴熊

如果德法聯起手來,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正好與法國最大煤炭產區兼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的洛林大區接壤,兩者組合在一起,可以給兩國甚至歐洲的重建、能源、經濟方面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製圖/聽風者 漫畫/傲慢的上校 配圖/大尾巴熊

德國和法國,可謂是歐洲歷史上最經典的一對冤家了。

歷史上,法國很長時間對德國處於優勢地位。三十年戰爭法國軍隊在德意志諸邦延續數十年的戰火,使德意志各邦國減損了約60%的人口,更使神聖羅馬帝國四分五裂;拿破崙戰爭,神聖羅馬帝國頭銜被廢除,德意志西部諸邦被當做戰場的炮灰驅使,奧地利帝國被迫嫁出皇室公主露易絲向法國示好,普魯士更是被拿破崙逼得直接成為法國的附庸國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普魯士精銳擲彈兵團守衛柏林,被法軍打的落花流水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法軍在柏林勃蘭登堡門耀武揚威的經過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普魯士藉助工業革命和優越的軍事動員制度,在普法戰爭中擊敗強大的法國,法國被迫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省和支付整整50億的法郎賠款;在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損失了“整整一代法國年輕人”,整整120萬法國士兵犧牲,傾盡代價也只是把德軍攔住,自身也元氣大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閃電戰更是

僅僅用了39天就征服了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法軍?軍旗都給你繳咯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還是閱兵,只不過變成了法國巴黎的凱旋門

德法綿延了三百多年的血海深仇,世代傾軋的歷史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算結束,德法兩國彼此都在對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三百年的時間,哪怕仇恨不再延續,到此為止,恐怕兩國也難以忽略厚重的歷史,建立起友誼。
可有趣的是,如今的歐盟,正是由德法兩國1951年基於戰略互信聯手組建的“煤鋼聯合體”的前身,法德兩國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上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

歐盟建設的發動機和法德軸心。可以說,沒有德法的堅定友誼,就沒有今天的歐盟。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法國、聯邦德國於1950年5月9日提出“煤鋼共合體”的構想,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簽署的條約

法國和德國,是如何跨越三百年的世仇,拋下曾經歷史的隔閡,成為三百年來都沒有成為的“好朋友”呢?

兩敗俱傷的世仇

二戰後的法國經濟可謂一塌塗地。二戰前的法國工業門類齊全、發展興旺,在歐洲是一流的工業強國。經歷了二戰的破壞加上德國在佔領期間的殘酷掠奪,法國經濟損失達14,000多億法郎,

相當於戰前三年法國全部生產的總值。1944年秋法國解放時,工業生產總值只及戰前1938年的20%,農業只及50%,法郎價值僅及戰前的1/6。在經濟上不得不倚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給予援助才能勉強度日,在經濟上可謂滿地瘡痍,百廢待興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戰前的法國城市勒哈弗爾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戰後的勒哈弗爾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二戰法國將坦克改裝為拖拉機以助戰後重建工作

二戰後的德國經濟同樣苦不堪言。二戰前的德國經濟佔據了全球的七分之一,僅排在美國後面。經歷了二戰的摧殘後,不僅國家被分割為東德和西德,戰前人口高達7000萬的德國死了八百多萬人,整整有著四億立方米的廢墟需要德國人清掃重建;戰後1946年的西伯利亞寒流影響氣溫的下降,加上燃料的短缺,使得1946年長達四個月的寒冬裡,僅僅是西德就超過10萬人被凍死,而被凍傷、患浮腫病、肺結核的人超過100萬,當時整個德國

幾乎面臨亡國的無助和絕望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蘇軍的122mm榴彈炮表示對柏林的廢墟負責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1945年的科隆除了大教堂,幾乎所有建築設施都被徹底摧毀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勃萊登堡門遭到戰火的嚴重損壞,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被盟軍炸燬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今天覆原的勃蘭登堡門

當然,雖然德法兩國都兩敗俱傷,可民間的仇恨仍然存在。

法國就在戰後初期曾基於反德的洶湧民意給德國嚴酷的政策,即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業計劃”,即所謂摩根索計劃。可一片廢墟的西德壓根榨不出幾兩油水賠償給法國,就這一點可憐的賠償還讓法國背上了沉重的人道主義負擔;美國更是對這點賠償不感興趣,美國更擔心西德因為這侷限性政策投向蘇聯陣營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美國:“一片廢墟能整出幾兩油水?”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摩根索作為美國財長,是一個為美國謀取更大利潤的商人而非一個殫精竭慮復仇的戰爭狂人

1946年6月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德國的斯圖加特演說:“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他聲明,“德國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有著巨大的工業的德國變成貧民窟,歐洲的重建,特別是德國鄰國的重建將會是十分緩慢的。”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德國記者對此興奮不已,而旁邊的法國記者明顯不太高興

基於此觀念,所有馬歇爾計劃的受援國都必須簽署一份協議——凍結所有德國對外債務;也正是因為此德國才得以發展喘息。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雖然如此,廢墟還得自己一塊一塊的清理

1947年3月12日,正值美國“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德法兩國的恩怨,第一次跨越了恩怨本身,被更大的危機籠罩。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著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德法如果繼續對抗,只不過是同一陣營下的內耗,高興的無非是更好對德法分而控之的美國,以及坐岸觀火的蘇聯。可如果德法聯起手來,西德擁有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正好與法國最大煤炭產區兼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的洛林大區接壤,兩者組合在一起,可以給兩國甚至歐洲的重建、能源、經濟方面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二戰前的魯爾區工業年產量便達到了煤1億噸、焦炭100萬噸、鋼1000萬噸和發電量1億度的水平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法國的鐵礦品位居世界第二位,開採量居第一位,法國95%的鐵礦就採自洛林地區

不過,誰來提出這一看起來近乎“叛國”的提議,誰又能扛住千夫所指,將三百年的仇恨在眼下化解?

阿登納和舒曼

法德兩國近百年的對抗,讓無數法國人、德國人都喪生於戰火中。“寧為太平犬,不作亂世人”,“可憐河邊無定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的觀點早就深入人心。兩國許多親歷戰爭的政治家都意識到,只有將仇恨終結於所處的時代,才不會讓子孫繼續在戰壕中喪生。

羅貝爾-舒曼在盧森堡出生,但他出生時的國籍是德國,德語是他的第一外語,而法語直到他上學之後才開始學習,因此他一生當中說法語時都帶有口音(這也成為政敵攻訐他的原因之一);他曾短暫擔任法國總理,後來出任法國外交部長,在他人生的前六十年,德法兩國戰爭導致兩國的流離失所、屍橫遍野他都歷歷在目。深刻認識到所謂歷史仇恨的無謂與滑稽的他致力於德法和好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舒曼,1950年1月時任法國外長,並被譽為“歐洲之父”

1950年5月9日,羅貝爾-舒曼在事先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商談後;在記者發佈會上提出了一個當時法國和德國民眾聽起來驚世駭俗的計劃,這就是“舒曼計劃”。

“舒曼計劃”主張以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煤鋼工業為基礎,將德法兩國的資源整合利用,“置於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美國出於希冀加強歐洲的控制,特別是能讓其在冷戰前緣幫美國分擔一些戰略壓力和經濟壓力,因而大力支持“舒曼計劃”。

德國總理康拉德·阿登納與舒曼的經歷相似,他痛恨德國的軍國主義化,更厭惡納粹的野心使得人們淪於戰火,認為德法之間的仇怨,“是一個魔鬼的圓箍,一個邪惡的圈套,非破除不可”。1949年,他就任西德首任總理時,在接受美國《時代》週刊採訪時,發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凍”講話:“我決心要以法德關係作為我的政策的一個基點……和法國的友誼將成為我們政策的一個基點,因為它是我們政策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阿登納

阿登納和舒曼兩人都頂住巨大的國內輿論壓力,在舒曼計劃上迅速達成一致

在經歷了近一年細節上的討論後,1951年4月18日的舒曼宣言上,並以《巴黎條約》確定:“歐洲國家的統一,需要消除德法兩國之間長達數世紀的對立。德國與法國需要也必須站在第一線展開工作……將法國與德國彼此免除關稅、將雙方的煤鋼生產整合由一個共同的高級機構管理,一個開放其他歐洲國家加入的組織,稱為煤鋼聯合體……由此所達成的生產團結將表示,任何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都不但不可想象,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任何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都不但不可想象,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

舒曼宣言正式宣告德法曾經的敵對關係開始融化,邁向一個歷史前所未有的新關係。這個和解的過程也難免面臨著阻力:舒曼就在1952年被認為外交“綏靖”德國的反對浪潮而被迫辭去外交部長的職位。

“化敵為友”後的老朋友

曾經的歷史當然無法被輕易抹去。

但歷史不能讓煤鋼聯合體在豐富的多國資源和產業集群力量下讓整個歐洲經濟重新復甦,更不能解決戰西歐戰後落後的生產力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生活物資要求所產生的矛盾。跨越民族和國別的願望,不僅讓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紛紛表態加入煤鋼聯合體,在1965年4月8日更是通過合併條約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歐共體成員(截止1987年)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1965年4月8日,煤鋼聯合體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統稱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

這,就是今天歐盟的前身

正如美國前駐歐共體大使巴特·沃恩在1962年7月為《通向歐洲聯盟的道路》一書寫的序言中所言:“煤鋼聯合體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礎,帶來了共同市場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楷模般的新形……毫無疑問,歷史所記住的,不是歐洲煤鋼共同體為煤鋼工業做了些什麼,而是開闢了通向統一的歐洲目標的道路。”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在煤鋼聯合體的繁榮下成為現實,大眾公司也變成了象徵德國復興的標誌

歐洲共同體好比法德共同的上市公司,公司的繁榮發展直接聯繫到兩國的關係,法德關係自然更加緊密。

但僅僅是生意夥伴並不能說明法德的友誼——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機爆發。赫魯曉夫不惜用武力相逼,發佈強硬聲明,要求盟軍歸還佔領的西柏林以讓東德“統一”,如果承認這點,無疑是在承認西德是“偽政權”;這讓北約陣營左右為難:在英國認為不應該為了個柏林陷入戰火,美國的國會還猶豫不決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卻在11月26日首先訪問西德,向阿登納保證反對改變柏林的地位。正是因為戴高樂不惜為支持西德劍拔弩張,很大程度影響了美國的態度,美國最終決定強硬的支持西德。直到最終危機結束,赫魯曉夫服軟為止,戴高樂始終堅定地站在西德一邊。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戴高樂為支持德國不惜劍拔弩張的瘋狂,即向世界各國見證了法德的友誼,也讓他榮登1958年時代人物週刊

這種支持讓德國民眾對法國好感大幅度上升,更讓阿登納感激不盡。從1958年秋到1962年,阿登納與戴高樂之間的通信高達40餘次,會晤15次,總計進行了100多個小時的會談。1962年7月,戴高樂總統在愛麗捨宮接待西德總理阿登納時說:“在您光臨的時候,我們其實都為兩國從過去世仇變成堅定的朋友這一巨大的轉變而歡欣鼓舞。”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1962,戴高樂拖著病軀仍堅持訪問西德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阿登納亦堅持與戴高樂本人的書信來往

1963年1月,阿登納三訪巴黎,在法德兩國有識人士的努力、在雙方領導人排除萬難之下,兩國簽訂《愛麗舍條約》(亦稱法德友好合作條約):條約對兩國首腦會晤、部長磋商做了制度化規定,這些規定表示法德的特殊關係制度化,人們常說的“法德軸心”正式形成。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愛麗舍條約》正式以書面形式確定了法德的特殊關係制度化,人們常說的“法德軸心”形成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愛麗舍條約》的原文,上面還有戴高樂和阿登納的原文簽名

雖然《愛麗舍條約》簽訂協議的幾個月後,阿登納就因身體原因引退,在1967年4月,被譽為“西德之父”的他與世長辭,終年91歲;僅3年後,戴高樂也因心臟病而猝然離世;但兩國的友誼卻並未因領導人的逝世而煙消雲散,原因正是因為這一紙條約。

《愛麗舍條約》制度化的成果讓歷屆德法政府哪怕出現爭執和分歧,也能定期在《愛麗舍條約》的框架下進行對話和交流合作,例如1990年頗具爭議的兩德統一、2009年的希臘債務危機,都事先在法德兩國官員的預定對話渠道擺明立場、捋順想法,在暢所欲言的氛圍中自然消除了許多可能的誤解和偏見。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1953年的時代週刊封面人物:康拉德·阿登納;他背後是殘損不堪的德意志民族之樹,在他的努力重新抽出新芽

比官方層次更重要的,是民間社會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之間的接觸更是消彌偏見的良藥。著名的德法青年辦公室和愛麗舍條約同年成立,至今已有800萬德法青年參與交流,此外,德法間存在2000多個友好城市、1500家企業互設分公司、一個雙語電視臺“ARTE”、還有一家足與波音抗衡的德法合資飛機制造廠(空中巴士)、2006年起,德法更是雙方聯手編纂了“一套法德共同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以消弭歷史上的仇恨,促進德法人民的理解。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著名的空客A380就是法德友誼的結晶之一

乾絲萬縷的民間往來和經濟活動,讓德法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民意上,都成為信得過的“老朋友”。愛麗舍條約50週年慶的前夕,德法多家媒體共同舉辦民意調查, 約2.5萬名德法民眾參與,結果顯示,近8成的被訪者都很喜歡對方國家,這證明了過去幾代人的磨合努力沒有白費。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德法《愛麗舍條約》50週年共同發行的郵票

2019年的《亞琛條約》,被人稱為新《愛麗舍條約》;這足以證明德法友誼之堅定。法國和德國,在彼此的交流和信任之下,果斷的跨越三百年的世仇,儘管兩國的間隙和分歧仍然存在,卻能勇敢拋下曾經歷史的隔閡,成為三百年來都沒有成為的“好朋友”,這值得我們深思。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2019年的《亞琛條約》簽訂,象徵著德法關係的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 l 列國志法國;戴高樂傳 . 德拉戈爾斯康拉德·阿登納傳. 大衛·W·德爾泰斯塔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法國德國世仇,不也和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