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視頻」50年前世界國術擂臺賽視頻!蔡李佛VS國術館傳人

50年前國術擂臺賽:蔡李佛傳人對戰國術館系統傳人。


「比武視頻」50年前世界國術擂臺賽視頻!蔡李佛VS國術館傳人


發了很多各門各派的民間比武,大都評論不高,覺得在實戰中都打不出中華武術的特色,從掌門比武到普通傳人,想象中奧妙的招式和絢麗的功夫技術都沒有體現,尤其是神奇的內功,更是看不到了。


特色真的是一個哲學問題,從民國期間霍元甲擺擂臺邀請天下英豪打擂再到28年國術國考再到50年代開始的各種國術擂臺賽包括臺灣香港天津新加坡,評論都是不看好,都覺得打不出中國國術的特點來,臺灣比賽時間比較長,規則更改幾次,每次都不被評論家們認可,常見的詞彙不是流氓打架、流氓摔跤就是西洋拳蹦跳,評論家們很少創造適宜適合的詞彙來解釋這種情況,可能是文化水平低,也可能是完全不懂行,並且懶的懂行吧。


但是國術特色是什麼呢?


首先是人們的想象,主要是打的和想象的不契合,打不出自己想象的武術來,捱罵多數是因為這種情況。我深有體會,我自己好歹也算武術世家,自由習練各種拳法,打過各種架。但是第一次父親帶我看“滄州擂”的散打擂臺比賽時候的情況也是感到深深的收到了傷害,感覺那個不是武術,為啥兩個人打兩下就摟跤。因為落差巨大,以至於成了那個下午,那個時刻深深的刻在了腦子裡。父親說,功夫差不多,打起來就是那個樣,想打的好看也行,功夫比對方厲害很多就行了。


但是想象是從哪裡來的呢?


想象是從哪裡來的呢,以至於從來沒有見過擂臺賽,見到了擂臺賽卻說這是錯的,那顯然是心中已經有了標準。不然咋說對錯?


那標準哪裡來的呢?


國術擂臺這個經驗肯定是來不了,並且如果有長時間的擂臺賽經驗,就不回執著於打的有沒有特色了,比如國術擂臺賽全盛時期的香港和新加坡。都知道怎麼打,天天看到,也不會說和想象的不一樣了,因為不用想象,想知道咋回事直接去看就行了。


那就是來源於日常的媒體信息了,民國時期覺得打的不像心中標準,或許是因為打的和評書裡的講解不一樣,打不了幾百回合,沒有招式的破解與化解,也來不了鐵砂掌那樣的神功和暗器。打起來功夫再打也是抱著摔咕嚕跤。


開明之後,感覺打的不像,主要是開明之後,幾十年都沒有見過擂臺賽了,見到了肯定感覺不像呀。不但沒有見到過擂臺賽,見到的更多的是武術家的推廣演示,各個掌門的硬氣功,講手摔人,再到化勁發放,電視臺裡都是在教育和引導這是武術正宗,這是武術主流,所以人們慢慢的都把這種表演性質的當成了真實的對抗和搏鬥的原來面目。看慣了這些看到了武術家真上擂臺搏擊,自然是感受到受到了傷害。


當然還有各種影視作品,打的不想影視劇裡的男女主角,那怎麼好意思說打出了武術特色。也因為影視作品的渲染,除了影響了人們對於國術搏擊的認知以外,還都本能的感覺,西洋人的拳擊東洋人的空手道都弱爆了,因為總在大結局時習練這些夷狄武藝的武術家被國術家暴揍。當然不光中國這樣,日本也這樣,《姿三四郎》電影裡也是先打西洋拳再毆空手道。


可不就打不出武術特色來唄。


看一看早年中華國術擂臺賽的視頻吧,看看能不能打出國術特色。是南拳蔡李佛,對戰國術館系統的學員。國術館系統比較全面,在國內延伸成了武術散打,在臺灣就還是叫做國術,踢打摔技術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