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京杭運河德州港

德州段的京杭大運河是從德州市區及武城、夏津境內穿過。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後,京杭大運河全年線貫通,德州被列為四大漕運碼頭之一。

說說京杭運河德州港

清末,隨著津浦鐵路的建成,德州港成為衛運河與津浦、德石鐵路連接的樞紐港。內河航運以東西橫向運輸為主,北上可達天津,南下可通江淮。

在元代,大運河已成為全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年漕運能力由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萬餘石,到泰定三年(1326)增至335.1萬餘石。特別是明代和前清時期,運河中興並達到鼎盛,德州段運河遞運南糧赴通州量達400-600萬石左右,併成為南北水運的咽喉要地,漕糧轉運和開展貿易的重地。當時德州倉轄約69個州縣,其中24個縣,直接將糧食交到倉口,年貨運量、週轉量、吞吐量都佔運河各港口之首。

說說京杭運河德州港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除進行堤防歲修外,在1958年和1972年進行了兩次治理工程,並多次撥款修建德州段沿河的港口、碼頭,其中德州港岸線長700米,裝卸碼頭5座,貨場面積49萬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天津經德州至濟寧一線,仍可憑藉帆船進行小量運輸,60年代德州段運河年貨運量仍可達125.5萬噸,年客量達2萬人次。但由於沿河工農業用水速增長,尤其是上游建成嶽城水庫後,航運水源逐漸枯竭,至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乾涸而停航。1981年撤消了成立於1942年的衛運河德州航運局。德州港也隨之失去了它的功能。

說說京杭運河德州港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秋,修建京浦鐵路、德州段的運河疏浚調直,德州市區內的運河廢棄成為“舊河”“扒道海子”。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4月,日軍動工擴建了城東北(蕭何莊村西)飛機場。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8月,日本侵略者在德州城西運河東岸修建小型發電廠,路燈開始用電燈。同年,日軍在運河東岸、德州兵工廠、煤場周圍修築了一條混凝土路,經鹽店口街、商業街、太平街柴市街等直達飛機場,全長4450米。小日本經過這裡和運河碼頭掠奪運走了德州的大量財富,給德州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說說京杭運河德州港

建國後,政府把跑單幫的船民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德州航運局。公私合營時航運局裡有500條船,後來又陸續添置了30艘火輪。那時每天都有七、八十艘船靠岸,晝夜裝卸貨物,一天的吞吐量將近一萬噸。1952年,冀魯兩省投資,在徐家渡口處修建了長60米,寬7米的雙排樁木架橋,命名“勝利橋”。隨著勝利橋的建成和德州航運局的成立,德州段的運河、碼頭更加繁榮。德州是運河山東段的第一站,當年這裡曾是檣桅船影,滿河船桅,縴夫盈堤。沿岸縴夫啟航的號子聲動十里。小船划向大船,大船靠向碼頭,小火輪鳴笛而過,漫河舟如穿梭。橋口街、碼頭旁到處是商鋪、酒肆林立,遊客如織,賣炸丸子、素餡包子、德州扒雞、雜貨日用品的遊商走販的吆喝聲,此起彼應。光腚戲水的半大孩子手扒船幫,露出半截身子踩水,鑽出艙口的船家女人,張望著岸上成衣鋪裡的花衣裳,停泊的船隻炊煙繚繞,丹霞映白帆,殘陽與夜泊成為德州運河碼頭的一大景觀。詩人朱德潤在詩中曾描繪德州漕運:“日中貿易群物聚,紅氍碧碗堆成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管相喧闐。”又有騷人詠德州的航運商貿:“紅旗飄處網艘滿,綠樹叢中野市喧。”反映出德州運河的繁榮狀況。

說說京杭運河德州港

1979年衛運河因水源枯竭斷航,航運局因此而解散回想起德州運河的歷史,喚起了人們的遐想,多少人會想到乘船而行的盛況。今天,走在荒草叢蕪,人跡罕至的老運河堤岸上,望著已成為廢河枯河排汙河的運河,心裡別有一番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