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就如同《论语》中的那句:“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一样,春秋时期的孔子总 “世风如下,人心不古”这样的感慨来思考人性有圆到缺,何以不可往返的终极思考。而事实上无论从一个“人性本善”的标准走向“人不为己”的结局,还是生产力高速发展后获得的更大的“人心不足”,多少总带着历史演化的痕迹。当然,这样的演化存在着亘古不变的必然性,无异于古今,无异于中西。

区别于传统的通过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相结合的观察角度来看待西方历史发展脉络,赵林先生的《天国之门》则独辟蹊径,尝试着使用宗教演化的方式去阐述,信仰对于整个西方历史演变过程的影响。这当然需要作者对于整个额西方哲学、宗教、历史、文化有详细系统的全方位认知,并且拥有扎实的哲学理论架构来支撑整本书所要表达叙事逻辑,思想脉络。在阅读本书后,让我感到更加了不起的是,作者在拥有广博的学识体系和细腻严谨的文法同时,竟然还可以把整本书学得如此生动有趣,毫无学术书籍惯有的枯燥。


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在作者看来,古希腊神话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万物同源之地,而一桩桩神话故事中所表达的人性原始意义上的精神和肉体最和谐的状态,才是人类所应该追求向往的美好。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神性是作为一种完美人性的方式被表达,对于美的追求成为了古希腊哲学的核心目标。与此同时,作者对古希腊纷繁复杂不胜杂乱的神话谱系进行了穷源溯流的梳理,足见其考据功力之深。

就如书中所言“哲学是从神话中发展产生出来”、“哲学产生以前有一个史前阶段,即神话阶段,它是哲学的史前史。”希腊哲学正脱胎于这些神话故事,同时又与那些有着更强宿命论观念不同,哲学体系里成功抽离了神话故事中所带有的主观臆想,书中指出“在荷马诗歌中所能发现与真正宗教情感有关的,并不是奥林匹克的神祗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运命’、‘必然’与‘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而在哲学方法中“采用了一些还原性和抽象性的哲学范畴来取代神话中的感性直观的神和扑朔迷离的命运,并以此来说明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里,哲学家们成功得用一种“崭新的语言”代替神话语言,用本体内部矛盾运动来代替神系的生殖原则去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以替代原有的朴素的宇宙起源观和自然演化观。诚如书中所言:“它第一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从可能性上来说,是普通知识和理性的探讨所可以解释的。这样,神话所形成的超自然的鬼神就真的消灭了。”正是从这样的一个哲学上的基础假定,才成功地将神学与哲学一分为二。


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相比较希腊朴素的国家构建,后来罗马帝国下的统治,拥有着更加严密的国家概念,虽然在艺术、戏剧和哲学等领域中,罗马人本身少有建树只得益于继承发展希腊文化,但是在军事、政府、法律、工程几个方面,罗马人有着远超同时代其他民族的天赋与能力。强大的实用技艺让这个民族拥有了更加自信盲目,更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属性。于是,他们将权力核心、国家利益彻底凌驾于宗教信仰之上,并且亲自开启了蕴藏在宗教之内的政治统治能力。在伟大的帝国得以建立后,豪奢的罗马公民在肉体的放纵无度与精神的空虚无聊中来回摇曳,对功利极端的追求让他们彻底丧失了本该赖以自豪的积极进取,勇于拓展的精神,最终沦于物欲横流的荒唐世界。基督教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诞生。“以唯灵主义的理想对抗罗马的物质主义,以禁欲主义的生活态度来抵制罗马的纵欲主义。”之后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开启了一场漫长的征途之旅,直到最终达成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相互妥协泾渭分明的战果,从此“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此时,脱胎于希腊文化的基督文化事实上已经有了更加世俗的基因特点,文中作者指出“希腊人就像对待生活一样地对待死亡,基督教徒却如同对待死亡一样的对待生活”。黑格尔也评论道:“死使希腊人想到生活的享受,而使我们想到的却是生活使我们不堪忍受;死亡对希腊人来说意味着生活,对我来说意味着死。”


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马丁·路德


到了中世纪,对于个体神性过于崇高的要求让许多信徒望而却步,世俗世界的贪得无厌与精神世界的纯洁高尚,总是背道而驰。事物在收到外力冲击时,会在破坏现有状态下,寻求到下一个稳态,比如宗教信仰可以在堕落中完成虚伪的自我伪装,以次充好。最终,德国人马丁·路德用一纸檄文点燃了隐藏在世俗地下的所有龃龉,从而引发了属于西方宗教的战争与改革。在文中,作者强调了这场改革对于现代西方的普世意义,“信仰自由”、“宽容精神”、“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国家主义”以及“中产阶级的形成”都于这场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丁路德通过对原教旨的质疑成功地改变了一直以来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屈辱姿态。而且还用翻译《圣经》的方式,把“粗俗不堪”的德语和“雍容华贵”的拉丁语并驾齐驱。正是这样的一次离经叛道罪大恶极的宣言,孕育出来后来的德国古典哲学。自此之后,成功得打破了宗教与世俗之间隔阂和对立,使二者融于一体,基督教被迫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负责每个人的心灵与道德,这种剥离权力物资后的信仰,才是上帝的神龛。

只是与希腊时代纯粹的哲学所不同的是,人类再也没能回到最初对于完美的追寻,转而走向了更加复杂,琐碎,生活,独立的境地。需要强调的是,这场将基督教文化从罗马历史中,皮开肉绽的剥者,不是来自于宗教神学的人文主义关怀,而是一位德国的宗教改革家。当然这朵开在普鲁士土壤的哲学之花,也孕育了后来波黑、黑格尔等一大批哲学先贤。

不可否认,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价值观相比,西方的精神世界和宗教阴阳有着更加紧密的关联。同样,这样的关联又能够随着历史文化的进程而相互制约、变化和适应,作者正是发现了其中内在的演变和逻辑关系,所以才通过自身深入研究来阐述个中因果。同样,这大概也是剥离西方表象,去观测其内在世界的最深刻的视角和方向吧!


信仰起源:评《天国之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