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意识形态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我一直在批判要求人民要有信仰的观点。因为无论左右、朝野,说人民“应该有信仰”的,都是从意识形态要求出发,要人民信仰某种特定的价值观。而任何意识形态都是以特定价值观为标准,企图统一社会思想为特征。这样的信仰,必然导致人们在思维中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

人的思维有了禁区,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而人类社会进步所依靠的,不是从意识形态出发的信仰,而是科学的进步。所以,如果说人类也有一种信仰是应该的,那么应该信仰的不是任何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而应该信仰科学。

信仰其实就是对于一种理想、对于一种价值观的执着。

因为信仰其实是价值观的体现。因此任何人其实都有信仰。信仰生命、信仰效率、信仰健康、信仰知识、信仰爱情、亲情、信仰财富、金钱等等。不同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信仰。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也会信仰不同的东西。

价值观是每个人在不同客观条件下而必然会不同的。

价值观不改变,人的信仰就不会改变;价值观改变了,人的信仰也会随之改变。而价值观的改变应该是随环境与主观能力这个客观条件的改变而自然改变。

因为人其实都有信仰,因此,说“人应该有信仰”,就是一个虚假命题。

左右两边的人,都要求人民有信仰,其实不过是要求人民信仰自己鼓吹的东西。是要用自己鼓吹的东西取代人民自己各不相同的信仰;是要以自己的信仰统一意识形态领域。企图用意识形态的单向灌输,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从而使之服从自己的信仰,不是意识形态的专制是什么?

我们在舆论场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同信仰的人之间互相攻击对方的信仰——这时候他们不说人应该有信仰了——的同时,要求民众有信仰。

左边的不说了。右边的常常骂民众“没有信仰”,是蒙眼驴、愚民、猪。很显然他们的目的也不是要人民有信仰。只是要人民信仰他们鼓吹的东西。

改变人们的信仰也不是说就不应该。因为有的信仰对于社会进步的要求来说,是落后的、错误的,是会对社会进步起到负面作用的。

但是改变的方法应该是改变人们的客观条件。让他们在越来越好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力,合理地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改变落后的、错误的信仰。而不是不顾他们的客观环境,只利用他们的主观能力较差这一弱点,通过忽悠,使他们脱离了自身的利益要求,盲目听从精英们的宣传,成为别人的政治工具。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人们的环境越来越好呢?当然是生产力进步!只有生产力进步了,人类资源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人类所需要的资源的稀缺度降低了,人类的自由空间才会大起来,也就是环境好起来。而实现生产力进步的根本条件,就是科学的发展。

科学是什么?

不要用意识形态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作为一个结果,它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作为一种行为,它是对于真相与客观规律的探索与运用。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感到了不自由。不自由的原因,不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对,不在于意识形态的不正确,而在于对于真相与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够。

因为人类的各种不正确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科学程度不够。科学程度越高,人类犯错误就会越少;对世界认知越多,人类的自由空间就越大。

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中老年会觉得生活惬意了?不是因为他的财富多了——有的年轻人财富更多,却生活在无尽的苦恼中——而是因为经过生活的磨砺,对于世界的真相与客观规律了解得多了,精神上的自由空间就大了,于是觉得生活轻松了。

有人说,我们信仰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应该说,这些是人类的伦理要求,人类要追求它们,是对的,但未必要信仰它。就像人人都追求富裕的生活,却未必要信仰富裕的生活一样。当然,你认为要信仰它们,也没错。不过人类的伦理要求的实现,还得依靠科学程度的提高。

科学作为对于世界真相与客观规律的掌握,本身就包含有对于各种伦理要求的认识。而且,科学程度的提高,才是实现这些伦理要求的唯一正确手段。

并且,作为人与世界应该的关系,科学更是不可缺少的伦理内容。就是说,人应该越来越了解世界的真相与客观规律,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应该是越来越熟悉和明白的。

而人类面对的宇宙是无穷大的。因此人类对于世界的了解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人类的科学追求也必然永无止境,因此,人类的科学行为就必然是永恒的。对于这样一个人类永恒的事业,信仰它不是很应该的吗?

任何特定的价值观要求,都属于具体的意识形态范畴,唯有科学不是。任何具体的意识形态都有思维的禁区和错误的内容,因此任何的价值观都有其片面的方面,唯有科学没有——凡是有禁区的价值观体系都不是科学。尽管每一种意识形态理论中都包含有科学的内容。

自由、民主、人权、平等,这些都是经济社会里人类的追求,只存在于经济社会里。因此,当经济社会终结以后,这些将不再是人类的追求。唯有科学,将依然是人类的追求。因此,科学是唯一不会错误、也不会被认为不需要的信仰。而科学的本质要求,就是不能有思维禁区。

说信仰,首先要明白信仰是什么。其实信仰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对一种价值观的执着。

有的人信仰宗教,是以为宗教可以为自己带来幸福,没有谁会把自认为会给自己带来苦难的东西当做信仰对象的,因为没有人会追求苦难。

不信仰宗教的人,信仰的选择就会多很多,因此也就会显得很芜杂。比如信仰财富、信仰爱情、信仰亲情、信仰生命、信仰健康、信仰知识等等等等。但是这些信仰是不被准宗教信仰的人们认可的。

什么叫“准宗教信仰的人们”?目前世界上明显的有两种:一种是共产主义信仰者;一种是“普世价值”信仰者。

因为这两种信仰者都不顾事实与逻辑是否讲得通,只是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也不顾自身的利益关系(那些因为自身的利益关系而假装信仰这些的人不在其内)。这样的人信仰的不是宗教,却属于盲目信仰,明显与信仰宗教一样的行为。

宗教信仰与准宗教信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束缚,会导致思想的不自由。

信仰其实是价值观的体现,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判断方向。价值判断是人们从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出发对世界作出的判断。任何人,只要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一样——当然世界上不会有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完全一样的人——价值判断就会一样。

所以,任何价值观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因此任何信仰也都是合理的。那些把与自己不同的信仰排除在信仰之外,然后批评人们“没有信仰”的人,其实是专制思维者。

也因为信仰其实是价值观的体现,所以信仰也往往会被改变。而导致信仰改变的原因,要么是客观环境改变了,要么是主观条件改变了,或者是二者同时改变了。

其实主观条件的改变还是因为客观环境的改变。比如教育环境变了,接受到的知识不一样了,知识结构也就变了,对世界的判断就不一样了,价值观不一样了,信仰也就变了。

不同的信仰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我们不应该歧视持不同信仰的人。但是有的信仰会比较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有的信仰会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

因此从社会进步要求出发分析,不同的信仰之间是有对错之分的。确定信仰是否正确,只应该通过以事实与逻辑为依据的讨论来进行判断,而不应该只从自己认定的原则立场出发做裁决。

由于事实只能说明过去,逻辑分析的结果又最终只能通过实践的结果来得到证明,所以,要想确定哪一种信仰是唯一正确的,实在太困难。

所以人们应该退而求其次,就是从自身的真实利益关系出发选择自己的信仰。

比如你很穷,不如信仰财富;

我不太穷也不太富裕,我就选择信仰健康。

其他与真实利益关系比较远的东西,了解了解就好了,别跟着盲目信仰。

可是人们往往会有一种从自卑转为自大的心理。明明自己处于社会底层,因而自卑,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忽悠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要承担社会改造的大任,因为没有明白,所以不顾自己的真实利益关系,去信仰别人宣传、但他们却未必真的信仰的东西。这样的人往往会持有错误的信仰而不自知。

说这样的人往往会持有错误的信仰,是因为他们所持有的信仰既不能被证明对社会进步有利,又违背了他们自身的真实利益关系的要求。

比如把精力用在了所信仰的政治观点上了,被用于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的精力就会不足。于是,自己始终处于与宣扬被自己信仰的政治观点的人的利益关系完全不同的社会层次上。其实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特别地强调信仰,是会阻碍思想自由的。因为你对于某种价值观的故意执着,会导致你不愿意碰触与你的价值观相抵触的知识。

尤其人为的信仰是会这样。因为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的作用自然而然的产生的、自己不明确的信仰还好一点,会因为客观环境与知识结构的变化自然而然的改变。人为地信仰某种东西,很容易自我桎梏了思想的自由。

左愤与右愤因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居然会共同的不看央视新闻!之所以不看,就因为那里面播出的——即使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些是事实——是与他们的信仰相抵触的。

这就是明显的自我桎梏思想自由的表现!因为理性的人应该各方面的东西都看,尽量全面地掌握知识。由于他们知识的严重偏缺,必然地导致了他们观点的错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

1、信仰是每个人其实都有的,只是信仰者自己是否在概念上明确的问题;

2、每个人的信仰都是从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出发而产生的,如果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一样,那么人们的信仰也都会一样,因此所有的信仰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不应该歧视任何信仰者;

3、强调信仰,会桎梏人们的思想自由,是不可取的;

4、要证明哪一种信仰是正确的,应该用平等自由讨论的结果来决定,而不能用“启蒙”式的单向价值观灌输乃至于舆论暴力的行为来确定;

5、要使人们有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信仰,应该做的是改善人们的客观环境包括教育环境,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启蒙”式的单向价值观灌输乃至舆论暴力。

信仰不是应不应该有的问题,而是应该有什么样的信仰的问题。

我认为,正确的信仰应该会帮助人向上、向善、获得愉快的生活。

假如信仰让你对世界绝望,假如信仰让你对社会充满仇恨,假如信仰让你坠入下流,不用说,你的信仰错了——不管这个信仰的名义有多么崇高。

一些主张思想自由的学者在说“思想市场”和“自由交易”。我确实孤陋寡闻,不知道“思想市场”的概念来自于科斯。还以为是国内学者们创造的。真是高看了国内的学者,低看了科斯这位经济学大师。不过不管这个概念来自于谁,我都要说,它是错误的。

市场是什么?是人们为了实现财富目的而进行资源交易的场合。

主张“思想市场”的人们以为市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所以才会说要有“思想市场”。他们有意无意地以为,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平等地有可用于交换的资源。

而事实上,世界上的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平等。有的人就没有能被市场认可的资源。而这部分人是不可能得到市场承认的。也就是说,首先,这部分人是没有自由交易的权力的。

那么,有没有可以让这部分人自由进入的场所呢?有!比如免费的公共休闲场所。在这样的场合进行思想交流,是绝对自由的。也就是说,市场不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思想的自由不应该以获取财富为目的,也不应该以有经济资源支持为前提。否则就不够自由。

所以,说要有“思想市场”的人们,其实并不是要真正的思想自由,而是要让思想得到财富的支持。那么不能得到财富支持的人们的思想,就活该被埋没。

这算是在主张思想自由吗?说是在反对思想自由,似乎更符合逻辑一些。科斯是大师。大师也会犯错误。

市场控们把自由交易当做市场经济的灵魂。其实他们不知道,自由交易不是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而是一般经济形态就具有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的特性是用开拓市场的手段,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自由交易是对于市场的被动适应,是从人类进入经济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把它当做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混淆了一般经济形态与市场经济形态的区别。

这个现象很普遍,不但市场控们犯这个错误,非市场控的学者们也犯这个错误。比如林毅夫就说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形态也是市场经济。他们不知道市场经济是现代生产力的结果,是在工业社会中才会出现的,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主动开拓市场以实现财富快速增长的经济形态。

2、所谓的自由交易,其实未必自由。

上面说过了,没有被市场认可的资源的人,是不会被市场认可为交易方的。就是有交易资源的人,由于客观背景和主观能力的不同,在市场上的交易自由度也大不一样。主观能力强、资源集中度高的人在交易活动中的自由度就高,反之就低。

于是有的人可以通过交易获得财富,有的人参与交易的结果是财富的减少。因为自由的本质不在于选择,而在于能力。不能把在忍受饥饿等死与干苦力活之间的选择,与在买房还是买车之间选择的人,看做是同等自由的。

3、自由交易的结果未必公平。市场是一个竞争的场所。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少数人获胜。

自由交易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大多数人在客观背景与主观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财富消失的现象。而少数客观背景与主观能力较强的人们,则会获得更多的财富。社会的贫富差距因此会产生,并日益加剧。如果说这就是公平,毋宁说丛林法则最公平。

4、仅仅靠自由交易不能实现经济富强。上面说了,自由交易的结果未必公平。也就是说,自由交易的结果未必会导致弱者的富裕。市场是竞争的场所。要获取胜利必须以自身的强大为条件。经济强大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达。而生产力的进步不是只靠自由交易就可以的。

自由交易可以让你获得你想要而缺乏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你需要的资源实现生产力的进步才是自我强大的根本。仅靠自由交易,也许在一定时期里可以让你富裕,但是没有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一旦经济危机,你就会迅速崩溃。

比如阿根廷曾经通过自由交易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成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却因为没有利用当时的财富建立起必须的工业体系。如今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今天的希腊也是同样的例子。

5、自由交易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经济的目的是财富。财富的实现要靠市场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必须有财富作为支撑。

当财富通过自由交易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就会缺少财富的支撑,成为没有购买力的消费需求,也就是市场不认可的需求。而少数富人虽然有大量的财富支撑,却因为必要消费有限,不会增加消费。

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它导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资产价格下跌、经济危机爆发。

自由交易是人类社会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它有促进生产力进步的作用一面,也有导致贫富分化作用的一面。我们必须运用它实现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设法控制它的负面作用。没有它是不行的。把它当做市场经济的灵魂、当做神圣的东西来膜拜是错误的。

而思想自由本身是不存在被外界控制的,除非自己给自己设置了思想界限,就像一些公知们,以西方意识形态教条为思想界限,在思想活动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是不会有自由的思想的。

可能被限制的只是思想的交流。主张“思想市场”的人们,不但在逻辑上把思想自由与思想交流自由混淆了,而且根本就是在主张用财富也就是资本支配思想交流——当他们把思想与思想交流混淆的时候,也就是在主张用财富与资本支配思想活动。

因此,主张“思想市场”概念,其实是在逻辑上反对思想自由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