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未來如何保護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通過審議,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正在逐漸減弱,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對節氣是否還有依賴?申遺成功之後我國各地對其保護傳承應該何去何從?“二十四節氣”如何面向未來?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未來如何保護

登封二十四節氣博物館開館儀式

農耕文明的時間指南

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登封四季分明、溫度適宜,為服務生產生活,先民們以嵩山地區的氣候、物候等為依據,總結出了中原地區的“二十四節氣”。這個民俗源遠流長,登封自明代起就有可考的節氣研究的傳承譜系。登封文化館的常松木、呂宏軍、申潁濤等皆有相關著述,在他們看來,“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遺產,經歷了4000年以上的孕育期和成熟之後2000多年的使用期,至今仍是我國曆法的核心內容。”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研究的山西省文化學者王修築聽聞申遺成功的消息後喜不自禁。他說,“二十四節氣”的測定最初主要用於指導農業生產,但其後來的使用和傳播對農業生產、生活的指導和對國家政令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時間、節令概念。“二十四節氣”還包含天文知識、地理緯度、氣象經驗、人文思想、自然條件等多重元素,體現出先民對天、地、人、物等關係的全面觀察與探究,這是世界上其他曆法、節氣、節日內容無法比擬的。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未來如何保護

故宮“觀象授時”匾額

“二十四節氣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併為多民族所共享。它是中國農耕歷史長卷裡浪漫、優雅的詩篇。”登封文化館閆松濤館長認為,“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其更像是一種哲學式的生活藝術,生動地描繪了中國人和天地自然的相處之道。

各民族的集體智慧凝聚

在中原民族運用“二十四節氣”來總結農耕時令的同時,祖國其他地區人民以及一些少數民族同樣洞悉這天地大美、四時序列、萬物榮枯的規律。其中,廣西“壯族霜降節”便是壯族稻作文化傳統的體現,它證明了壯族民眾在歷史長河中適應自然環境所具有的創造力。崇左市天等縣文化館館長黃勝安告訴記者,自2014年“壯族霜降節”作為“二十四節氣”擴展項目名錄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後,當地民眾更加重視“壯族霜降節”的傳承,他們創作了一系列以此為主題的山歌、戲劇、舞蹈,其中,向都鎮中和社區居民創作的壯劇《乜嬬》還亮相今年的“壯族霜降節”。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未來如何保護

壯族霜降節熱鬧場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苗族趕秋”是苗族人民在立秋這一日舉行的歡慶秋收、青年社交、民族文化交流、邊區經貿往來的傳統民俗活動。苗族趕秋活動承載著苗族服飾、苗族綹巾舞、苗族歌謠等30多個各級非遺項目,已於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花垣縣的苗族趕秋活動還吸引江西、貴州、重慶、四川等省市的50餘支民俗隊伍參加,演員人數達6000多人,有效地促進了各地區的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

在江西省,每年立春過後,新餘市明德書院組織師生開展遊園聚會;立夏當天,家家蒸米粉肉、吃荷包蛋,俗稱“撐夏”;冬至日,各家各戶上祖先墳墓“掛冬”,並舉行祭祖活動……更多的人在傳統民俗中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沿海的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依山傍水、四季分明,半山一帶至今保留著“立夏日,吃補食”的風俗。立夏日當天,群眾自發聚集到半山娘娘廟附近,按照當地風俗,吃烏米飯、燒立夏飯,祈求健康順利地度過炎熱的夏天。“三門祭冬”是台州市三門縣各村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農耕社會節氣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三門祭冬”通過族祭等儀式,傳達出對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未來如何保護

登封二十四節氣博物館館藏清代馬拉轎車

“二十四節氣”雖產生於黃河流域,卻凝聚著中國各族人民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情趣和信仰,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也是彼此認同的標誌、維繫民族團結的粘合劑。

“後申遺時代”如何面對

登封市史志辦主任呂宏軍表示,隨著工業化的到來和西方文化的衝擊,農耕文化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生活,城市居民大多隻知陽曆、星期幾,對節氣已很淡漠,相關歌謠、諺語也被漸漸淡忘。因此,如何傳承“二十四節氣”這一文化遺產是文化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在弘揚和傳承上做出了實實在在的工作。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未來如何保護

登封市史志辦呂宏軍主任談二十四節氣保護

廣西崇左市天等縣政府逐年增加保護經費,把打造“壯族霜降節”文化品牌作為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全縣文化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開展了“壯族霜降節”傳承培訓、非遺進校園等一系列活動。此外,“壯族霜降節”的傳習基地已經在規劃建設中。

在“十三五”期間,湖南花垣縣將完成“苗族趕秋”秋場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2.4億元,建築面積預計約5萬平方米,具體建設項目有八人秋場、椎牛堂、苗族龍獅一條街等。“安仁趕分社”是湖南省安仁縣民眾在春分日舉辦的傳統祭神祈谷活動。目前該縣正在起草傳承與保護管理辦法,並計劃建設“趕分社”文化園和文化生態保護區,不斷優化民俗文化活動項目的傳承人結構,組織藝術家創作“趕分社”主題文藝作品,將相關知識編入教材,進入中小學課堂。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未來如何保護

苗族趕秋活動現場

浙江省拱墅區政府對“半山立夏習俗”項目進行了挖掘和專題調查研究,多次跟蹤拍攝了民俗活動視頻片,建立了文字、圖片、影像檔案。自2012年起還舉辦立夏節傳統藝術表演,本土老藥號為民眾現場提供免費健康諮詢和義診,指導民眾在夏季科學養生,將傳統節氣習俗融入現代人的健康理念。

據瞭解,各地相關部門正在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和代際傳承。相關專家也建議,應採取立法保護、項目保護、傳承保護、節會保護、基地保護等多種措施,將“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傳承下去,續寫遺產保護“中國實踐”的新篇章。(統籌:中國文化報,陳關超 參與採寫:楊淵、賓陽、郭凱倩、張玲、伍文珺、駱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