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中國田徑改革這一年: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健身

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宇 發自廈門

特寫|中國田徑改革這一年: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健身

東京奧運,老將蘇炳添將繼續代表中國田徑的精神。

對於中國田徑來說,2020年的不平凡五味雜陳——實體化“元年”中國田協改革大刀闊斧,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卻令奧運延期、賽事停擺,田徑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12月2日,中國田徑協會第九屆代表大會五次會議在廈門落幕,80餘家田徑相關單位的170名田徑人齊聚,一齊審議通過了中國田徑協會2020年工作報告、2020年財務報告以及成立北京中田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的決議。

“中國田徑的改革路和籃球、足球是不一樣的,也沒有可比性。”經過三天的會議和分組討論,中國田協主席段世傑這樣總結。

“中國田徑武裝思想的一年,大家在觀念上有了很大改變,只有脫離了僅靠政府一隻手的想法,中國田徑才能釋放出更多力量,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特寫|中國田徑改革這一年: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健身

製圖:新華社

實體化“元年”,疫情阻斷不了改革之路

自從去年10月28日,中國田徑協會在北京舉行了實體化改革推進儀式至今,已一年有餘。這是中國田徑實體化改革的“元年”。

彼時,段世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描繪了改革的藍圖和步驟,從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四個方面,“完善各項制度建設、優化行業治理體系,推進田徑行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但是,疫情突如其來,造成全球體育賽事大面積停擺,甚至連東京奧運會都不得不延期一年,中國田協的實體化改革的整體計劃,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

這場年會上,王楠副主席公佈的財務報告,就證明了疫情對於中國田徑這一年的衝擊——2020年田協自籌自己年度預算收入總額1億2616萬元,實際收入總額6604萬元,自籌資金收入實際數比年度預算減少6011萬元,完成率為52.35%。

“這其中有兩部分原因,一是11月份和12月份的收入尚未入賬。二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各類賽事紛紛延期和停賽。”王楠在年會上分析了收入未達預算的原因,“贊助商權益無法實現,曝光率低,大部分贊助協議面臨延期。”

特寫|中國田徑改革這一年: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健身

不過,疫情讓賽事按下了暫停鍵,卻沒有阻斷中國田協的改革路——外部環境的影響,讓原本備戰衝刺奧運的上半年,變成了內部建設的關鍵時期。

中國田協按照“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要求,組織修訂和新增協會制度共110項,其中內部管理制度56項,涵蓋了日常辦事機構在工作原則、黨建紀律、人事財務等方面的工作規範,是協會內部管理的依據。

外部組織指南和相關標準54項,涵蓋田徑競賽、青少年培養、大眾健身、馬拉松路跑管理、反興奮劑、國家隊管理等業務領域,是規範和引領行業發展的重要指導。

而在這場年會上,15個專項委員會的出現,正是內部建設的重要一步。

到了下半年,當遼寧錦州的全國競走邀請賽繼CBA和中超之後在7月拉開大幕,各項田徑賽事也逐漸回到了正規。

截至11月中旬,2020年共舉辦全國性田徑場地和競走賽事4場、各省區市基地賽事33場、街頭賽4場、通訊賽5場,參賽運動員近4000人次。

“這是中國田徑武裝思想的一年,改革就是要解放思想,手段則是實現社會化。”段世傑將疫情常態化下田徑賽事的強勢重啟,歸結于思想和觀念上的轉變,“如果有社會化和市場化的觀念,脫離僅靠政府一隻手的想法,我們的改革就能釋放出很多力量,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特寫|中國田徑改革這一年: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健身

從線上迴歸線下,馬拉松是改革重要一環

段世傑口中的“擺脫政府一隻手”,在中國田徑產業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路跑產業,或者更具體來說,就是馬拉松產業。

就在這場中國田協的年會之前,全國馬拉松錦標賽在南京舉行,同一時間,成都和重慶也重啟了各自的馬拉松賽事,而上海馬拉松作為疫情之下全球唯一一場開放大眾跑者名額的“白金標”賽事,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

賽事重啟不僅得到了世界田聯的認可和讚賞,而且國內精英跑者也交出了一份驚喜的答卷。南京馬拉松上,四名中國跑者跑進2小時10分的大關,這還是中國馬拉松歷史的頭一遭。在比賽結束後,一共有8名中國跑者達到了奧運會馬拉松的參賽標準。

“這是12年來的一個突破。”在廈門的三天時間裡,段世傑不止一次強調了中國馬拉松的“整體提速”,而成績背後則是“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助力。

“現在中國田協已經有兩個副主席是來自企業,其中一個就是丁水波。”段世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了特步體育對於馬拉松的貢獻,“丁水波每年贊助31場馬拉松,拿出獎金1.6億元來支持馬拉松運動,而且還拿出500多萬元來做一個‘國人競速’幫助馬拉松選手提高水平。”

特步體育和中國田協的合作其實也是辦賽簡政放權,吸收社會辦賽力量的一個縮影。

特寫|中國田徑改革這一年: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健身

段世傑在年會上給出的一組官方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1981年,中國只有一場馬拉松,人數不到100人,其後20多年過去,到2006年國內也就7場馬拉松,即便當時受到北京奧運會的刺激,到了2009年,國內馬拉松也只有20場。”

“但從2015年開始,中國馬拉松賽事‘井噴’式發展,從2015年的132場到2019年全國1828場……按照段世傑的預測,“如果不是疫情,今年可能會有2000場。”

疫情確實對今年的馬拉松產業造成了巨大影響,眾多賽事延期或取消,即便部分賽事迴歸,賽事規模也大幅減小。但即便如此,中國田協在實體化改革的這一年,依舊在探索新模式,打造“跑遍中國”線上馬拉松系列賽。

截至10月初,各地組織線上跑步及居家田徑健身活動368場,線上活動人數超過5200萬人次。

“過去幾年這個行業內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但是我一直非常看好。”從線下轉型到線上,再從線上迴歸到線下,路跑行業特別是馬拉松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依舊不減,而且馬拉松產業在社會化和市場化上走在了前列,這也是段世傑信心的來源。

“比賽越來越多,受益的是老百姓,他們日益增長的運動需求得到滿足,那麼馬拉松相關產業也會被激活。”

馬拉松在過去幾年的繁榮和這一年遭遇疫情的衝擊,讓段世傑有了更多期待,“常年健身的3億人當中,有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來實現健身,我希望這個數字越多越好。”

特寫|中國田徑改革這一年:1.5億人通過田徑項目健身

東京奧運會,改革後的頭一場大考

田徑協會實體化改革的“元年”,協會制度和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群眾體育出現了新的模式,唯獨原本在各個板塊中“一枝獨秀”的競技體育,還未得到展示機會。

“東京奧運會推遲一年,正好中國田協改革一年過去,外界都在看,我們的競技體育到底是衰減還是進步。”

在段世傑看來,田協實體化改革的難點終究還是在競技體育上。

從4年前里約奧運會的2金2銀2銅,共17人(隊)進入奧運前八,創造田徑奧運史上最佳戰績,到3年前倫敦世錦賽的2金3銀2銅,再到2019年多哈世錦賽3金3銀3銅,總分榜第四位,創造26年來的最佳戰績——中國田徑在經濟層面上已經走在“世界第二集團的前列”。

不僅如此,過去5年,中國田徑總共2人2次打破世界紀錄,14人4隊23次打破亞洲紀錄。世界大賽上的持續進步,自然會讓更多人對接下來的東京奧運會充滿期待。

“疫情讓奧運推遲一年,可能會發生很多意外。”這是段世傑的預測,也是他對於中國田徑在明年備戰東京奧運會最後階段的提醒。

“這不僅僅是時間推移的問題,以四年奧運週期來進行階段劃分,訓練競賽配置,包括體能儲備、技術成熟度,以及包括研究對手的數據,都發生了很多變化。”

本次“十四五”田徑項目發展規劃中寫下了東京奧運的目標——2-3枚金牌、6-8枚獎牌,10項左右進入前八,24項以上參賽達標,但段世傑始終沒有在媒體的採訪和會議總結上提到具體數字。

事實上,在這一年裡,中國田協在競技方面也在做著改變和嘗試。

自上半年將海外訓練的16支隊伍共計114人從6個國家13個城市全部撤回後,中國田協通過舉辦多種形式的特許賽和線上通訊賽,主動解決賽練結合問題,為運動員創造比賽條件。

這一年的嘗試和努力,帶來的結果是——截至目前,田徑項目有18個小項共計91名運動員成績達到東京奧運會參賽標準,另有5個小項可通過積分排名獲得奧運參賽資格,這樣中國隊總計在23個小項上獲得54個參賽席位。

“現在91人能夠入選奧運會,非常難。”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時,段世傑肯定了中國田徑運動員在這個奧運週期裡的努力,但這些努力終究還是要經過東京奧運會的檢驗。

“我相信協會實體化工作做好,競技體育也能好。”就如段世傑對於實體化“元年”的總結,“我們希望更多社會精英能夠融入體育,團結更多有識之士,這才能促進中國田徑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騰飛

校對:施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