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从求死到求生,源于民族气节!

西汉时期,我国有一位名垂青史的外交官,他忍辱负重,在匈奴那儿历尽19年艰辛岁月,方才回到自己的祖国,归来之时,已是须发皆白!没错,这位外交官,就是苏武。

苏武牧羊,从求死到求生,源于民族气节!

“苏武牧羊北海边”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苏武在出使匈奴的时候,由于受到张胜的牵连,被匈奴扣押,期间寻死未果,后被单于送至北海边放羊,以“公羊产子方可归”作为刁难,直到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苏武才得有机会与汉使者取得联系,最终得以归国,历时一十七年!苏武凭借他那不屈服的精神以及忠心为国的气节而受到后世赞扬,但在此有些需要解释的疑惑:为何苏武前期想要自杀,后期在牧羊的时候又选择求生呢?

苏武牧羊,从求死到求生,源于民族气节!

苏武出使匈奴到被送去牧羊,期间又两次想要自杀的举动,第一次是苏武得知副手张胜和虞常勾结谋杀卫律的事情败露,担心遭受牵连,受到审判,从而丢了国家的颜面,所以选择自杀!但是结果是被张胜和随员常惠阻拦,第一次自杀失败。第二次是卫律劝苏武投降于匈奴,苏武严词拒绝,为表明自身气节,举刀自尽!结果还是由于即时得到了救治,存活了下来,第二次自杀失败。单于为其气节感动,愈发想要促使其投降,但一直没有成功,威胁,利诱,折磨的手段都试了,奈何苏武任是不愿投降,所以将苏武送至北海牧羊!

苏武牧羊,从求死到求生,源于民族气节!

如果说两次自杀都被阻止了,那为何在被关押的时候,苏武要饮雪水,食毡毛以保证自己不被饿死渴死呢?为什么在后期被送至北海牧羊期间,没有再寻死了呢?莫不是第二次自杀的强烈痛感,让其畏惧死亡,不再寻死了?不,如果仅仅是这样,苏武的精神也就不会被后世传颂了!

苏武牧羊,从求死到求生,源于民族气节!

在这里需要说明下何为气节!气节,是指人的志气与节操,是指在面对敌人或压力时不屈服的品质!那何为不屈服?在受牵连,即将遭受审判时,自杀是为使民族的脊梁在敌人面前挺直,为民族的荣誉不受侮辱;此乃不屈服!在被捕后,敌人的劝降,严词拒绝,与其葬身敌手,不如自行了断;此乃不屈服!在遭受折磨之时,用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展现民族气魄;此乃不屈服!

苏武牧羊,从求死到求生,源于民族气节!

并不仅仅求死是气节的体现,求生也是一样!如果什么事情都以寻死来解决,那反而不是不屈服,而是逃避!当单于将苏武关于狱中,百般折磨时,苏武如选择死亡,于民族而言有何利处?于敌人有何坏处?到是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解脱!但这般之于懦夫又有何异?当苏武被送至北海牧羊之时,求死又有何作用?能为祖国做出贡献吗?能使敌人遭受打击吗?不,并不能!相比于“苏武牧羊北海边,难以忍受这般折磨,选择自尽!”难道不觉得“苏武牧羊北海边,忍受百般折磨,坚持19年,终得以回国!”更能体现民族气节的吗?正是为了这般气节,苏武从求死到求生,实乃真正的民族英雄!

苏武牧羊,从求死到求生,源于民族气节!

民族英雄流于青史,并不仅仅局限于为国捐躯!留下宝贵的生命,为祖国效力,展现出真正的民族气节,同样可以承担起英雄二字,英雄不仅源于有所作为,更在于其坚韧的毅力与品质!苏武,担得起这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