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四月物語》是日本導演巖井俊二在90年代“日本新電影運動”時期的一部作品,全片講述了一個簡單的青春暗戀故事,

將人物在成長過程中內心的衝突,用巖井俊二“散文詩”式唯美風格中呈現出來,美好而令人回味。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影片情節並不複雜,和《情書》等作品一樣,《四月物語》也是巖井俊二擅長的青春期故事,短短的67分鐘裡,講述了一段青春期的暗戀,其中蘊含的情懷卻至今回味悠長。

正如華茲沃斯說:“一朵微小的花,可以喚起不能用眼淚表達出的思想。”在全片櫻花般平淡靜謐的氛圍中,巧妙地借“紅傘”、“櫻花”、“自行車”三個意象,在無聲中將青春期人物在成長過程中的內心情感和衝突刻畫得淋漓盡致,傳遞出濃濃的人文關懷。


01 “紅傘”:迷茫青春中的慰藉和“投射”

“愛情使我超越自己。

沒有你,我就要跌回到極平常天性、極平庸的境地。

正因為抱著與你相會的希望,我才總認為崎嶇的路是最好的路。”

——卯月紀德《窄門》


一如日本傳統文化推崇的內斂抒情審美,巖井俊二的作品敘事常採用極為隱忍含蓄的表達,而這份內斂和含蓄,在《四月物語》中被運用到了極致。但在這份“寡淡”之中,片尾卻用一把色彩極為張揚和全片調性“格格不入”的紅色雨傘,運用鮮紅色和影片的灰白色基調形成強烈反差,這把傘正是此刻主人公內心情感的外化,由此渲染出主角強烈的情緒,塑造出飽滿立體的人物形象;紅傘的出現也將故事推向了高潮,引發情緒上的“震感”。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故事主線極其簡單,17歲少女榆野卯月從北海道獨自來到東京的武藏野大學讀書。在新的城市中逐漸開啟新生活。為了增強主題表現,影片前半部分採用了“線性敘事”的手法進行鋪敘,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稱角度的鏡頭,讓觀眾跟著女主人公上課、搬家、參加社團,騎著自行車在陌生的環境中穿行,甚至看不出清晰的邏輯。直到影片進入最後部分,才慢慢暈染交待出原委:

原來,榆野選擇這所學校,是因為自高中起就暗戀的名叫山崎的學長,成績普通的榆野暗下決心考取學長所在的武藏野大學,直至來到陌生的東京,一次次去學長打工的書店,一切都以“暗戀”的名義。

不同於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絕望的暗戀,無名女子用了自己的一生來愛作家R,作家R卻始終對她一無所知。她卑微到了極點 “是我自己擠到你的跟前,撲到你的懷裡,一頭栽進我的命運之中”。《四月物語》裡榆野的暗戀是飽滿、充滿希望的,因為這份暗戀,少女榆野的人生彷彿照進了一束光,她實現了高中老師口中的“奇蹟“,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中卻並不覺孤獨,只因那份暗戀帶來的內心飽滿。

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中,暗戀是一種充斥著”投射“和”理想化“的情感,尤其是“非安全型依戀”的人例如青少年更容易暗戀。英國一項關於暗戀的研究顯示:14-18歲是暗戀最容易發生的年齡段。

心理學家Baumeister認為:暗戀的感受接近於一場“冒險”,即使沒有得到盡如人意的結局,對於暗戀者而言,他們仍然從中收穫了很多。那個我們被暗戀的對象在暗戀者的人生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動力和慰藉的角色,讓人擁有愛的感覺,以及努力實現理想化的自己。於是,在那個迷茫的青春期裡,原本學業平平的榆野將”理想化的自己“投射到了這個僅有一面之緣的遙遠的學長身上,讓他擔當了這個成長中的“紅傘”角色。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少女榆野說:“我考上武藏野的時候,我的老師說,這真是奇蹟啊。

如果是奇蹟,那也是愛創造的奇蹟。”

影片的最後,榆野從學長手中接過一把紅傘,頓時原本灰暗的雨天畫面鮮豔動人,如同灰暗青春期那個耀眼的夢,也讓熒幕前的萬千觀眾記住了這油畫般美好的一幕。


02 “櫻花”:易逝青春和人生的“物哀”之美

看花,開時要來,落時也要來。

因為,有許多故事,

開始動人,結局更可愛。

——日本民謠《櫻花》

從《情書》中標誌性的白色,到《四月物語》瀰漫全片的淡淡的粉色。

油畫家出身、拍MTV見長的的巖井俊二,一貫擅長用色彩、光線、畫面表達作品主旨,運用運動和靜物鏡頭傳達情緒和氣氛。整部電影裡,選取了淡淡粉色的四月櫻花季作為季節背景,運用遠景和全景鏡頭營造出朦朧而唯美的畫面。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電影中,用貫穿全片的鋼琴背景音樂中,如雪般灑落的櫻花雨讓人看過電影后便很難忘記。 尤其是片頭,榆野在送走搬家公司工人時,站在櫻花樹下抖落衣裙上的花瓣,漫天飛舞的櫻花和純真美好的臉龐構成了最唯美的一個畫面。

本片選取“櫻花”作為全片“詩眼”,除了美感,更有其深刻寓意。日本人素來以享受自然情趣而聞名:賞櫻、插畫、修飾庭院,而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日本民族的櫻花情結。“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櫻花。”日本古典學者本居宣長的這個名句,也許可以表達日本國民對櫻花的特殊情感。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為什麼是櫻花?眾所周知,與其他花相比,

櫻花的花期尤為短促,素有“櫻花七日”的說法,一朵花從開放到凋謝通常只有七天,整棵花樹的花期也不到半個月。於是,櫻花開始凋謝的時刻也正是賞櫻的最佳時機,而這轉瞬即逝的盛放和凋零,是日本人眼中的櫻花之美,也是日本文化的“物哀”審美。

本居宣長:“在人的種種感情中,只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日本文化中對易逝、無常的“物哀”之心,也反映在人生觀裡,萬物無常、一期一會,美好而短暫的青春和人生如同櫻花,留下的卻是一生雋永的回憶。

青春是每個人都曾擁有的獨一無二的美好時光。巖井俊二曾說“我嫉妒青春”,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中一再描繪青春的故事,記取那珍貴的時光。

03 “腳踏車”:成長就是一次不斷“告別”的旅行

從《情書》到《四月物語》,巖井俊二的作品裡,成長中的少年總有一輛腳踏車與他相伴。在《四月物語》裡,榆野騎在腳踏車上穿行在街巷中的畫面幾乎貫穿了全片。從家鄉北海道到陌生的東京,生活變化中不變的是腳踏車上的女主人公。影片用腳踏車寓意榆野正在經歷的“離開”、“告別”,在一組組放慢的長鏡頭中,伴隨著背景音樂連綿不斷的鋼琴聲,女生騎著自行車在滿眼綠意的鄉間或靜謐雅緻的街道中穿行,更在“北海道”和“東京”的兩個城市騎車鏡頭切換,刻畫了主人公榆野從“冷”到“暖”的情緒變化,反映出人物的內心成長。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片中的第一次“告別”發生在電影的第一幕:考上大學榆野即將踏上從北海道去東京的列車,包裹著厚重冬衣的家人在車站為她送行,第一次“道別”時的榆野,不知何故,表情似有淡淡的“冷”

影片接著解釋了這個“冷”的原因:榆野在與搬家工人交流中的絲絲緊張和不安,嘗試與鄰居打招呼送禮時的小心翼翼,在學校社團自我介紹時形容自己“性格開朗”卻情不自禁擰緊了衣角…觀眾恍然明白:這份“冷”是成長中的榆野邁出安全地帶時的“保護色”。

為了強化表達這個主題,影片裡塑造了另一個東京“榆野”與之呼應 —— 隔壁的鄰居女孩是另一個疏離的形象:在榆野敲開她的門打招呼並且邀請過來一起用餐時,她只打開半個門,禮貌而距離感地拒絕榆野的邀請。和剛來自北海道的小城姑娘榆野的膽怯不同,她的保護色是城市生活裡習慣的戒備和擔憂。

而隨著影片的推進,榆野從最初的“冷”到漸漸變得“暖”,她開始坦然接受“告別”

,她在學長提出找雨傘後害羞地跑開,最終還是折返回來,並在雨中大膽說出了全片最直接的一段表達:“對我來說,你很有名。” 然後笑著撐傘在大雨中跑開;她騎著自行車穿行在這個城市的時候,不再像當初的侷促,臉上開始有了自在和愜意的笑容。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如同腳踏車上的青春,成長就是不斷告別和離開的過程,對剛離開家人的榆野來說,從故鄉北海道來到東京,一切都是新的,一切也都是挑戰。懵懂又好奇的少年,終究和主人公榆野一樣迎來了成長,在磕磕盼盼和尋尋覓覓之中,逐漸與城市、人群建立鏈接、相互交融。

影片結束時,榆野卯月撐著紅傘在大雨中奔向遠方,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在最後一次“告別”裡,榆野用笑容和堅定的步伐給觀眾無限美好遐想。正如托馬斯門羅所說:“藝術品的結尾,必須假設美感興趣的感念已足以呈現全部目的。”這個少女未來會走向何方,我們不得而知,但榆野成長的腳步已然更加堅定。


04 《四月物語》:成長中的“殘缺”和“圓滿”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

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參合在一起,

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艾略特《荒原》

這部影片叫做《四月物語》,而唯一的主角名字叫“榆野卯月”。卯月,正是四月的意思。因此,與其說片名是“發生在四月份的故事”,倒不如說這是一個關於“女孩四月的故事”。電影呈現的,其實是主人公榆野走出安全區,實現內心成長的故事。在這場美麗卻易逝的櫻花雨中,在那把鮮豔但破舊的紅色雨傘下,作品都在傳遞著這樣的訊息,

成長伴隨著“陣痛”和殘缺,如同“得到”總伴隨著“失去”,而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影片用“線性敘事法”將故事走向和主角的內心情感刻畫得淋漓盡致,更藉助詩化的鏡頭轉換、唯美的色彩語言、流淌的鋼琴聲表達和烘托氣氛,運用色彩、光線、構圖來渲染整個氣氛。電影裡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縷飛揚的頭髮絲彷彿都充滿色彩和情緒。就在這首散文詩中,娓娓道來主人公內心的衝突,講述了青春歲月中的那場“愛戀”和“成長”。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1. 關於青春歲月的回憶

儘管巖井俊二一再在影片中緬懷青春,用櫻花表達它的短暫易逝,看完這部美麗中帶著淡淡憂傷的“散文詩”,讓人忍不住想:如此寶貴的青春歲月,到底要如何度過才算得上無悔?

在影片裡,其實給了我們答案,害羞敏感的女高中生榆野,在最美的青春時光裡,始終懷著“追隨暗戀的學長”的夢想,被老師稱之為“奇蹟”地考取了武藏野大學,獨自一人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啟新的人生篇章。“誰的青春不迷茫”,但在迷茫中找尋心之所向,內心逐漸堅定,便賦予了青春意義。隨著影片最後的一場大雨,怒放的櫻花終會凋零,如同榆野的青春時光,但那年四月的青春回憶卻已在回憶裡銘刻。


2. 關於年少時那一場“暗戀”

和《情書》一樣,巖井俊二擅長講青春期的暗戀故事,沒能夠說出口的愛情總有著獨特的朦朧和美妙,讓人回味。正如巖井俊二所說“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但真摯的情感卻沒有磨滅,生命是短暫的,而愛情是永恆的”。

自始自終,電影裡榆野都沒有直接表達對學長的感情,當她撐著破舊的紅傘在大雨中笑著跑開,這場青春期的暗戀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年少時的純真愛戀如同那把破了一個角的殘缺雨傘,即使時光逝去,卻依然在回憶裡散發著完美無暇的光芒。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3. 關於人生的孤獨和成長

有人說,巖井俊二的電影最動人之處,在於獨有的細膩和共鳴,於無聲處撫慰人心。少女榆野的生活裡,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一個人在長椅上看書,旁邊是熱吻的情侶;鼓起勇氣邀請鄰居一起吃飯卻被拒絕;在書店翻書的時候因店員要找書而不停地挪位……這些成長中的“侷促不安”的細節,都鞥你讓人感受到無所不在的孤獨感。

孤獨是存在的本質,也是人生中的重要體驗。榆野經由對“暗戀對象”或者“理想化自己”的想象和追尋,最終完成了這場青春期的“自我成長”。學會在孤獨中和自我對話,實現人生每個階段的成長和圓滿,還會是“榆野們”一生的功課。


《四月物語》:3個意象,看懂巖井俊二青春散文詩裡的衝突美學

這部《四月物語》裡,沒有激烈的衝突,只是將成長中的故事娓娓道來,它是一部藝術片,也是一部現實作品,在看似平淡的瑣碎日常中進行了一場關於“愛”與“成長”、“圓滿”與“殘缺”的探討。片中獨有的純真年代裡的“老派”情懷和極具個人特色的唯美風格,讓人一不小心,就走進了那個雲淡風輕、漫天櫻花飛舞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