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鄉小山村——“兵支書”劉其發的扶貧故事

為了走出大山,山裡的孩子很努力。重慶市武隆區黃鶯村黨支部書記劉其發記得,自己上初中時,鄉里還沒有公路。他每天6點鐘起來,徒步2個小時,趕到鄉里的中學。中午一般沒飯吃,只能餓著肚子過一天,等晚上回到家裡,天已完全黑透。

為了真正走出大山,1990年,高中畢業的劉其發參軍入伍,成為駐廣西某部的一名工程兵。軍營打開了這個山裡娃的視野,在那裡的學習和成長,讓他受益終身。

老村長袁遠志至今記得30年前劉其發入伍的那一天,“當時我是民兵連長,我送他走的。”聊起他的繼任者,袁遠志讚不絕口,“他吃得苦,耐得勞,對群眾好。”說這話時,老人坐在自家二層小樓的門口,面前就是嶄新的魚塘和蔬菜基地。如果沒有劉其發的帶動,這裡恐怕還是一片荒地。

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劉其發回到家鄉,當選為黃鶯村黨支部書記。經過3年攻堅,2019年底,黃鶯村人均純收入達15800餘元,成功脫貧摘帽。

“一生中最特殊的生日禮物”

“家鄉太窮了,我得回去……”2016年春節剛過,劉其發突然告訴共同打拼多年的合夥人黃冠雄,自己要回村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當時,黃冠雄大吃一驚。

劉其發的“轉身”沒有任何預兆。2009年,他和黃冠雄在重慶創辦了一家工程公司,發展得順風順水,家也早就安在了重慶市區。

為什麼要回老家當村官?圖什麼呢?黃冠雄當時並不理解。

對於劉其發而言,做出“逆行”的決定並不難。不論人在哪裡,家鄉始終是他心底最柔軟的牽掛。1993年,在部隊表現優異的劉其發,退伍回到家鄉,用退役金在鄉里開辦了一家磚廠。磚廠運營得並不順利,劉其發於是去往湖北武漢打工。好不容易在武漢站穩腳跟,他又因思鄉心切回到了重慶。

2016年春節,劉其發開車帶著妻女回鄉過年,村領導、村民們向他提出了請求:“帶帶父老鄉親,一起致富吧。”看著依然貧困的鄉親,劉其發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決定,一邊發展企業,一邊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2016年8月18日,劉其發當選黃鶯村黨支部書記,這天正好是他46歲生日。“如果說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個村支書便是我應該擔起來的重任。”劉其發說,這是他一生中最特殊的生日禮物。

這份“生日禮物”遠不像劉其發想象中那麼“美好”。黃鶯村面積23.36平方公里,地廣人稀,山高坡陡,70%的勞動力外出打工,全村貧困人口超過20%。上任第二天,劉其發挨家挨戶走訪,看到全村7個組沒有一條硬化路,許多貧困戶住在危房裡。走訪回來,他一連幾個晚上輾轉難眠。

劉其發意識到,他原有的“兼顧公司,當個‘兼職’書記”的設想行不通。如果要幹好這個村支書,必須全身心投入。“這可能和我當過兵分不開,既然我去幹一件事,那麼就一定要把它幹好。”2016年年末,劉其發徹底脫離公司的業務,成為一名全職的“兵支書”。

“做第一個養螃蟹的人”

時間有了,劉其發每日在村裡轉悠,尋思發展什麼產業才能讓村裡致富增收。黃鶯村海拔高、土壤肥力低,種地收入微薄,能幹點什麼呢?劉其發直發愁。2017年春節,一次路過村裡的河溝時,劉其發想起來,自己從小就抓野螃蟹,“我們這是山泉水,養大閘蟹肯定品質好”,他萌發了養殖螃蟹的念頭。在這之前,黃鶯村從來沒有養殖螃蟹的歷史。劉其發並不在意,“我的理念就是什麼都要敢闖敢幹,不怕失敗。”經過一番調研,他決定,“做第一個養螃蟹的人”。

劉其發和村主任先帶村民去附近的滄溝鄉、鳳來鄉考察學習大閘蟹養殖方法。回村後,他們召開村民大會討論,決定組建村集體經濟,以土地、勞動力和現金入股等方式成立專業合作社。項目啟動後,村民的積極性很高,紛紛簽了土地入股協議,出工出力也很積極,很快就將一片荒置土地建成了1米多深的池塘。可等到需要資金採購蟹苗、防跳網等物資時,沒有一個人交現金入股。怎麼辦?

“我以黨性向大家擔保,如果虧了,我個人退還大家本金。”劉其發在村民大會上鄭重承諾,並用自己的存款墊付了前期資金。

“兵支書”都這樣說了,村民們放下心來,在外務工的人員紛紛打電話回來表示要入股。3天時間,全村集資十多萬元,39畝的大閘蟹養殖場很快搞起來了。

“他當過兵嘛,都這麼擔保了,我們相信他。”在一戶農家樂後院,記者看到正在劈柴的村民鄒福琴。2017年,還是貧困戶的鄒福琴賣掉養的牛,入股大閘蟹養殖場,去年年底,她拿到了750元本金和分紅。現在得益於村裡旅遊業的發展,她每年打零工就有一兩萬元收入。

“我自己有車有房,我回村裡不是為自己謀什麼利益,就是來為大家服務的。”黃鶯村的村民不止一次在村民大會上聽到劉其發這樣說,他們知道,他說的是心裡話。

目前,黃鶯村水產養殖基地運轉良好,除了大閘蟹,還養殖了稻田泥鰍等十幾個品種,並在城區開辦了兩家生態魚莊,實現了產銷一條龍。依託水產養殖項目,黃鶯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不少村民從中受益。

“人生有一條路不能放棄,那就是扶貧之路”

“你看,這裡是垂釣基地,那裡是有機蔬菜觀光帶,那邊是金秋梨採摘示範園……”

秋日,記者和劉其發站在黃鶯村的一處觀景亭俯瞰,一座鬱鬱蔥蔥的生態村莊映入眼簾。“這就是我這幾年的成績。”說這話時,劉其發的臉上充滿了自豪。

黃鶯村雖然地貧人窮,但有得天獨厚的黃鶯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劉其發剛一回村,就立下志向,要把黃鶯村打造成一個5A級旅遊景區,並一步步朝著目標前進。

憑著當過工程兵和開辦工程公司的經驗,劉其發首先決定,在黃鶯大峽谷修建一處觀景臺。年近五十的他,不僅參與前期的設計規劃,在施工隊施工時還日夜紮在工地上;修建觀景臺要佔用部分村民的土地,有的村民不同意,他就和村幹部上門耐心做工作;資金沒法立刻到位,他就自己拿錢先墊上……“觀景臺是黃鶯村旅遊對外展示的一個‘窗口’,只有把遊客引進來,才能把產品銷出去,帶動全村的整體發展。”劉其發說。

如今的黃鶯村,公路四通八達,村舍院落乾淨整潔。記者採訪時是工作日,仍能見到不少外地的遊客。遊客們來到黃鶯村不僅可以遊覽自然風光,還可以釣魚、捉螃蟹、採摘蔬果,體驗農家生活。不少村民開辦農家樂,成為一項不小的收入來源。剛剛脫貧的貧困戶向代成就是其中之一。在政府資助下,他蓋起了二層小樓,開起了農家樂。向代成告訴記者,今年劉書記協調了一萬多隻土雞崽免費分給貧困戶,他家分到了不少。“十一”期間,不少遊客上門吃土雞,全家5口人齊上陣才忙得過來。

去年,劉其發為黃鶯村引進了投資不菲的康養項目。但他“不知足”,還計劃舉辦越野賽車比賽,在大峽谷建一家懸崖賓館……曾經夢想走出大山的劉其發回歸山村,在這裡盡情揮灑汗水、收穫夢想。正如他的微信簽名寫的那樣:“人生有一條路不能放棄,那就是扶貧之路。”

題圖製作:扈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