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今天大年初二,年已過,年味卻還在路上?總覺得年還在童年的記憶裡。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小時候,過年是盼了好久好久的,而年似乎也是姍姍來遲。記憶裡,年味是從寫對聯的那天開始,便瀰漫在整個小山村裡,洋溢在每個小夥伴的臉上。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學校宣佈放假,好像沒有幾個家長關心成績,他們只關心過年時的春聯先生什麼時候寫。

於是,三五成群,拿著紅紙趕來。這一天,先生便會寫好全村的對聯,即使是雞窩豬圈也不會落下。每一家的春聯都是先生隨主人的心願現場擬寫。張家喂頭豬,便有“豬兒肥壯”;李家養頭牛,來個“六畜興旺”;連同草垛,都有“草堆如山”,這樣樸實而真誠的心願寫在了紅紅的紙上,也寫在了主人燦爛的臉上。裁紅紙、倒墨汁、扶對聯、擺放在空桌子上,等待晾乾拿走。互相欣賞著,祝福著,願天隨人願……年就這樣開始了。如今的對聯,在年貨市場挑來挑去總也找不到一副合自己心願的,隨便來一幅吧,反正也沒人看。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鄉下的孩子會參與各種“年”的活動,磨豆腐、蒸年糕、殺豬宰羊時抓著豬腳羊蹄,女孩子從而獲得一些羊骨頭頭玩遊戲,男孩子則會吹起豬尿泡當球玩。小山村裡充斥著一股股豬羊肉的腥味,以及濃濃的豆腐的味道。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年,又近了一步。

“年”總是忙忙碌碌的,古今大約都是如此。不過,對孩子而言,總能忙裡偷閒,去小夥伴家逛逛。不難發現,每家的熱炕頭上都有幾個用棉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傢伙,那一定是做得渾酒、發的面、泡的豆芽罷了。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蒸花饃的那天,我們也可以盡情地揉麵,如同現在的娃娃捏橡皮泥一般,可以捏出各種各樣的形狀。當自己的作品放在蒸籠裡,便使勁地拉風箱,添柴禾,讓火更旺一些,灶膛裡的火苗烤得臉火熱火熱的,用手摸一下臉蛋,滾燙滾燙的。同時,也在暢想著蒸籠裡的花饃的樣子,美好的願望在紅紅的火苗裡,在熱氣騰騰的蒸籠裡,在白白胖胖的花饃裡……節日的快樂絕不是節日本身,大約就是現在所說的儀式感吧。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年三十,終於到了。大清早,不需要母親催促,便也早早起床。淘水缸、掃院子、貼對聯……天黑之時,山村裡飄蕩著豬肉燴瓜絲絲的香味,久久不曾散去。緊接著便是鞭炮過後的火藥味。很多年後,我對“年夜飯”的回憶,依然是那一碗碗新鮮的豬肉燴菜。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年,就這樣開始了。

小孩子們奔跑著,叫喊著,飛奔在左鄰右舍的院子裡,笑聲、打鬧聲不斷。不一會便被大人吆喝回來,點各種香敬神。三柱香過後,母親也為孩子們的新衣服上縫好了銅錢,用紅布包著,用紅線串上紅棗、中間似乎還有煮熟的黃豆和高粱杆切成的小段,整整一大串。後來,每次看到《西遊記》裡沙和尚脖子上那串珠子,我就想起小時的紅棗串串。到現在為止,我都不明白那是什麼樣的寓意。只記得第二天大家會比一比誰的棗串串長,誰的棗兒大。每個母親總是挑最好的紅棗,每個娃娃也總覺得自己的最好。水缸裡也會放幾個大棗,門上還放根攔門棍、菜刀,是讓大鬼小鬼進不來?門頭上放置一些蒜,記憶裡,年是和神鬼打交道的樣子,莫非這就是如今所說的“年獸”嗎?記憶裡,年年如此,歲歲如此,虔誠的心不曾有變。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大年初一,開門炮過後,各家院子裡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各家的男人都要去對面山上的廟裡燒香,彼此問好,無論前一年裡有不悅與過節、抑或是深仇大恨,這一次遇著,都會來一聲“好過年!”

當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小山村時,小孩子們便默默地起床,穿好新衣服。這一天是不能說“chuang”和“qi”的。但是,我們總也記不住,也不管緣由。歡天喜地地穿著新衣服,成群結隊地走街串巷,放鞭炮,要花饃。男人們都穿著嶄新的衣服站在陽坡坡上曬太陽,討論著昨兒的“年夜飯”。女人們則在家裡捏包著硬幣的餃子。

中午時分,大家各自散場。放鞭炮,吃餃子!一直到正月十五,可以天天什麼都不幹,這是一年中最清閒的日子。因為“年”而如此,年年如此!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兒時的春節   兒時的年味

記憶裡的年,年味濃濃的,懷念小時候的年,懷念那簡單而回味無窮的年夜飯,懷念那真誠的祝願,懷念那書寫對聯的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