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 「增長官」原創 | 作者 · 範冰

編注:這篇文章的末尾,我們終於釋出了呼聲極高、策劃成熟的付費社群服務。它的形態或許有些特別,經過我們深思熟慮,原因都寫在這篇文章裡。

神仙掐架,凡人吃瓜。

今天有場微信 vs 頭條的控辯交鋒,圍繞「多閃」,焦點是免費用戶的數據使用權歸屬問題。

作為一名中國互聯網用戶,這是為數不多讓我意識到自己原來享有數據主權的高光時刻。

我們早已習慣「免費使用就是原罪,免費用戶就是商品本身」的論調。你的私人電腦/手機,不過是壟斷巨頭爭奪控制權的戰場。寄生在強勢平臺,你也從未真正擁有過屬於自己的流量資產。

歷史不會重複,但時常押韻。每一個壟斷平臺從誕生之初的最終宿命,就是變紅利為紅海,變開放互聯為宮鎖珠簾。

一、臉書抄襲微信,帶給我們什麼

暗示?

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 扎克伯格登上的《彭博商周》封面,年頭不會寫代碼連看雜誌的資格都沒有了麼..)

3 月 6 日扎克伯格發佈了一篇《以私域為中心的社交網絡願景》,準備打通旗下 Instagram、WhatsApp、Facebook 三大業務線的私信模塊,再造一個「微信」。

這篇文章中,扎克伯格一併闡述了 Facebook 未來的發展願景, Key Point 分享如下:

  • Whatsapp 和 Messenger 將成為 FB 未來的發展重心,從之前的廣場溝通(Facebook、Instagram)到私域溝通(Whatsapp、Messenger)發展;

  • 隱私保護和內容審核天生存在矛盾,小扎對隱私保護的方案是端到端加密,然而在內容安全問題上沒提出明確的解法;

  • FB 旗下的各大 APP 的互通將成為工作重點:例如在 Whatsapp 上回復 Facebook、Instagram 和 Messenger 上的所有信息。目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 iOS 的關係/保密性/安全性等;

  • 未來構建完成私域溝通建設後,希望能做支付和金融交易、服務企業和廣告、提供其他私人服務。

他甚至直接在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 創始人萊辛(Jessica Lessin) FB 的《臉書應該向微信學習什麼》文章轉帖下,坦言後悔沒早點抄微信。

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 小扎:四年前我聽你們的抄微信就好了...)

轉型計劃的背後,是扎克伯格對未來社交趨勢的判斷。他認為,人們開始迫切需要更為私密的空間,短時消息和小型群體是迄今為止增長最快的在線交流領域。

在此之前,我早已嗅到了一絲徵兆。不少從事 Facebook 營銷的境外品牌,不再將重點放在吸粉漲粉增加 followers,轉而設法讓 followers 留下自己的 Email 地址,通過 Email 來實現點對點的交流,繞過 Facebook 平臺。

這種變化,與去年 Facebook 「劍橋分析」、「選舉醜聞」兩次灰頭土臉的數據洩露事件不無關聯。

更直接的誘因是,Facebook 去年調整的 newsfeed 算法,讓擅長投放廣告、經營粉絲主頁的品牌,方寸大亂,轉化率一落千丈,成本劇增,不得不另尋出路。

最近商戶紛紛「叛逃」 Facebook ,選擇 Email List 作為保持溝通的主要維繫手段,這個趨勢給了我新的啟發:

今天,不妨讓我們重新思考一下 Email 這種在國內有可能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 選這張圖完全是因為我偏愛 Gmail + 覺得有質感)

且慢,我知道有的讀者會釜底抽薪,發出質疑:「中國人不愛用 Email」,當下最有效的獲客導流變現方式,還是「微信社群運營」。

我想說,任何手段方法,都有它適用條件和範圍,脫離目標談手段,就如同脫離劑量談毒性,沒有意義。

你不能指望 Email 海量觸達特別下沉的小鎮青年,正如你不能指望微信社群深度捆綁日理萬機的外企白領。

為什麼我越來越不看好微信社群在持久獲客上的續航能力?為什麼知識付費這檔生意,模式本身就可能是悖論?為什麼你想做高端生意、提高變現能力,就不能忽視 Email?

在此我先花一點篇幅,講講微信社群經濟的模式弊端。

二、社群流量衰亡,四大困境難破

裂變已死,社群衰亡。

眼下形形色色的微信付費社群,90% 以上都缺乏目標,流程混亂,虛耗資源,朝生暮死。在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上,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雙輸(很不幸,我也有運營過失敗的案例)。

總結下來,有四大困境亟待破解:1、催生社交垃圾,阻礙智力升級;2、割完短線韭菜,變現後繼乏力;3、曾是賺錢渠道,淪為成本中心;4、商業模式悖論,出生即是死亡。

請讓我以「知識付費」這種典型業態舉例,來挨個解釋。

2.1 催生社交垃圾,阻礙智力升級

個人知識的獲得依賴於兩點:群體之網中所有節點的平均知識儲量,以及信息在群體之中流通的速率。知識付費廠商通常宣傳自己的賣點是:打破圈層,促進知識向下流動。

圈層壁壘的打通,有利有弊。好處是禁錮高門深閥的「尊貴知識」湧入尋常百姓家;壞處是信息質量泥沙俱下,催生大量社交垃圾(群日報、裂變海報、缺乏深度的追熱點、懸而未決的無效討論 etc),讓「信息潔癖症」患者(比如我)苦不堪言。

此外,被規模化販賣的信息,不再具有稀缺性,也消彌了原本的價值。

何況「價值」這個詞,每個人判斷標準不同。烏合之眾是缺乏審慎判斷、思辨審美能力的。從中長期看,加入社群的每一個個體,只會遵循正態分佈曲線,越來越接近群體平均智商而已。

超出群體平均智商的那 20% 的少數派,發覺自己智商被拉低,自然會第一時間主動離開;剩下的 80% 受益者,看似基數大,購買力、忠誠度卻相對低。

經過這樣一輪輪遞歸式的濾篩淘汰,被知識付費社群長久圈養下來的留存用戶,智慧水平、變現價值可能是最低的。

2.2 割完短線韭菜,變現後繼乏力

伴隨普通人辨別篩選能力逐漸提高,碎片化、娛樂化、低階化的信息終將無法滿足需求,人們的相處結構必然變化,從「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圈子」的泛泛之交,蛻變成「遠離無效無用圈子」的精準社交。

真正的智者,深諳「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的道理,不愛扎堆,愛惜羽毛,孤獨且專注地追尋明確的目標、刻意隔離庸常的大眾傳播渠道(這樣才能通過信息稀缺性攫取更大價值)、有一套自己嚴格的篩選標準,並擅長通過線下交流,等價交換到真正的私藏乾貨。

比如我的好友 A,在花費 1200 元購買某知識付費課程後,對加入的配套服務社群嗤之以鼻,「那都是些什麼人啊,跟他們根本不想說上半句話,我可能不是這課程的目標受眾」;好友 B,派助理擋掉了一切虛頭巴腦的線上分享;好友 C,斥資購買了 Inoreader + Pocket + Evernote 的付費套餐,把常見信息源都轉成了 RSS 閱讀,然後索性關閉了朋友圈和一切微信群通知。

窮人花錢獲取信息,富人花錢過濾信息。

從商業邏輯看,主打認知升級的生意,「加入社群」的終局或許就是讓人「遠離社群」。這是一種自然遴選和進化的必然路徑。

這正如最近三五年間,風口浪尖起起落落了不少「陌生人社交」App,等真把陌生人培養成熟人關係之後,99% 都難逃給微信、QQ 導流的最終宿命。(精明的騰訊投資了不少這樣的社交新貴,它們最後都化作春泥更護花了。)

為了維持正向現金流,商家必須試圖滿足「獲客速率 > 流失速率」的不等式,才能新陳代謝。問題是,被欺騙洗禮過的用戶不再回頭,流量昂貴讓獲得新客也遠不如三五年前容易。

於是乎,如今只能擯棄流量思維,另闢蹊徑,重回線下,提高客單價,做起「高端商學院」「遊學考察團」,變回不可規模化的傳統業態,從被投資人競相追捧的風口飛豬,打回唯恐避之不及的殘羹冷炙。

2.3 曾是賺錢渠道,淪為成本中心

割韭菜一般又稱「收智商稅」,即利用信息不對稱,大量賺取信息獲取速度滯後的群眾的血汗錢。這類生意的 ROI 通常極高,覆蓋極廣,旱澇保收(否則也不會被比作「稅」)。

如今這樣的好日子一去不返,「做深做重、強化服務」的思路指導下,社群生意成本劇增。小班授課、線上直播、線下交流,都是在堆砌人效、出賣單位時間和專業技能,對崗位的能力模型要求陡升,不再是機械執行就能交付。

如果你的社群是訂閱制、承諾一整年起步,很難輕易砍掉不再賺錢的業務線,只能硬著頭皮死扛。虛耗資源,浪費人生。

2.4 商業模式悖論,出生即是死亡

社群是一種具有共同價值的精神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衝著做成生意(廣義的做生意,其實任何利用社群促進價值交換,提升自我競爭能力,從而更好地生存發展的形式,都概括在內)而拉群、加群,本無可厚非,但切忌停留於此。

像知識付費、在線教育這樣以信息的中介撮合為盈利模式的生意,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想著如何去打通不同圈層壁壘、讓雙方自發交換信息,而是儘可能隱藏源頭、鋪好管道,只讓關鍵信息在你的管道里流通。

你看滴滴、Uber 的 APP 上就不會顯示司機端或乘客端的真實手機號碼,房屋中介和招聘網站也普遍強制用戶用自家的網頁版 IM 聊天。信息會自己長腳,追尋最短阻力之路。不分緣由地將供需雙方「拉個群」,就是你跑單跳單、用戶生命週期提前終結的伏筆。

至於高端客群,更輪不到靠你的社群來圈養,他們彼此結交的渠道豐富、目的性強,為什麼要整天在你的社群廝混刷臉?

很多人理想主義的創業者不留後手,沒能從早期形態遷躍到「第二增長曲線」,就死在這點。

停止盲目地運營無效的微信社群吧。如果你的老闆仍然堅持將任務量無謂地佈置在這,建議你趁早另覓出路,不要為了區區五六千元工資,浪費人生。

最後,靈魂叩問:註冊了一堆微信個人號、拉了一堆五百人群,就真的搭建起屬於你的流量矩陣了嗎?這種狡兔三窟、跟平臺鬥智鬥勇的行為,究竟是愈挫愈勇,還是是自欺欺人?

三、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剖析了這麼多微信社群經營的弊端,終於輪到談談 Email。它究竟能夠抵消哪些常規微信社群運營的困境和風險呢?

3.1 掌握數據主導權,降低洩露和非法監控風險

理論上說,Email 作為一種遵循互聯網公開約定的數據格式,更加開放自由。

你可以用任何 PC、手機客戶端收發郵件,也可以授權第三方工具批量備份、導入導出、跟很多平臺打通,完全不受工具、平臺掣肘。

比如 Gmail 可以藉助免費的 IFTTT、收費的 Zapier 成為企業 CRM 的利器;我的一個 WordPress 博客也利用開源插件,會自動將所有發佈的文章打包成數據庫文件,每週發送到我海內外的幾個郵箱裡備份。

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 打通海量服務的 IFTTT,自動化的社交觸發控制器)

你唯一要記住的,就是登錄郵箱時的賬號密碼。除此之外,你幾乎無需擔心被網絡爬蟲挖墳扒老底、被別有用心的人默默「視奸」,因為郵箱就是你私人的。(糾纏 Email 也可能被撞庫、審查、盜號的槓精,請自覺默默拉黑我們。)

郵件,是真正點對點的「私域流量」。

3.2 異步消息,減輕騷擾,觸達高效能人群

這是我極喜歡 Email 的一點。它就像一種公約:發郵件,就必須審慎斟酌每一個字句,爭取一遍講完,在一封信中傳達核心要點;並且急不來,需耐心等待對方撥冗閱讀,對方根據習慣的節奏有選擇性地回覆(這個限制條件能自動過濾大量不必要的社交噪音,時間和寧靜不應該成為奢侈品)。

換作微信之類 IM,很多人是沒有這塊的意識的。他們點對點發消息,動輒愛先問「在嗎」、一個整句拆成好幾個單字發送、一口氣發來長串 get 不到要點的語音。

在絕大多數微信群裡,運營者還得絞盡腦汁,刺激成員發言來提高活躍度。這種運營方式極為懶惰和不負責任,因它忽略了最基礎的一點:有理不在聲高,發言數量不等於質量。

真正的高效能人群,是絕對不喜歡、更不屑於這樣去交流的。它們崇尚信息簡潔高效、直達要害、可落實可行動可追溯。

他們尊重的社交邏輯是:如果給你發消息的人,從未考慮過尊重你的時間、不提前做好功課,你又何必每信必復、照顧他們面子呢?

3.3 轉化率高,秒殺微信公眾號。

我寫微信公眾號,從去年到今年,對閱讀量的持續斷崖式下跌感受尤為明顯。

目前的微信公眾號,平均打開率 2%,閱讀率不到 5%,辛苦耗費數十小時生命寫就的稿子,很可能閱讀寥寥,轉化可憐(比如這篇就很有可能)。反倒是咪某之流一度大行其道,讓你的朋友圈成了信息糞池。

劣幣驅逐良幣,很多博客時代能寫的作者,在接觸微信公眾號的商業邏輯後,鬱郁不得志,憤然退場。

當年那個喜歡 Google Reader、為此專門在 QQ 郵箱裡開發小眾功能「閱讀空間」的張小龍,如今對自己商業帝國裡滋長出這樣的痼疾,是否有過深夜嗟嘆?

相比之下,我翻出我曾經經營的郵件列表數據:

社群叛逃指南 | 我為什麼推崇 Email 是被低估的流量渠道?

(↑ 我曾經經營的增長黑客週報的一組數據披露)

打開率平均 30%,點擊率平均大概 10%,這還是我從未刻意優化前提下。

對郵件營銷稍有常識的從業者都不難意識到,就連群發垃圾郵件,都比當下公眾號的平均打開率、閱讀率高。

那我特碼還寫個毛線公眾號啊?

更何況,用 Email 群發還不用對外公開真實閱讀數據、無需辛苦刷量衝門面,更不必在各種榜單上跟做號集團同臺 PK、扭曲初心,這何樂而不為?

3.4 可實現自動化營銷,降低運營成本,為公司省錢、賺錢

自動化營銷、SaaS 這些概念,在中國市場沒有廣泛盛行,主要還是此前人力成本太低、流量紅利太大,粗放經營遠比精細化更加有效。這種狀況因經濟環境而變。

跟我合作多年的幾家 SaaS 服務,普遍感受到市場熱度上升、行業環境漸熟,雖然盤子絕對總量還不大,生意已經明顯比往年好做些許。

在國外,電子郵件營銷是一門成熟學科,甚至是 Growth Hacking 這個概念最早的分支學科之一,具有最大量的第三方平臺和工具支持。我自己就是國外工具 Mailchimp 的忠實用戶。

再比如,全球首屈一指的 Salesforce,就提供 Marketing Cloud 電子郵件營銷軟件,它能集中 Sales Cloud、Service Cloud 以及其他來源的數據並進行分析,針對不同客戶推送不同電子郵件消息。發送促銷、交易和觸發消息等全程自動化,報告查閱方便智能(請 Salesforce 看到後付我廣告費)。

期待國內面向企業級客戶市場,能有更多模塊化、按需組裝的自動化工具,讓營銷效果更精準、增長風險更可控。

3.5 一對一私密交流,可有效控制風險,維護品牌聲譽

風控是傳統社群運營的一大痛點。當社群人多時,運營者要時刻注意到群裡的風吹草動,每天群裡的活躍人群、冒泡人群、有沒有不當言論、有沒有違反群規,這都是讓人提心吊膽的定時炸彈。

倘若有人在群內大肆談論品牌負面、不能被有效遏制,這種擴散的殺傷力是極大的。

據我觀察,絕大多數品牌社群的存在,單純是為了隨時群發消息 @所有人。僅僅為此而承擔長期運營的各種成本、壓力和風險,為什麼不直接群發私信,或者同時考慮郵箱觸達?

總之,傳統的電子郵件列表在今天價值絕對被低估,值得重新思考作為私域流量渠道的可能性。

我們的確這麼做了。

四、加入我們的郵件列表社群

兩年前,我曾經公開提供過個人的郵件列表訂閱服務,叫「增長黑客週報(Growth Hacker Weekly)」(上文有圖體現),建立了種子讀者的社群,並且一次繳費,沿襲至今,算是一次對得起付費會員的試錯實踐。

這個做法,最早是受美國註明分析師 Ben Thompson(不是那個暴雪爐石傳說的美術總監)啟發,他曾供職蘋果、微軟、Automattic,現在 base 臺灣,全職靠自媒體 Stratechery.com 和日更 / 周更的付費郵件服務供養(可以說是凱文·凱利「1000 個鐵桿粉絲」理論的成功實踐者)。

經過評估,今天我正式在這篇長文末尾,貼出我們「增長官」官方最新發布的讀者粉絲社群。(我天,你竟然真讀到了這裡,這說明我們彼此通過了雙向篩選。)

如你所料,它的形式就是:Email 郵件列表

在這個社群裡:我不鼓勵沒有產出的無效社交(所以不隨意拉群)、不提供騷擾性質的中介撮合、不濫發唾手可得的早午晚報,你甚至無法(在未經 TA 本人許可的前提下)主動加到社群內任何一個人的微信或郵件,當然也不會被人隨便加到。

我,作為 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 把關信息的中心化節點,負責在郵件列表社群內發佈推送、推薦資源、撮合需求、更新服務。下面是部分我可以舉公司之力為你兌現的權益:

  • 你每週可以收到一封本週閱讀清單,是我親自篩選出來的精品文章;

  • 你每週可以收到我的一篇碎碎唸的短文字,這些文字因個人風格濃厚、主觀感情強烈,不適合發在「增長官」的公開自媒體,僅代表範冰個人意見;

  • 你可以不定期收到我們發佈的線下活動信息,來源包括但不限於我們自己主辦、協辦、蹭場、宣傳;形式包括但不限於茶話會、私董會、分享會、年度大會;地理維度包括但不限於北上廣深杭,還有江浙、川渝,甚至境外(誠邀區域活動合作伙伴)。

  • 作為郵件讀者,你可以直接回復我們的社群郵件,提出跟郵件本身有關的問題和建議,我的常用郵箱能收到每一封回覆,但我會判別情況有選擇性地回覆,不保證 100% 第一時間反饋;

  • 作為企業主 / HR / 獵頭,你可以隨時給我來信,告知我你們的招聘意向、福利待遇、公司介紹等;我會在每週郵件裡,附上最新的開放崗位,願者上鉤。

  • 作為求職者,你可以隨時給我來信,告知我你的跳槽打算、理想領域、意向公司,並附上最新的個人簡歷;我會在絕對保密基礎上,脫敏之後內推給適合的公司。

  • 作為社群成員,你可以隨時跟我 Email 聯絡,字斟句酌,避免擠佔我們雙方過多精力,提高信噪比。我很歡迎這樣的交流。相應地,我會降低在微信上回應讀者的頻率。把時間慷慨地分享給同道中人,而不跟過客交淺言深。

以上是暫時想到的保底權益,在我們公司倒閉前,大概率不會中斷,且可能酌情迭代。原則上權益只增不減,價錢只漲不跌。

價格:原價 249 元/年。3 月 31 日前加入,可享受優惠價 149 元 / 年。

你可以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查看詳情 + 支付加入社群。

免費看了我這麼多文章,是時候充值一波信仰,解鎖更多專享高質量內容了親。

總結

在中國互聯網語境下,免費用戶就是商品本身。寄生在互聯網壟斷平臺下,你也從未真正擁有過屬於自己的流量資產。

所以傳統的「流量思維」在紅利退散後難以奏效,精細化的運營和自建私域流量成為趨勢。

在當下,絕大多數微信社群都在浪費資源、盲目運營。我建議重新思考 Email 這種在國內被嚴重低估的私域流量。

最後,歡迎有獨立思考的你,掃描上面那張圖的二維碼,加入我們的「增長官」郵件列表社群。

微博 / 知乎 / 即刻:@範冰Bingo

間歇性精神潔癖 | 暴雪黑粉 | 鏟屎禪師

加入讀者社群請掃描文末二維碼

本微信二維碼僅針對商業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