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腦卒中”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種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高於出血性卒中,佔腦卒中總數的60%~70%。一直以來,腦卒中因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及複發率高的特點,讓不少人聞之色變。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威海市立醫院神經內三科(腦卒中單元)通過不斷地摸索,積極打造威海地區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同時,醫院不斷加強腦卒中的信息化建設,實現院前院內救治一體化,建立了腦卒中專用的綠色通道一卡式登記系統。

開闢綠色通道 從病魔手中搶時間

對於腦卒中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如何保證腦卒中患者入院後得到迅速、及時、規範的治療,降低致殘致死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在市立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李振光,神經內三科副主任鞠曉華的帶領下,神經內三科探索總結國內外先進診療經驗,逐步在急診科、神經內外科、介入科開闢綠色通道,並建立由神經內外科、急診科、心內科、重症監護室、介入科、檢驗科、影像科等多學科會診協作的高效聯絡機制。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自開闢溶栓綠色通道以來,急診介入溶栓發病至開通時間平均294.2min,穿刺至開通時間平均54.5min,入院至穿刺時間平均93min,入院至溶栓時間(DNT)中位數顯著降低(51min),DNT達標率顯著提高,已為多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爭取到寶貴的搶救機會。

“多喝水,多喝點小蘇打。”“注意休息,現在還不能頻繁走動。”每次路過病房,鞠曉華總是會抽空看看患者的情況,還不時地叮囑幾句,看著越來越多的患者通過溶栓綠色通道病情逐漸好轉,鞠曉華臉上掩不住的欣慰。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回憶起兩年前的一天,正在辦公的鞠曉華突然被告知急診來了一位79歲的男性患者,情況危急。

當時患者出現右側肢體活動不靈、失語伴有意識障礙等症狀,CT檢查後發現符合靜脈溶栓條件,科室的工作人員立即開通綠色通道進行靜脈溶栓。

但通過腦血管造影發現患者血管僅開通一小部分,基底動脈仍有新鮮血栓形成,椎—基底動脈是供應腦幹的重要大血管,維持呼吸、循環及意識狀態等功能,可定位診斷為基底動脈尖綜合徵,此病死亡率非常高。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


科室工作人員當即展開討論,迅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搶救方案。通過科室上下緊張有序的協作治療,最終取出血栓,血管開通,患者意識恢復,搶救成功。家屬飽含淚水,握著科室醫護人員的手萬分感激。

“對於腦卒中這樣的急重症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我作為醫生能做的就是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時間。這也是我們建立完善急診綠色通道的初衷。”鞠曉華說。

據統計,2017年科室完成靜脈溶栓急診取栓近200例。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鞠曉華(左一)與科室醫生一起分析病情


完善診療流程 助患者超早期康復

市立醫院神經內三科(腦卒中單元)不僅有著溶栓綠色通道,科室運用互聯網數據相融合的遠程會診也為不少患者帶來了便利。

“我們對腦卒中患者啟動數據化就診模式,對檢查指標中的危險因素進行評分後聯網,再次就診時可以做到有據可循、有的放矢。”鞠曉華介紹。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科室曾經接診了一位腦卒中患者,有腫瘤病史,患者入院時,突發腦血管梗死,且出現肺梗死及周圍血管梗死等症狀,情況萬分危急。

接診後,鞠曉華立即組織科室成員進行診療,並藉助遠程會診的方式與其他專家展開討論、分析,最終確定出一套完善的治療方案,將患者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

“看著患者逐漸恢復意識,各項指標漸趨正常,我們的心終於放下了,但患者後期的康復治療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鞠曉華介紹,為加快患者機體康復,鞏固治療效果,科室聯合處置室、溶栓室、神經科ICU、神經康復室等科室,按照腦卒中單元管理體系,各司其職,為患者提供術後服務。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日前,筆者走進神經康復室,品類齊全的康復儀器,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患者們正進行康復治療。

“來,我們用手慢慢握住這個小球……好的,很棒。”一位處於康復期的患者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操縱著手中的小球。

“通過一些簡單的動作進行功能鍛鍊,使患者逐漸能夠自主進行腕和手關節的伸展。”護理人員表示。

康復科室擁有先進的康復儀器,能在早期防治各種臥床併發症。通過進行運動療法、物理治療、傳統治療、作業治療、步態訓練、言語、吞嚥及認知功能訓練等綜合康復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憑藉急診綠色通道、動靜脈溶栓、取栓、急重症監護、急性期及穩定期的康復等,神經內三科(腦卒中單元)科室成為目前威海市唯一可以行腦卒中急性期治療及超早期康復治療的科室。

“早期康復的介入直接影響到患者預後及生存質量的提高,目前除北京、上海等大醫院可以較好開展超早期康復外,大部分醫院只能做到患者穩定期的康復,我科室腦卒中患者精準醫療及超早期康復有著及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鞠曉華介紹。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開展交流學習 提高科室人才質量

近年來,威海市立醫院以及神經內科先後被國家衛計委授予“國家高級卒中中心”“山東省臨床重點專科”“優秀國家腦卒中基地醫院”,被市衛計委授予“威海市腦卒中質控中心”等榮譽稱號。李振光被國家衛計委授予“腦卒中工程模範院長”榮譽稱號,鞠曉華被國家衛計委授予“全國優秀中青年專家”。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優秀的科室得益於科室成員共同的努力。據瞭解,神經內三科(腦卒中單元)共23人,均由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組成,科室人才質量高。

為進一步保持科室人才優勢,提高人才隊伍建設,科室常年與北京天壇醫院、宣武醫院、協和醫院,上海華山醫院,以及濟南、青島等地的多家知名醫院的專家保持業務往來,採取“派出去,請進來”、網上專家會診、交流研討等方法,整合資源優勢,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同時,在科室的發展中,重視人才梯隊建設,注重提高腦卒中的診斷治療能力,先後派遣學科帶頭人前往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進行交流訪問,帶回國際前沿動態,及時捕捉學科發展的新動向,不斷開展新技術、新業務,提升科室業務水平。

“將國外的理念引進來,與我們自身的特色相結合,融會貫通,最終轉化成科室自身的優勢。”陪伴著科室一路走來的鞠曉華說,科室憑藉先進的預防和診療技術,以“腦卒中管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卒中綠色通道建設永遠在路上”為宗旨,奮力作為,不斷糾不足、補短板,提高人才隊伍質量,推進高級卒中中心的建設。


鞠曉華:打造卒中1小時介入急救圈


神經內三科(腦卒中單元)自2016年成立以來,榮獲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的同時,也深受廣大市民的認可。科室不斷完善卒中單元救治體系的建設和管理,創新康復診療體系,竭力呵護生命中樞,為不少腦卒中患者帶來希望。

供稿:張宇

責編:陳廣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