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读不懂?怎样读懂一本书?

如果一本书你读起来晦涩难懂,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相应的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这本书看似高深,实则很糟糕

作者水平不够高,却又故弄玄虚,卖弄高深,用一大堆专业术语,让读者蒙圈。

对于这一类书籍,你大可以弃之如敝屣。不读什么,有时比读什么更显智慧。

稻盛和夫二十多岁时创立京瓷,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他开始认识到必须规范财务管理。于是请了一些专业的财务人员,给他讲解公司财务。财务菁英们口若悬河,专业术语一堆,稻盛和夫听得七荤八素。

他不得不打断对方:“简单来说,企业经营的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那么我只要努力用各种方式做高收入,并降低成本,就可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稻盛和夫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夫,使得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经营财务学,让公司里最普通、最基层的工人都理解得了,用得明白,他还著作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稻盛和夫的实学:经营和会计》。


二,这本书确实很高深

对于这一类书籍,那就暂时将书压箱底,阅历和能力不到,天赋不够,可能真的是无论如何努力也枉然。

例如,以我当下的水平,我很清楚自己是读不懂《易经》、《黄帝内经》的,所以,干脆就不去触碰。尽管我知道有很多的高手在研读,还组织或参加了研修班。

许多高手读,不表示我也应该去读。何况还有很多人,不读这些书,也成为了高手。何况还有很多顶级的人,写出来的顶级经典著作,是分外通俗易懂的。例如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写书、写文章,就秉承着“傻瓜定律”,追求让傻瓜能看得懂,用得明白。

所以,不要刻意追求高深,通俗易懂的书也可以是伟大,畅销书中也有精品。


为什么书读不懂?怎样读懂一本书?

阅读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三,这本书其实没那么高深,是自己能力不够

如果是这类情况,就不再是书的问题,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一方面要逐步建立理解力的池子;另一方面要多进行知识的反刍。

1、建立理解力的池子

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既听不明白日常用语,也不认识字母拼音,连最简单的图画书都不会看,怎么办?

一个字,一个字的学,小学老师常常布置作业,要求把同一个字重复写上几十上百遍,还时常小测验,默写填空。幼儿学语言,就是模仿、重复、反反复复。

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基础,就是在这样的日日重复,日积月累中,逐渐夯实的。

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识字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那么困难了。不用老师带领,就可以自由、顺畅地阅读课本,即便还会遇到一些生词,但已经可以跳过去,而不影响自己读完或理解整篇文章。

随着我们知识、经历的增长,我们能够快速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无论什么时候,总还有更深刻、更专业的知识在等着我们攻克。

在你想要读一本更高难度的书时,你的知识储备、阅历储备是否足够?你的思维力、行动力是否跟得上?

成长总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读懂多难的书。

我们要不断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但不要期待自己瞬间就能跃迁。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能让你既有挑战的成就感,又有成长的愉悦感。

2014年,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到上海各大高校去旁听金融类的课程和讲座。其中有几堂课,是东方花旗的一位投行经理,给交大高金的MBA们讲诉并购,我看到其他的学员都听得有滋有味,课间还热情洋溢地互相讨论。

只有我却听得云雾缭绕,不知所然,更不知所以然。为什么?

在座的学员,大多是在金融领域或者企业经营领域,工作多年,他们在理解并购这一主题时,理解力池子足够丰满。

而其时的我,在公司治理、股权架构与激励、企业管理、资本市场、产业知识、经济金融、财务、法律等等领域的知识近乎为零。理解力的池子空空,自然无法听懂并购是个什么鬼,为什么要并购,如何并购。

所以,2014年,我在读《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神游天外,读不明白,更理解不了。现在,让我再去读这本书,我会读得更轻松些,理解得更多一些。因为过去六年时间,我一直努力构建自己的商学知识底蕴,打造跨学科的思维。

构建理解力池子之路,没有捷径,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只是愚笨地多读书,多听讲座,并尽可能地用思维导图、写作和演讲输出的方式,逼迫自己更深入地理解、力图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文字。


2、对知识进行反刍

人类的本质天性是爱走捷径,喜欢投机取巧,热爱猎奇,喜新厌旧,这是优点,推动着人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步,但,有时候,这又是成长的障碍。

例如,时间管理的课程很热,人们追逐各种眼花缭乱的时间管理理念,和新奇的时间管理工具,却依然管理不好自己的人生。而日本GMO集团的创立者熊谷正寿,却从二十岁开始,一直坚持用最简单、最传统的记事本和自动铅笔,来管理自己的梦想、目标、计划行程、会议、资讯信息等。

最简单、最传统的方式,很多时候其实就是最好的方式。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和规则,然后坚持执行下去,就是成长进步的真理。

读书也是如此,小时候我们识字、学发音,就是要不断地重复练习、默写检测。长大了,读书为什么就不能继续这样做呢?

当你读完了一本好书,你有没有关上书本,在大脑里回忆总结这本书,用笔输出为思维导图、笔记流、文章,用语言分享给身边的人听?

过了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你有没有时常回忆一下,自己曾经读过的那本书,你还记得什么?

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名字吗?你还想得起儿时最亲密的玩伴的名字吗?这些你曾经日日念起的名字,如果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你们没有再联系,再见面,现在是不是很难再想起?

温故而知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只有常常对知识进行自我反刍,才能记忆得更深,理解得更透。

书山有路勤为径,多读书,时常反刍自己读过的。常识并非常“实”,不是不知道,而是苦不过枯燥,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读书要靠勤奋,是不是就只能下蛮力,而没有高效读懂一本书的方法和技巧呢?答案自然是有。

下一篇《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让阅读有规则可循,让阅读的过程更主动、更积极、更投入、更系统、更高效。

------欢迎关注“水滴读写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