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要想更加全面的推行,还是需要跨过这几道“坎儿”

2016年出台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但是,研学旅行要想更加全面的推行,还是需要跨过这几道“坎儿”,才能让研学旅行的开展一路畅通。

研学旅行要想更加全面的推行,还是需要跨过这几道“坎儿”

安全出行

开展研学旅行必须以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涉及教育、旅游、交通、公安、食品药品、保险等多个部门和家长的配合。2019年,四川内江中学39名学生在赴京研学旅行的返程途中出现呕吐、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初步诊断为细菌性集体食物中毒。像这样的安全事故使得学校、家长、社会对研学旅行都心有余悸,甚至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对学生校外活动有一种严重的恐惧和抵制。如何在短期内消除他们的心理阴影,恐怕还需更多深入的举措来改变。

研学旅行要想更加全面的推行,还是需要跨过这几道“坎儿”

经费保障

研学旅行的经费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众所众知,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本来就很困难,保障教师工资和基本的日常教学开支已经很不容易,很难再拿出余钱来支持“研学旅行”这一额外开支;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每学期的经费也是固定的,维持日常的教学等活动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也很难再拿出“研学旅行”的额外经费。

因此很多地方的研学旅行所发生的费用一般都会落到家长的身上,如果是家庭情况较好的家庭,一般都会选择支付这部分费用,但是对于家庭情况并不是那么良好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何确保这两个途径的经费筹集不落空,不让“研学旅行”的费用最终都落到家长、社会身上,无疑需要有关方面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研学旅行要想更加全面的推行,还是需要跨过这几道“坎儿”

资源协调

现在全国各地的研学旅行多种多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学旅行的内容,但是很多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研学旅行资源的浪费。研学旅行就是要达到让学生们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以及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是现在出现的资源方面的问题就是地方资源与外地资源协调不到位,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不匹配,有的地方非常有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在课程设置、导师配置、路线宣传等,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度和匹配,很多活动难以广泛和有效开展。因此,这就需要上层政府等部门在这一工作上搞好相关协调和建设工作。

研学旅行要想更加全面的推行,还是需要跨过这几道“坎儿”

评价考核

研学旅行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效果”。“研学旅行”不像课堂教学一样,可以通过试卷等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并且由于这是一项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监控和考核措施,如果不能及时制定出或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就不免让人担忧这样的教育到底能不能有效开展、或坚持多久,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形式上的素质教育?虽然目前各省、州、区的学校、研学旅行机构都探讨出了一套自己的研学考核评价机制,但是也都只属于地方性的研学旅行考核评价机制,因此当下比较迫切的就是能否有一套统一有效的研学旅行评价考核机制是关键。

研学旅行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想要达到有“研”有“学”那么就必须突破以上的关卡,让研学旅行变得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商务合作—《研学旅行联盟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