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文章标题“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赵顼继位之后,面对外强中干的国家形势,一心想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他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来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梦想。而此时,朝中的大臣可以说人才济济,既有位高德重的三朝老臣,也有跃跃欲试的青年才俊,无数人梦想着成为辅佐新君的股肱之臣。然而宋神宗最终为什么舍近求远,偏偏相中了远在江宁,守孝在家的王安石呢?

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王安石虽然有一定的名气,但他久居地方为官,此时又守孝在家,闭门不出,所以王安石一开始并没有进入宋神宗的视线。宋神宗刚一继位之初,并没有想到要用王安石。宋神宗先是下诏让全国朝野上下给自己提建议,给自己励精图治改革变法找出路,在经过御史中丞王陶、谏官赵抃提出一般性建议,太子右庶子韩维提出具体性建议,翰林学士司马光、三朝老臣富弼提出理论性的建议后,这些建议都没从根本上达到宋神宗的期望。

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然而面对朝臣们千篇一律的保守陈旧,宋神宗失望至极,如何解决北宋王朝积攒了百余年的难题,他必须找到一个大刀阔斧的办法,必须用一剂猛药才行,经过一番颇费周章的挑选,年轻宋神宗的目光终于落到了王安石的身上,这个时期的王安石由于母亲病逝,他一直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家中守孝,闭门不出,而一个人对王安石不遗余力的推荐,终于改变了王安石的人生命运。

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他身边太子右庶子韩维,韩维和宋神宗很投脾气,经常陪太子读书,讨论问题,研讨国家大事。这韩维很有本事,谈事都谈得头头是道,说得宋神宗连连称是,觉得这个人很有学问。韩维就同宋神宗讲这些都不是我的思想,这都是我好朋友王安石的,王安石是本朝之中难得的人才。于是宋神宗这个时候便想起了韩维在自己做太子时提到的王安石。在王安石和宋神宗结识之前,宋仁宗、宋英宗都曾经不遗余力的邀请王安石进京做官,但是都被王安石拒绝了。但是作为王安石的朋友的韩维认为王安石是胸有大志,只要宋神宗以礼相待,王安石肯定会欣然而来。

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宋神宗很快得到了王安石肯定的答复,考虑到王安石人在江宁,还需要处理一些善后事务,于是他便下诏,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诰的名义担任江宁知府。然而,正当宋神宗充满期望地等待王安石振臂一挥,举起改革变法大旗的时候,王安石拒绝出任朝中大臣也是议论纷纷。然而宋神宗和王安石经历过一些微妙的关系调整,终于相互摸清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十分高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9月,宋神宗再次下诏,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并召集进京授命。在这里我们只是寥寥数语其实这中间有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王安石来讲,他有一个选择君王的问题。对于宋神宗来讲他当然希望王安石能出任。所以彼此之间有一个沟通和信任的问题。

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的官职是翰林学士。翰林学士这个官职非常重要,翰林学士这个官职始于唐朝,但是发展在宋朝是三品大员,在唐朝时候他还是没有品级的。而翰林学士的职责便是起草诏书,起草诏书的本来职责是中书省的宰相,中书省这批官员叫中书舍人,他们负责起草诏书。但是后来到唐朝的时候,皇帝设置了翰林学士削弱相权,这些翰林学士分掉了中书舍人的起草权,这样以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翰林学士代表皇帝,以国家的名义起草诏书。中书舍人代表宰相,以政府的名义起草诏书。所有有关国家的最重大、最重要的命令和诏书,都由翰林学士来起草。而剩下便由中书舍人起草。用的印信和纸张都不一样。在唐朝,翰林学士有一个外号叫内相,就是皇宫里的宰相,他有别于那个中书省的宰相,这就说明他地位非常重要。在唐朝和宋朝,一个人只要做了翰林学士,那么他就离宰相的位置不远了。

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

宋神宗二十岁之前还是太子的时候通过韩维认识了王安石,知道王安石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之后为王安石铺路,他先给他做一个江宁知府级别提上来,有地方大员的行政经历,再进一步做翰林学士,对王安石寄予极大的期待。而后来王安石在坐上宰相的位置也得到了宋神宗的十分信任,王安石从此开始也知道自己的将要走的路非比寻常,不然他也不会欣然接受宋神宗的变法要求。王安石也认识到北宋王朝现在急需一剂猛药,那么不改革变法就无法给北宋王朝延寿续命,在得知宋神宗坚定变法的决心,王安石便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变法之路。

欢迎阅读“王安石是如何坐上宰相之位,走上变法之路?”我们下期再见!

总有一个人在坚持,总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诗为媒,驭歌而行。不喧哗,自有声。—— 诗音传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