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狸猫换太子”真有其事么?宋仁宗为何疑心刘后?

随着《清平乐》的热播,一个神奇的民间故事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就是和宋仁宗身世有关的“狸猫换太子”。提到这个荒诞的传说,就不得不提故事的主人公——宋仁宗。

关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胡适先生就曾撰文指出,风靡上海滩的这个故事其实是源于两个独立的民间传说,一个是宋元之际流传于民间的元曲《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另一个则是明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本《仁宗认母传》。

《清平乐》:“狸猫换太子”真有其事么?宋仁宗为何疑心刘后?

为何我要说这个民间传说是两个版本,而不是一脉相承。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则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故事冲突实在是大相径庭。

在元曲《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剧中李妃(李婉仪)为宋真宗产下一子,刘妃(刘娥)出于嫉妒命宫女寇承御处死。寇承御在准备处死孩子时遇到了内侍陈琳,陈琳于心不忍便将孩子藏在妆盒内送到了八大王(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处。

十年后,刘妃已经位居中宫,召八大王世子入宫时发现有疑,这才得知当年寇承御和陈琳二人竟没有处死那个孩子。命令陈琳拷打寇承御,逼其说出真相。寇承御为保护陈琳和太子,拒不说出实情,触阶而死。

仁宗继位后,陈琳才终于说出了实情,仁宗悲痛自己的母亲,封李妃为纯胜皇太后。

另一则《仁宗认母传》则是我们更为耳熟能详的包公案。

传说在宋真宗的郭皇后去世后,当时的刘妃(刘娥)与李妃(李婉仪,多称“李顺容”)同时有了身孕,为了争夺皇后之位,刘妃串通了伺候她的宦官,在李妃分娩昏迷之际用一只被剥了皮的狸猫换走了刚出生的太子。

《清平乐》:“狸猫换太子”真有其事么?宋仁宗为何疑心刘后?

真宗一看,认为李妃产下了妖孽,乃不祥之兆,遂将李妃打入冷宫。刘妃也凭借着自己的孩子,顺利登上皇后之位,自己的儿子也被册封为太子。

可没想到,刘皇后的儿子不幸夭折,刘皇后便差人去找李妃的儿子,找到后便当做自己的儿子。为了防止李妃和她儿子日后相认害了自己,刘皇后便向真宗进谗言,李妃则逃出了皇宫,流落民间。

后包公遇到了流落民间的李妃,得知了她的冤情,通过李妃和相关知情人的供述终于真相大白。已经成为太后的刘娥惊厥而死,李婉仪和仁宗母子相认,包公被任命为宰相,悲剧也终以喜剧收场。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产生的艺术作品,最初的源头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脱胎于宋仁宗身世之谜的“狸猫换太子”同样也不例外。

两个不同的故事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塑造了一个小肚鸡肠、阴险毒辣的刘后形象,认为她是以太后之名行武后之实。

但在真实历史上,刘后实是一个极富政治才华、处事果断干练的政治家。

《清平乐》:“狸猫换太子”真有其事么?宋仁宗为何疑心刘后?

综合《宋史 后妃传》、《宋史 真宗纪》、《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以看到刘娥一路的艰辛和不易,真宗还是襄王时期就已经遇到了刘娥,但因为她身世低微,被太宗下令赶走,直到后来真宗继位,刘娥才被迎入宫中,可宫内等级森严,刘娥只成为了一个嫔妃中四品之末的“美人”,距离贵妃之位都还差着二十多级,更不谈那遥不可及的皇后之位。为了隐瞒身份,更是指认自己前夫龚美为兄长。在深宫内苑,刘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真宗的宠爱,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这段长达二十余年的宫中生活,任谁都能想到这中间的艰辛和背后的残酷,刘娥能从一个极低微的“美人”一步步走到“皇后”,绝非仅凭姿色容貌就可以做到。

刘娥所作所为,唯一和“狸猫换太子”有关的,就是把当时仁宗从生母李妃手中夺走,放在自己身边养大,这也是得到宋真宗认可的。仁宗亲政后,曾误认为刘娥害死了自己生母李妃,开棺验尸,发现李妃尸体没有任何中毒或殴打迹象,并用皇后礼仪下葬,这才相信刘后。

宋真宗驾崩后刘后是奉遗诏成为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她辅佐的仁宗初期确实是勤修德政,不滥施于民。

从刘后垂帘的那段时期我们能看出这个女人的政治智慧,但也因为“狸猫换太子”等文艺作品的流传,刘后更多地被定为了“奸妃”形象,这和她真正的历史地位有天壤之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